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 徐相斌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初中生的作文选材往往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不丰富。学生的生活几乎被学习填满,课余时间常常也是在刷题或在提高班度过,很难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无话可说或无事可写。二是写作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录生活,往往出现内容千篇一律的现象。因为几乎每位初中生每天都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只有课间与同学的互动偶尔在平静的生活激起一丝涟漪。通过分析和研究初中生的作文,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似乎都有一个夜晚贴心送牛奶的母亲或者一位雨天送伞的父亲。阅卷教师看到的相似选材多了,评分自然也就低了。还有一些学生在选材时总是把时间定格在童年甚至幼儿时期,所以在作文的情节安排或主题表现等方面会稍显幼稚。
如何让作文选材独特且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这一角度选材。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对应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在社会的大力倡导下,近年来传统文化已成为广大民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几年大火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电影《功夫熊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游戏《鲤》《惊梦》等,都因特定的传统文化元素而大放光彩。因此,如果学生能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平时的写作中,那么定会让读者眼前一亮。
传统文化其实无处不在,可以体现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习俗及中国人的品格等方方面面。但是传统文化也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写作时可以结合某一具体文化内容展开。例如,写茶文化时,可以以小见大,写一家人在茶馆中品茗,在和长辈的聊天过程中结合陆羽的《茶经》讲述茶叶的制作历史、制作方法或者茶的品类等;写音乐文化时,可以从古筝、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奏出的美妙音韵角度出发,虚实结合,边听边想,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美;写书法文化时,可以从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写起,借物抒情,写一写自己钦佩的书法大家以及他们的书法作品有何特色,从而引领自己爱上传统书法文化;写青花瓷、刺绣、扎染等工艺传统文化,可以写一次游览博物馆的经历,或者学习制作工艺品的经历,怎样由失败走向成功,思绪可以游走于古今中外,可以运用对比等多种方法,赞美传统文化。从广泛意义上看,还可以写中国不同时代呈现出来的主流思想文化、民族精神等,以此歌颂传统文化。
语文的学习范围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大,写作亦如此。所以谈及传统文化对写作的意义,其实就是在说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样的论述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高度自信,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想,帮助我们走出当代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境,例如如何治世、修身、治心;多少名人逸事、名家名篇给我们以启示。在当代生活中,人们容易变得非常浮躁,急功近利,不再努力拼搏,而是想着如何走近路,如何一夜暴富。这时就需要传统文化给这样的病态心理送上一剂良药。中华传统文化中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的力量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让当代人的灵魂得到洗涤,品格得到重新塑造。当然在写作时切忌标签化,以刻板手法呈现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体现了封建礼教的迂腐,应该给予传统文化历史的风度和温度,这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要带有人情味,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走进现实社会。其次,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给我们提供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通过阅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我们可以获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这时要忌僵化、忌二元对立,要融会贯通,以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
以2018年浙江台州中考题“成长”为例。这种大的写作主题,学生常常从亲友陪伴、克服困难、书籍熏陶、美景赏悟等角度写作。写作角度容易确定,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因为思路过于俗套而翻车。想在选材方面超越他人,不如学会转换题材,花些小心思把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成长类作文的写作中,这样写出的作文既新颖又有语文味儿和文化味儿。
亲情、友情都是无形的,想把这些感情表现得真挚感人。必须借助一些有形有迹的事或物做线索。父母是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人物,父母的生活、爱好等也是学生常写的内容。在写作时可以把爸爸爱唱歌改为爸爸爱唱昆曲,全文可以围绕爸爸的爱好——昆曲这一线索,讲述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曲种,以曲词典雅、腔调婉转悠扬著称,空灵而美妙的唱腔、精致而不失韵味的唱词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至真至纯的审美情趣。了解这一文化可以让人拥有恣意作文的底气,那些中华情怀、民族大义早已随着句句唱词、段段故事深入我们的骨血,优美戏曲词的引用也会给文章增添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这样的选材上升到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既脱离了俗套,也能升华文章主旨,迅速抓住阅卷教师的眼球。
传统文化的昆曲选材既可以帮助学生展现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可以让整篇文章的表达更为古典婉约,充满书卷气息,让情感的抒发更为蕴藉。类似的题材转化还有:把外婆为“我”缝补衣服改为外婆精通苏绣。苏绣是非遗文化,其中的双面绣更是名扬海外。可以紧扣“匠人匠心”的主题,从中悟出哲理——纯粹、执着、竭心尽力地做好一件事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也可以用不同时期的苏绣作品表现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可以从如今的苏绣绣娘把一些西方绘画技巧融入东方刺绣角度入手,探求苏绣中的融合创新这一主题,赋予古老的苏绣以新的魅力。把同桌的口琴改为同桌的箫声,把友谊放在缠绵的箫声这一特殊的意象上。同桌在课余时间总爱把玩那支紫竹箫,“我”也时常以竹笛应和他的箫声。“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那竹箫吹奏的《姑苏行》时常回荡在耳边,总是让“我”忆起那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美好时光,想起那段二人合奏的日子。这样的作文内容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克服困难,收获成长,也是“成长”类作文最常见的写作内容。但是学生最常写的不是弹钢琴、打篮球,就是构思作文和解答数学难题。其实不妨写一写其他题材,如把弹钢琴改为弹琵琶、吹羌笛,把打篮球改为练咏春、下象棋,把写作文改为试填词、评戏曲,旧瓶还是那个旧瓶,新酒却开始“有味儿”了。
