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意
摘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满足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同民族的音乐也随着文化的发展成为了民族艺术与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音乐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历史文化让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性得到了滋养,而民族音乐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要素,其中劳动生产、宗教祭祀、群体精神中都有民族音乐元素,并且勾勒出了历史文化形态,不同的生存环境与地理位置最大程度保留着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新时期,如何让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融合发展,继续推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了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入手,讨论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的联系,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的传承路径,最后提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代发展状况。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 互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音乐的起源与人类劳动存在密切关系,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而少数民族音乐也在我国民族音乐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夏商时期,中原就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与文化融合,不过在古代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下,音乐演奏主要出现在宫廷。受到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具有自身音乐文化特色,并且在千百年发展中逐渐形成多元的文化共同体。但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多种音乐文化冲击着少数民族音乐,在这一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受关注程度下降,传播渠道减少,所以深入分析少数民族音乐特色与活力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的互融发展历程
早期音乐是随着人们生产劳作逐渐形成的,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其中音乐就是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也在整个音乐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5000年的漫长历史中,夏朝的各少数民族已开始和中原地区进行音乐交流,并且普遍在宫廷当中集中呈现,这在《竹书纪年》《韩诗内传》当中有记载,这也证实了少数民族乐舞和中原地区有音乐方面的交流活动,在外部交流和内部发展的共同影响下,使得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文化形成,不仅包括宫廷音乐,还体现在宗教音乐、祭祀音乐以及民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都在不断交流和融合中产生。
从发展的角度看,先秦时期中原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和周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动,到了汉代,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进行更加频繁的交往,其中主要集中于物质交流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其中西域的个别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东都赋》当中就记载了相关内容。
西晋时期中原局势较为混乱,各国战事不断,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往西凉地区,也间接将中原的音乐传输到西南,由此发展了西凉乐。到宋元时期,宫廷音乐和教访歌舞这些原本为上层建筑的音乐文化开始在市民阶级发展,也使得民间音乐艺术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随着民族文化融合之后,杂剧这一艺术形式被逐渐推广,相关内容在一些典籍中都有文字记载。
明清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大发展时期,尤其是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较大发展,音乐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其中木卡姆音乐这种维吾尔族的音乐形式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清代文献《律吕正义·后编》当中就有所体现,这些民族音乐展示出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并且拓宽了传统音乐发展路径。
从少数民族发展历史情况来看,诸多独立存在的民族在不断融合以及分裂消亡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不断发展,多民族音乐文化融合之后逐渐成为文化共同体,在音乐文化的历史当中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地域为主导的空间当中形成了自身的音乐文化,比如蒙古族群众生活在草原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游牧民族音乐文化透露着豪迈、洒脱,音乐中传递着深沉的感情。时至今日,各国文化交流程度进一步加强,外来音乐文化也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认识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需要深入历史,不断了解少数民族音乐在演唱和弹奏中的文化价值,进而在现代背景下探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路。
