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袁承晏
摘要:目的:分析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本文中60位参与研究患者均选自2020-2021年期间,经由临床医生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疾病,A组30人常规治疗,B组30人使用核苷类药物,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转阴率、临床指标进行对比。结果A组转阴率26.67%低于B组56.67%(P<0.05),且B值临床指标改善较好P< 0.05 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效果更佳,可改善临床指标提升患者转阴率,患者预后效果更好,适宜推广借鉴使用。
关键词: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
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加重病情,引发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癌[1]。治疗以抗病毒为主,以阻止患者肝硬化时间,控制和减轻肝脏纤维化,干扰肝细胞分泌,改善微循环及结缔组织代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位患者分为A组、B组各30人。男患31人,女患29人。年龄27-73岁,平均(42.17±2.65)岁。体重57-75kg,平均(69.4±7.8),病程1-5年,平均(3.55±1.64)年。资料统计差异P > 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治疗口服谷胱甘肽片20 mg/1次,2次/1天[2]。
B组使用核苷类药物,给予患者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1次,1次/每天[3]。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服药2疗程(4周1疗程)进行HBeAg转阴率情况、临床指标(ALT、AST、TBIL、ALB、PTA 、Child-Pugh)。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借用SPSS 26.0处置解析,计数率(%)展示,计数均值(x±s)显现,行t检验,P < 0.05表达统计差异。
2结果
2.1对比HBeAg转阴率情况
A组中5人转阴站率16.67%,低于B组17人转阴占率56.67%,P< 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A组ALT(48.56±7.01)、AST(53.46±2.46)、TBIL(25.64±1.63)、ALB(30.32±2.20)、PTA (51.03±3.13)、Child-Pugh(7.94±1.86)。B组分别为(31.23±7.22)、(36.45±4.30)、(16.64±2.63)、(37.64±2.45)、(6.34±1.33),明显比A组评分好P<0.05。
3讨论
乙型肝炎属于传染性较高的疾病,往往会有伴随肝硬化的风险,患者过渡到代偿期阶段发展速度较快,易引发肝癌、肝功能衰竭风险[4]。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脏的功能本身有一定的代償性,但如病变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后,往往会继发门脉高压、腹水,门静脉高压会引起消化道出血,另外也会同时导致低蛋白血症,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出血倾向等,会有一定的生命危险[5]。本文以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以抑制病毒发展延缓肝纤维化,服用核苷类药物后体内会产生磷酸化反应,对病毒聚合酶逆转活性靶向抑制[6]。恩替卡韦、鸟嘌呤核苷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抵制乙肝病毒强、耐药性低的特点,临床起效快,且有效提升生活质量。B组转阴率56.67%高于A组16.67%(P< 0.05),说明核苷类药物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效果更好,预后效果更佳。B组临床指标显示各项结果比A组好(P< 0.05),患者体征改变尤为明显。患者在此期间应加强饮食补充蛋白质,肝脏蛋白合成能提高提升血浆白蛋白含量,配合体质锻炼增加机体抵抗能力。同时患者应禁戒烟、酒,并严禁使用能够损害肝脏的药物。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药品治疗成效更好,患者进行检查显示降低ALT、HBV-DNA明显,同时对HBeAg转阴率有显著提升,此类药物具有毒性低、见效快,能有效缓解患者病痛,可称之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理想型药物,适宜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J].健康大视野,2021,(10): 46 .
[2]皮军.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效果及对Child-Pugh评分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 ( 8): 125-127.
[3]陈强.三种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0,8(15):50.
[4]陈永节.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 12( 2): 123-124.
[5]黄香华,汤邵迁.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 (22):50.
[6]周俭.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糖尿病天地,2021, 18 (1 ):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