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媛
摘要:“笛子歌”是以侗笛为伴奏乐器的一种民歌类型,流行于广西、湖南、贵州三省的侗族地区,是侗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广西三江县侗族一带的“笛子歌”为研究对象,从其历史与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和演唱特点等三个方面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三江高安 笛子歌 演唱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歷史渊源与现状
关于笛子歌的起源众说纷纭,史料记载非常稀缺,有传说称侗笛是由禾秆笛发展而来的,牧童在放牧嬉戏中,用禾秆制成禾秆笛,但由于使用寿命周期过短,不易保存,并且禾秆受季节的限制较多,只在秋季有制作材料,于是后来牧童们选用芦笙竹来代替禾秆,经过长期不断加工改进,发展成为当今的侗笛。三江县志对侗笛有记载,《韵合水乡各村》一诗中写到:“牛郎归来天已晚,数声牧笛下西坡。”这里的牧笛声指的是牧童吹奏的侗笛声。此外,有关侗笛和笛子歌的记载,侗族古歌中有“地平金富人造笛”的唱词,在侗族韵文叙事诗歌《祖公河上》中载有:“金转造芦笙,金烧造笛子……姑娘听了笛声跟着唱……”等。
目前,在侗家,秋后或者开春的农闲时期,“笛子歌”是生活中充当娱乐休闲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依靠演唱“笛子歌”、吹奏侗笛调节身心。此外在重要的节日里,如春节、“月也”等重要民俗节庆中,演唱“笛子歌”也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久而久之,这些民俗习惯和传统的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关于“笛子歌”
侗族“笛子歌”,是用侗笛作为伴奏乐器来演唱的音乐形式,主要旋律在唱部分,笛子作为伴奏及和声基础,起陪衬和烘托作用,演奏者通常根据演唱旋律即兴伴奏,笛声清脆,笛子歌曲调悠扬悦耳,旋律不受功能性节拍限制,相对自由灵活,歌词丰富。笛子歌是侗族青年男女恋爱或社交活动中最常出现的歌种之一,常在行歌坐夜时演唱,青年男女通过音乐抒发心中爱意。部分叙事体裁的笛子歌,也会出现在公共场合中,通常以讲故事、讲道理内容为主,侗族人民从中继承祖训、启迪智能、接受知识、陶冶情操,笛子歌是侗族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特色
(一)文学特征
1.字句
“笛子歌”不仅曲调丰富、体裁多样,句式和韵律也姿态繁多,其中每首歌的句子一般为偶数,即两句、四句、六句等,甚至有二三十句,而每句歌词的字数一般为奇数,其中7字句、9字句、11字句、13字句、17字句较为常见,其次还会出现3至35字之间的奇数字句。
如“笛子歌”《榕江河水浪滔滔》歌词“榕江河水浪滔滔,后生姑娘满山坡,笛声响响环屋檐,雄鹰雄声在树林,过了今生又一世,好比独树单一枝”即为6言7字的体词,符合“笛子歌”句子为偶数、唱词为奇数的常见特点。
2.韵律
常见韵律有尾韵、腰韵、锁韵。
尾韵:也称脚韵或者外韵,即句子的末字押韵,每逢双句押脚韵的情况最常见,还有句句押脚韵,以及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的情况。
腰韵:也称中韵,即上句末字与下句非末字相押,一般上句末字与下句第一、二、四、六、八字相押。还有一种连环腰韵,即上句末字与下句非末字相押,下句的末字与下下句的非末字相押,连环相扣,直到曲终。
锁韵:也称内韵、跟韵、迭韵、滚韵,即单句内押韵,常见押法为每乐句中上一小节末字与下一小节首字相押,或者乐句之中第一小节末字与第二、三小节首字或末字相押等。
此外,一句之内,个别字体有可能同时兼押腰韵和锁韵。
词例:《念郎永心泉》(高安“笛子歌”)
若不歌唱不知永和来作伴,郎说山谷是山顶,郎说榕江是小江,现在我们永心歌同声齐唱,若能同声我便想念郎,如想三尺与郎四尺难。
这首流传于三江高安一带的“笛子歌”《念郎永心泉》,唱词中“唱”“伴”“山”“江”等下划横线的字,即为互相押韵的字眼,这首歌的歌词是典型的腰、尾韵相结合的词体,押韵严格,韵律环环相扣,歌词朗朗上口。
(二)曲目
