吴林田作品《观草图》。
理旧画,很多感觉画坏了的,毫不留情地处理掉,也有一些,感觉不尽完美,但可以改好,那么继续保留,待有创作感觉时,再痛快地表达一番,说不定在旧作的基础上,还能开始新的系列。当然,在整理旧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下不了手处理的,那就不妨暂且搁置。我們总说“不破不立”,但其实也可能破了还是依旧立不起来,这就说明你的才华学养还不够,你画画,或许本来就是个误会。纵观今日艺术界,只有艺术家把艺术神圣化了,其余的人大概只把艺术当做玩物,说实话,资本和圈层向来对真的艺术不太礼貌。
今天搞艺术,总感觉要“过头”,每一幅都要有那么点意思,都在强调和讲究所谓的创造性挖掘。又要有一以贯之的实现方式……难啊,难,才有意思。而艺术家在艺术探索时,常也很容易滑入一种惰性的模式……来来来,趁还有激情,不妨再来个底朝天式的革新,不要担心原有的失去,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到自然里去,到故纸堆里去,为什么要去?主要是求生,生趣的生。线的节奏是画的发动机,能让画面动起来,如果仅考虑画面节奏,线质柔弱无力,画面就是空的。
放眼当今画坛,不是国画不行了,是搞国画的群体不行了,不读书,不研究历史能行吗?天天在小圈子的玩功利能行吗?也不是当代艺术发家了,而是当代艺术的门槛太低,人人都是艺术家,多热闹啊。当新鲜度过期,网红潮退去,是艺术还是垃圾?嗯,真是个好问题!事实上,艺术是最适合回望和反思的东西。回望和反思是艺术推进前行的最佳燃料与动力。
一些画家人很可爱,但一画画就装腔作势。在我的印象中,我还是喜欢做人不行,脾气不好但画得好的艺术家,比如贺天健、钱瘦铁、石鲁等。当然,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人差劲画更不行的其实也大有人在,但画好人品又高的,确实并不多见。特别是图身后名的艺术人,一般不太在乎当世的境遇,该发的脾气要发,该骂的现象要骂,该实践的一定要去义无反顾地实践。自然,脾气不好的后果肯定是有的,弄到后来没人理,但其实没人理也挺好,省出来的时间放在艺术实践上,毕竟,和江湖走得太近,会消耗自身本来的能量。
艺术家比较可悲的是没有以艺术本身的高度成功,而是各类虚荣各种名利包装堆砌的所谓“成功”。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各路投机取巧者令人作呕。没有美术史支撑的所谓观点都是走形的,撇开审美谈收藏,其本质其实就是投机。审美带来的些许物质利益,经不起世俗欲膨胀横冲直撞的挥霍,小心翼翼的窃取反噬了审美的格局,但,这又怎么能绕得过去?碎银几两牵绊的艺术人生,必然遭遇尴尬,艺术又何来自信?
其实,自信是内心涌动出来的,通过他人怂恿出来的自信为期不长。一开始是试探,接下来是彼岸。难度系数降低、想法单纯地去完成一件作品,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显得尤为重要。当你试图以各种经验去解释你看到的一切,回过头来看,其结论其实基本是错误的。说到底,优秀的作品都是能主动跳出固有认知并具有未来性的。
近日,“徐冰的语言”展览在浦东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以徐冰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为核心线索,展现作品中的思想和学术理论。70余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品分布在美术馆一层和三层,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展现其艺术的多元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