写作时可以先对相关困境进行叙事铺垫,例如,写练习弹奏古筝时总是过于注重演奏技巧的表现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转而从其他途径提高自己的感悟力。例如,可以在余光中的《乡愁》中细细品味远在他乡赤子的思乡情怀,也可在龙应台的《关山难越》中慢慢咀嚼游子的悲切情愫。让文化气息充满整篇文章,由探究古筝词曲背后蕴含的情感联系到现当代诗文,既可以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也可以展现作者超强的文字理解能力,便于更好地抒发情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书籍可以增长阅历。从书籍熏陶的角度选材体现传统文化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很多学生喜欢在作文中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作品对阅卷教师早已没有了吸引力,又怎么奢求他们会打出高分呢?可以把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古诗文或当代散文、小说名篇等化用到作文中,但是这类题材的选择忌讳堆砌,更忌讳对每一篇文章做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容易给人以故意卖弄之感。书籍熏陶类的素材比较适宜选择一篇作品或一倦事迹,由此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古代的文学作品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许多名家名篇都值得学生作为素材用于作文中。例如,可以结合苏轼的《定风波》分析他的人生态度,从中获得启示:于他而言,人生不过是一场与苦难的博弈。如果换作他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许会退缩或放弃,但是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雨却能做到安之若素,一蓑烟雨任平生。只有拥有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才能守住世间的余温;只有内心拥有沉着的智慧,才能平定人生起伏的波澜。
结合苏轼的《定风波》写作,有景、有事、有人、有情,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通过读词与苏子产生的共鸣,从苏子的经历和作品中获得的启示与力量。这样的选材能展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与深刻的内心思考,可以让读者对古诗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然界的风景常常在不经意间引起我们的深思,但是与其花大量的笔墨描写无名小花和窗边绿藤,不如寻找一些有故事的风景,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整篇文章更有温度和深度。
古往今来,吟咏“荷花”“梅花”“翠竹”“菊花”等植物的文章,诗词实在是太多了,大多数都赞扬它们不畏严寒和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很难再写出新意了。写作时规避这些常见植物,选择相对来说不那么熟悉的花朵进行描写,如“玉簪花”。可以结合古代诗词“秋露日以繁,秋气日以清。爱此堂下花,色好香满庭……我老味更薄,与世无复情。颓然衰病余,见花犹眼明……”对玉簪花加以描写,并由“玉簪花”的盛开感悟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这样的写作思路和写作内容谈不上多新奇,但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景物与古代诗句相联系自然多了思考、情趣与文化底蕴,也使得景物描写不再空泛。这恰恰始于选材,成功的选材可以展现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
在传统文化题材的写作中可以适当关注人性的回归和升华,当然二者是互为前提的,不能脱离人性谈升华,也不能停留于人性没有升华。在写作过程中,在介绍传统文化时,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因为观察者的视角较为全面、理性,也比较注重思辨,可以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的多面性。而当提到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时,学生要带着情感和温度,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生活细枝末节中传统文化的踪迹。在写作时,可以根据作文题目的不同要求选择写作视角,或者是观察者,或者是介入者,由此展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在反思当下的生活时会有不解之处,于是到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希望给予当代人一剂清醒剂。但是最好还是以当下显现的方式审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来处”,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显现”。传统文化里固然有我们遗忘丢失的东西,是我们重新寻回“来处”的依托;但是传统文化不是“他者”,而是“当下”的另一种呈现形式。我们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时,不能局限于走进博物馆,走进故纸堆,发现那些被我们遗失的东西,而要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并用我们手中的纸笔传递那些活着的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当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不要人为地把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割裂开来,以为传统文化是与我们无关的东西,只是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向我们招手的东西;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看作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从古代流到现在以至于未来。但是传统文化并不全是精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其中的优质养料润泽我们的语言文字,守护住历史,守护住文脉,守护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钱穆先生曾说过:“如果过去不能包孕未来,不能控制未来,则此过去便成死绝,便成寂灭,亦便与历史无关。”我们需要在敬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和挖掘其中最优秀的东西,把传统文化融入写作中,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能给文章增添更丰厚的意蕴,又能赋予其时代的新意,引发当代人反思。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动力。而迎接一场世界性的、新时代的“文艺复兴”,少年作家们也可以并应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