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儿童“视-动协调” 能力诊断与干预研究成果报告

2022-06-08 02:56柴晨曦祝芳聂道锋姜文斌
体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运动干预诊断能力

柴晨曦 祝芳 聂道锋 姜文斌

摘  要:6~8岁是儿童“视-动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实验研究对新湖校区水平一学生“视-动协调”能力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视-动协调”能力不足的儿童,其认知与生活能力也相对滞后。本研究通过诊断实验筛选出实验对象并进行前、中、后期长达17个月的系统运动干预,验证儿童不良运动、不良认知表现背后的内在机制与学理性问题;获得“对症下药”式的有效指导及干预;帮助儿童加快发展水平;并将运动干预方案融入水平一体育课堂教学单元计划中,构建《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下的水平一操控类体育运动技能校本课程。

关键词:“视-动协调”能力;诊断;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5-0009-03

一、课题背景

课题《6~8岁儿童“视-动协调”能力诊断与干预研究》由浙江省衢州市祝芳体育名师工作室提出并指导,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主持实施。在日常一、二年级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班里有一部分学生除了运动能力发展不足以外,其认知与生活能力也较同龄人落后。具体表现为动作协调性弱、反应速度慢、穿衣速度慢、计算及书写速度慢、“P、b、t、7”等拼音与数字的书写方向出现错误、阅读跳行漏字等现象。“视-动协调”(visual-motor coordination)能力指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视觉与身体动作协调的能力[1]。这类动作需要将视觉和肌肉运动这两种知觉与控制协调身体动作的能力结合起来,通常包括“眼-手协调”和“眼-脚协调”[2]。孕期的过度保护、剖腹产的增加、幼儿时期的运动不足等,都会对儿童的“视-动协调”带来发展不足的隐患。6~8岁儿童正处于发展“视-动协调”能力的关键期,及时有效的运动干预对正处于该阶段的儿童来说极为重要。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随机抽取二年级一个班40名儿童开展诊断实验,筛选出若干名“视-动协调”能力发展滞后的儿童作为实验组。同时,筛选出若干名表现优良的儿童作为对照组。

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教学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对实验对象进行长期的运动干预、阶段性的诊断观察、阶段性数据分析等以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运动干预包括运动干预方案、过程指导、数据与行为记录、诊断分析,以确保干预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变量、因变量是本研究的难点。

(二)提出并验证诊断方案

课题组分别从运动表现、认知与生活表现两个方面研制6~8岁儿童“视-动协调”能力诊断观察量表。诊断结果验证:运动表现不佳的儿童,其认知表现也远低于运动表现优良的儿童(表1、表2)。

(三)实施并优化运动干预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组建微信群督促家长上传运动视频并制定记录表每天登记,确保运动干预的长期有效开展,在过程性研究中通过线上线下及时指导、及时诊断,不断改进与优化运动干预方案。开展初期诊断,尝试运动干预方案。将运动干预方案分为协调、灵敏、平衡三类,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特征与发展需要,选取若干动作作为三类能力中的干预内容,要求实验对象根据干预方案每天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体育锻炼并通过过程性研究不断改进与优化干预方案。三类内容按照协调-灵敏-平衡的顺序进行渐进和互融式发展;每隔3个月,开展中期诊断,调整运动干预方案;6个月后,开展后期诊断,优化并验证运动干预方案。坚持17个月后,完成对实验对象的运动干预。课题组再次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运动表现、认知与生活表现进行测量,完成对运动干预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得出完整版运动干预方案(表3)。

三、主要成效

(一)干预对象的变化

1.运动表现进步明显。以运动表现为例,通过实验组、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两组在实验前、后运动表现上的差距明显缩小,得出实验组进步明显(图1)。

2.体质测试显著提高。将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并计算平均值,结果显示,干预对象体质测试成绩显著提升(表4)。

3.运动技能得到增强。以羽毛球击打为例,经过12个月的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的优秀率为75%,对照组的优秀率为58.33%,实验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及格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运动干预对儿童的运动技能有促进作用,但鉴于实验组部分儿童的发展严重滞后,即便经过长期有针对性的干预,其能力发展水平和发展成熟型儿童相比,仍存有差距。这说明,针对发展滞后的儿童,其运动干预是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表5)。

4.學业表现显著提升。在三、四年级期间,分两次对实验组、对照组儿童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进行统计。课题组收集了近两年的期末考试数学及英语成绩。通过SPSS统计分析,从整体上看,实验组学生成绩总体排名进步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反映出长期有效的运动干预对数学和英语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文化学习受多重因素影响,运动干预不可能全面拯救学生[3]。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水平一“视-动协调”能力的“抛接”大单元教学计划以多种形式的“视-动协调”游戏活动方法为主,通过沙球、帽球、海绵球、乒乓球等不同器材的抛、接游戏设计,让学生学会“自抛、对抛、原地、移动”等不同形式组合的抛接游戏,并在游戏中做到视觉与身体各个部分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学生“视-动协调”能力。

(三)问卷调查的反馈

为了客观地了解运动干预对学生运动、认知与生活表现的影响,在运动干预17个月后,针对实验对象家长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在“视-动协调运动记录”微信群开展问卷调查并回收问卷。实验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书写速度、注意力和学习效率这四个方面。家长认为孩子的文化学习发生了积极变化。

四、研究思考

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更科学、精准的“视-动协调”诊断方案与运动干预方案,使其具有普适性及推广意义。通过诊断与干预,帮助6~8岁儿童“视-动协调”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且能在认知、生活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进步。将运动干预方案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促进课程内容校本化的合理设置、教学模式的升级优化及体育家庭作业的合理化布置。

实验证明,运动改造大脑。动作发展滞后会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有必要尽早通过实验诊断确定运动干预对象。一旦发现儿童没有达到该年龄段动作发展的普遍要求则视为发展滞后,就应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否则,一旦错过儿童发展的敏感期(或关键期),干预效果将大打折扣。当然,本研究只是在小范围进行的一次尝试性实验,在测试指标的筛选、实验对象的筛选、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实验过程的控制性、实验结果的表达性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探究与完善。但不容置疑的是,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值得引起更多人关注的研究,它真正触及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及教学指导的精准化需要,愿更多人参与其中,让体育教育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樊江波.从“视-动协调”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踢凌空球动作为例[J].体育教学,2011,31(05).

[3]张华,林磊,陶沙,等.4-8岁儿童视动整合能力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03).9DE663E0-48E1-4176-A66F-AD0EB31137EA

猜你喜欢
运动干预诊断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mTOR在运动干预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