《念郎永心泉》是流行于三江县富禄乡高安一带的“笛子歌”,是以la do re mi 构成的四声羽调式,演唱音域跨度为五度,节奏缓慢自由,通常由演唱者自行把握演唱速度快慢,在乐句句末处,通常进行拖腔润腔,受演唱者气息的影响,拖腔的长短不固定,此外,歌曲还运用了许多倚音、波音等装饰音作为装饰性润腔。
高安“笛子歌”《榕江河水浪滔滔》为五声羽调式,音阶为la do re mi sol la,七度音域,旋律以二度级进或五度以内的音程小跳发展,起初旋律不受功能性节拍的限制,节奏自由舒展,快慢由歌手自由把握,到中间部分,开始明确拍点,音乐性格发生变化,节奏轻快活泼,与前半段形成对比,而到后半部分,临近曲终,歌手通常会放慢速度自由演唱。歌曲演唱速度两头舒展,中段紧凑,以松-紧-松的形式相结合,段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特色。
笛子歌”中羽调式极为常见,结束音多为la,节奏通常不受功能性节拍的限制,但却不失拍点,且演唱音域跨度通常在一个八度以内,笛声与人声多为相互穿插、协调衔接的状态。
(三)表演形式
侗笛演奏形式有侗笛合奏、侗笛独奏、侗笛伴唱,其中侗笛伴唱形式较多,侗笛合奏、侗笛独奏的形式相对较少,有些技艺高超的侗笛吹奏艺人,可以同时口吹两支侗笛。据了解,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一带,还有些民间艺人可以用鼻孔吹奏,鼻吹口唱,自吹自唱,别有一番风味。通常侗笛声先吹奏引子,人声慢慢进入,随后人声与笛子声以相互交错的形式表现,节奏自由舒缓,通常不受功能性节拍的限制,表现速度由艺人们自由把握,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笛声清脆悦耳,人声唯美动听,侗族笛子歌可谓“竹”与“肉”的完美结合。
侗笛虽称为笛,但其吹奏与竹笛的方式不同,吹奏时笛身竖置,运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孔,左手按上三孔,右手按下三孔,常见手指技巧有倚音、颤音、抹音、打音、滑音等,吹奏者运用腮帮子的力量循环呼吸换气。通常演奏时,侗笛都含在嘴里直至曲终,同时演奏者舌头还要兼顾吐音、花舌等技巧,对艺人的技艺要求极高,不仅要掌握以上罗列的种种侗笛吹奏技巧,给演唱者伴奏时,还要有引导人声、即兴演奏与加花的能力。
在侗笛伴唱的情况下,通常為男吹女唱,一男一女,一男多女,多男多女,有些侗族地区也有女性吹侗笛的情况,但是男性唱“笛子歌”的情况很少,因为民间通常有男性禁唱的演唱禁忌。笛子歌演唱场所十分多样,比如:田间地头、鼓楼、屋内等等,而因为“笛子歌”大多为叙事歌,篇幅较长,演唱一首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笛子歌”都会以坐吹坐唱、即坐着唱的形式展现。在三江高安一带,还流传有夜间不能演唱“笛子歌”的说法,因为在老一辈的观念里,夜间吹笛子、口哨等会招来一些污秽或者不干净的东西,人要是沾染了这些污秽,则会运势不佳,然而随着斗转星移,时代的变更,也许因为“笛子歌”独特的魅力所在,现在在侗乡夜里的山野间、鼓楼里也偶有听到青年男女悠悠的“笛子歌”,用笛声与歌声编织他们浓浓的爱意。
(四)服饰道具
关于“笛子歌”的服饰道具,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各自不同的选择和呈现。通常大部分情况下,劳动人民都是穿便装演唱,而在特殊的节日或者舞台表演时,则会自觉换上华丽的侗服。侗族服饰古老而精美,有月亮衣、百鸟衣等。女性服饰上身主要以龙凤刺绣图样为主,下身为百褶裙,头戴银钗、银冠,胸前佩上多层银项圈,系上腰带,裹上腿布,大气华丽。男性则头缠长帕,身着长衣长裤,束腰带,朴实端庄。
从道具来看,除了侗笛为必备道具之外,因“笛子歌”通常为长篇歌谣,根据劳动人民的演唱习惯,演唱者需要坐着演唱,所以需要准备小板凳或者草墩;若在室内演唱,女方有时还会边做刺绣边演唱,而室外演唱多为人们劳动过后的休闲娱乐,通常还有锄头、镐头、犁耙、扁担等农用工具。
三、演唱特色
侗族大歌以多人多声演唱而闻名,通常高声部高亢明亮华丽,低声部作持续音衬托,而笛子歌演唱即使在多人演唱的情况下,都是以单声部为主,而这种单声部演唱形式无形中也加强了其叙事能力,值得提及的是“笛子歌”在多人演唱的过程中,偶有歌手因为对音高与节奏的把握不同,而出现多声的错觉,实际上侗族人民在演唱“笛子歌”时,并未自觉形成明确的多声意识。
