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进士,两袖荡清风

2022-06-07 09:42裴义红
清风 2022年9期
关键词:尚书进士

文_裴义红

(作者系江苏省纪委退休干部)

南京六朝古都,寻常巷陌间留下许多历史人文故事;南京最有特色、名气最大的小巷之一,坐落于大光路西侧,名为“尚书巷”,从明朝至今已流芳数百年。

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是明朝大清官倪谦和他的两个儿子——倪岳及倪阜。这父子三人十分了得,均为进士,父亲倪谦和长子倪岳还官至尚书。最可贵的是,他们父子三人都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家乡父老对他们爱戴不已,故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取名“尚书巷”。“尚书巷”里故事多,故事中处处体现着“一门三进士”的清正廉洁。

父亲倪谦:只把清忠守一官

倪谦享寿64 岁,字克让,号静存,应天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明正统四年(1439 年)赐进士第三名探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子少保,谥“文僖”。

倪谦身居高位,却始终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不贪不占,清正廉洁。正如其长子倪岳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平生家学君须记,只把清忠守一官。”在子女面前,倪谦以身作则,给他们做出了好样子。

景泰元年(1450 年),时为翰林院侍讲的倪谦受命为正使出使朝鲜。这在很多人看来可是个肥差,明廷丰厚的出使待遇不说,到朝鲜只要出使顺畅,还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而倪谦为了不辱使命,坚持廉洁为先,不越雷池一步。朝鲜国王以厚礼相赠,不要;面对众多宴请,回绝。当时朝鲜很多人都懂汉语,倪谦与当地文人雅士彼此倒是多有唱和。他的文采学识深为朝鲜文人所推崇,其诗文在朝鲜广为流传。倪谦以其高洁的品行以及深厚的学识,赢得了朝鲜官民的一致好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天顺三年(1459 年),倪谦主持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也就是当“省考”——乡试的主考官。在封建时代,乡试中主考官的权力很大,录取谁不录取谁,全在于他手中的那支笔。为使他手中的笔滑溜,许多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及其权贵父辈,上赶着要给倪谦行贿。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金钱开道,银子搭桥。但倪谦始终坚守为官清廉底线,不为所动,秉公行事。这样一来,倪谦便得罪了权贵,他们群起而改之,向当时的皇上明英宗诬告倪谦。明英宗听信谗言,便罢了倪谦的官,并将其流放到广东开平(今广东开平)。这件冤案,当时右都御史韩雍的墓志里有记载:“翰林院学士倪谦主考乡试,得罪于当路……下狱坐重典,公复力诤得戍。”虽遭陷害,但倪谦依然气节不改,他在《顺天府乡试录后序》中写道:“道济天下而不以为德,泽被后世不以为能,宠辱临之而不惊,利害迫之而不变。”

在流放期间,倪谦不向权贵低头,为解决生计问题,他凭自己的学识投身教育事业,以讲学为业,教书育人。广东开平许多生员在他的教导下,都取得了功名,促进了当地学堂与科举的兴盛。明宪宗即位后,倪谦官复原职,仍然不改清廉之志,一时传为佳话。

长子倪岳:死后皇帝赐丧钱

倪岳是倪谦长子,未享长寿,58 岁就去世。其死后,惊动了当朝的弘治皇帝,弘治悲痛不已,特赐钱万贯为其治丧,并赠荣禄大夫、少保,赐谥号“文毅”。

在封建社会,一个人的去世能惊动皇上,就很不简单。像倪岳这样能获丧仪,并赠谥号,更是凤毛麟角,哀荣莫大。说明这个人定有过人之处。

倪岳确实不一般。他自幼熟读经书、了解世事,“岳好学,文章敏捷,博综经世之务”。倪岳是明朝天顺八年(1464 年)的进士,历任侍读学士兼经筵讲官、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南京吏、兵两部尚书等职,最终官至吏部尚书。

倪岳谨遵父亲倪谦的教诲,自觉传承和发扬倪氏清廉中正的家风,决不贪腐徇私。弘治十三年(1500 年),倪岳从南京回到北京任吏部尚书。一些亲友及门生故旧得知倪岳在京城当了个管人事的高官,一言九鼎,说话管用,就想“近水楼台先得月”,或登门或写信,希望倪岳能给予关照,给一个官当当。得到的却是回绝。倪岳在任吏部尚书期间,知人善用,严绝请托,也不沽名钓誉,处理吏部政务公平,《明史》赞其“铨政称平”。倪岳不仅洁身自好,还约束家人,传承好的家风。他曾给弟弟倪阜写过一首七律诗《寄阜弟》,诗中要求弟弟为官要清廉。