(一)语言要素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我们熟知的汉语相差甚远,侗语有9种声调,无翘舌音和儿话音,但是相比汉语多出几类特殊音型,例如高安“笛子歌”《榕江河水浪滔滔》中第9~10小节唱词“si”辅音为舌尖前发声,而非汉语中的舌面前音 “西”,随后的有些唱词则是汉语中没有的软腭鼻音。再如贵州黎平县龙额镇美更村的“笛子歌”《八月稻香娘催嫁》中人声第一句中的“给”,其辅音为其他语言中少见的小舌音“q”,而非汉语中的声母“g”,该唱句中“月”的辅音为舌面前鼻音,歌曲中有的元音也是汉语中没有的元音。如若把握不好语音发音,则无法演唱出地道的侗族“笛子歌”。
(二)发声方法
笛子歌的发声方法稍有别于侗族大歌的发声方法,侗族大歌音域跨度较大,通常需要更多的头腔共鸣进行混声演唱,然而由于“笛子歌”音城不宽,演唱时多采用中声区的自然真声,歌唱审美追求自然流畅的音色,自然纯朴,不矫揉造作,再加上带有本民族独特唱腔和韵味,有更多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吐字咬字时嘴型不会过于张大,基本上是比较放松地轻启唇部,注重歌曲旋律、节奏、情感的综合表达。“笛子歌”的发声以上部共鸣腔鼻咽腔为主,从鼻咽腔开始的高位安放的歌唱起音,以胸腔为声音支撑,通过共鸣腔的调节,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如侗语中特有的小舌音“q”的演唱中,需嘴角上扬,小舌上提,使气息适度冲击小舌,方能发音到位;再如鼻音歌者需要寻找哼鸣的感觉,在充分打开鼻腔时,再分别配合舌前/舌根运作发声,切忌大白嗓喊叫。
(三)润腔表现
“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韵味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润腔’手段。润腔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宝贵遗产之一。它是这样一种创作手段,即演奏者根据内容表现和风格表现的要求,运用若干润腔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与相应的旋律材料结合起来,构成各种‘色彩音调’和‘特色乐汇’,这些色彩音调和特色乐汇有机地渗入全曲旋律,再融入其它因素,使整个曲调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和风格表现功能的韵味色彩特点,这种‘依情润色,润而生味’的再创造手段便是‘润腔’”。
侗族“笛子歌”的润腔特色很大程度上受侗族人民语言习惯、审美习惯因素的影响,具有浓郁的风格及韵味。侗家人民讲究音色变化润腔,也有一定的声音要求,要求干净通透、圆润饱满的声音,在群体歌唱时要求演唱者需要运用软腭和硬腭的力量,配合鼻腔共鸣发声演唱。
侗族人民惯用许多滑音、倚音、波音等装饰音,构成“笛子歌”的装饰性润腔,如高安“笛子歌”《念郎永心泉》的唱句,其中运用了丰富的倚音装饰润腔,润腔特点很大程度也受侗语语言声调的影响,侗家人民惯用近语言的润腔方式,使歌唱中的咬字符合人民的审美。
再者,就语言习惯而言,“笛子歌”受侗家人民语言习惯的影响,通常歌曲中也有很多衬词润腔,用衬词点缀歌曲,如高安“笛子歌”《榕江河水浪滔滔》中多次出现,为纯衬词唱句,侗家人民善用衬词润腔法,使音乐富有活力。
此外,还有拖腔润腔法,如独峒“笛子歌”《知心》中的唱句,歌中大量采用自由延长拖腔的方式诠释歌曲。
四、结语
侗族历史长逾千载,其音乐文化极具研究价值。男吹女唱的“笛子歌”是侗族特有的民歌,体现出侗族特色多声部思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笛子歌”的相关分析和音乐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后来者要善于发现民族民间音乐的美,不断探索,把握传统民歌的演唱特点、演唱技巧与表现形式,对体现民歌风韵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结合当今时代的优秀艺术表现手法,开辟出一条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音乐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忠益.简论侗笛的艺术美[J].民族音乐,2018(02):22.
[2]孙玉森.竖着吹的笛子——侗笛[J].戏剧之家,2015(01):45.
[3]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