倪岳不仅为官清廉,还敢于针砭时弊,直言劝谏。早在任东宫讲官时,他就经常借古喻今,针对时政提出一系列建言,对日后的明孝宗成为一代有为之君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弘治元年(1448 年),孝宗皇帝登基不久,时任北京礼部侍郎的倪岳就上疏,进言“畏天戒”等七事;后来他又上疏言八大事,主要有节约皇室开支、革除滥设官职、罢停浩繁工程、加强地方藩王管理等。明孝宗还算开明,均予以采纳。弘治六年(1493 年),倪岳任北京礼部尚书,上疏劝明孝宗“勤讲学、开言路、宽赋役、慎刑罚、黜奸贪、进忠直、汰冗员、停斋醮、省营造、止滥赏”,结果是“帝颇采纳焉”。当年,各地灾异奏报不断,倪岳于年底将四方灾异加以分类,并引经据典,论述顺天安民、勤政保民的思想。孝宗皇帝非常赞赏其忧国忧民之心,特下诏嘉奖。

倪岳清正廉洁又敢于直谏,除了得到皇帝的赏识,在官员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每盈廷聚议,决以片言,闻者悦服”。难怪闻其去世,君臣都悲痛不已,皇帝要赐万贯钱财为其治丧。

次子倪阜:千人送行离任时

明代常有好官离任、百姓不舍送别的故事。最著名的当数海瑞:职务调动,“海父南归留不住,万家生佛把香绕”;死讯传出,南京百姓因此罢市,当其灵柩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白衣戴白帽的人站满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无独有偶,倪谦的次子倪阜离开山东任上时,也有数千群众为他送行,众人纷纷落泪。

倪阜字舜薰,别号东冈,倪谦次子,倪岳之弟。成化十年(1474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工部虞衡司员外郎、郎中、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正德二年(1507 年)升任四川布政司右布政使,次年正月初九赴任途中感寒疾身故。

在父亲倪谦和兄长倪岳的言传身教下,倪阜同样身居高位而严于律己,是一位深得民心的清官。弘治六年,他被派到芜湖督征赋税。在芜湖,无论他到任何地方,都尽心办事,清廉自守。据史料记载,他“尽心厥事,常廪外一无所取”。同年,倪阜升任工部虞衡司员外郎,“从容处分,条格井井,居三年,人鲜怨者”。

弘治十八年(1505 年),倪阜出任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分守海右道。当地匪盗猖獗,声势浩大,地方官员束手无策。倪阜先实地了解匪情,随后巧妙设计擒获匪首,其余匪众作鸟兽散,大部分被官府招降,地方又恢复了安宁。朝廷派钦差到当地勘察防务,旁人看来,这是一个讨好京官、以利升迁的机会,以前的官员都要倾力宴请,并以厚礼相赠。而倪阜深知,宴请和赠礼的钱财最终是要地方百姓负担的,因此他宁可得罪钦差,也不大操大办地逢迎,虽然钦差不高兴,但老百姓却因此免受骚扰,对他感激不已。

正德二年(1507 年),倪阜升任四川布政司右布政使,山东当地人不舍其离去,挥泪为其送行。次年,赴任行至岳州(今湖南岳阳)时,倪阜身染寒疾,一病不起,病逝于此。倪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连办丧事的钱也没有,要靠别人支助,只好简办。据考古发掘简报称,倪阜墓“除墓前发掘一台石质墓志外,墓内未出土其他文物”。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倪氏一门三进士,清忠守一官,不仅得到当时朝堂君臣的认可,更得到老百姓赞扬。倪谦、倪岳父子逝世后,均被赐谥号为“文”,有明一代,这还是第一次。

猜你喜欢
尚书进士
北魏四部尚书释疑*
秀才捉弄进士
谦虚
四进士(上)
自大的马谡
《尚书》
国学赏析:尚书
秀才捉弄进士
进士桥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