二、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音乐和制度文化
演唱民族音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民族生活秩序有关的内容也需要体现在音乐中,所以民族音乐和制度文化关系紧密。
从音乐所服务的社会习俗规则中可以发现,畲族的哭嫁歌、丧葬歌以及宗教歌内容各有不同,在不同的习俗环节,其音乐表现不同,体现了婚庆、丧葬、祭祀礼仪制度的差异性。维吾尔族的青年普遍能歌善舞,在节庆过程中人们需要表演铁环舞、大鼓舞和盘子舞,乌鲁木齐的盘子舞主要借助弦乐伴奏,表演者需要双手持盘子,并且手指夹竹筷,表演者头部的小碗中装满水,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是男子表演,只有少数地区允许女子表演。
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中,雅美族人的音樂体现了社会规范与生活故事,雅美族人的歌曲传承依次属于家庭中最年长的男性,之后属于最年长女性,之后一代一代按照这个规定传承下去,如果隔代传承代表了对第二代年长者的诅咒,隔代传承被视作社会禁忌,这种制度形式与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密切。
音乐体现了社会制度文化,蒙古族中成吉思汗、窝阔台等享受汗帐音乐,而在民间主要是民众歌唱的民歌,不同的阶层所接触的音乐是等级文化的体现。
(二)少数民族的音乐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了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和物质文化,如饮食、服饰与建筑。物质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民族音乐中也存在着物质文化。少数民族在生产与生活后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并发明了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相互促进,组成了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
少数民族的乐器发展与文化底蕴让不同时期的物质文化更为丰富,如民族击打类乐器,不管是制作过程还是实际使用都蕴含着民族文化,民族乐器的发展也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体现,傣族的象脚鼓外观像高脚杯,鼓身的制作材料主要为牛皮、木材,并且上方带有不同花纹,体现了傣族独有的文化内涵。发源于宋代的瑶族长鼓,表面带有花纹与图案,做工精良,早期这种乐器不对外出售,成为了瑶族音乐象征。满族有太平鼓,这种打击乐器名称就寓意着向往天下太平,是乐器和文化结合的典型。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傣族大鼓制作同样巧妙,鼓的一侧有小圆孔,在鼓皮松塌时可以从小孔灌酒,在酒水挥发之后鼓皮自然绷紧。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同样历史久远,马可波罗回到欧洲后也将这一乐器带回,使得欧洲的拉弦乐器得到发展。从外观上看,马头琴也很有民族特色,主要是共鸣箱上带有民族图案,并且在琴板的边缘镶嵌有黑白相间的线条。F67968E4-29FE-4B5C-B3AE-576EE46BED68
从我国的民族乐器发展历史来看,乐器也在使用中不断改进,这些音色优美、工艺精巧的乐器代表了少数民族的高超工艺,也代表了新时期民族音乐的健康发展。乐器在部分民族中已经不仅仅是伴舞工具,还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三)少数民族的音乐与精神文化
音乐可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而民族音乐和精神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融合得更为明显。民族音乐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表现为民族音乐的精神指向、审美意识、心理特征。畲族音乐体现了意识文化与民族心理,该民族的群众歌唱《高皇歌》,表达了自力更生,并且该少数民族对鸟文化崇敬,在诸多的音乐中也会发现模仿鸟鸣的声音。佤族音乐也暗藏着民族文化,20世纪60至70年代佤族群众的生产力水平依旧低下,主要是从叙事歌《西岗里》中了解到人类起源的相关传说,其音乐内容中还体现了佤族的历史文化发展。
在少数民族的音乐中也暗藏了民众的精神指向,如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蒙古族,民间音乐在诸多少数民族中同样发展水平较高。7世纪前期,蒙古人在额尔古纳河流域主要是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模式,同时期的音乐内容也围绕狩猎文化展开,后期蒙古人的先民逐渐向蒙古高原迁徙,以畜牧业为主,而原有的山林狩猎文化也开始发展为草原游牧文化,出现了大量和游牧文化有关的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有《追猎斗智歌》。蒙古高原在12至13世纪战乱频繁,牧民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辛,并且对部落之间的战争厌倦,祈盼和平安宁,这些思想在《库岱·薛臣劝诚歌》《忽巴迭,斤劝诚歌》中都有体现,体现了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
音乐和精神文化的融合也让音乐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在文字尚未出现的社会中,这些曲调成为了民族汇聚的文明智慧,在世代的传唱中使民族文化得到了发展,这说明了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得到发展的体现。蒙古族是在无文字的音乐中传递思想意识的。通过民族音乐的连接,让民族文化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具有一致性,这是由于音乐具有载体的作用,也是研究民族历史的资料。蒙古族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过音乐作品多,在信息传递中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时期就是将人话通过歌曲传达出来的。
(四)少数民族的音乐与民俗文化
古代少数民族生活需要遵守严格的秩序,并且以民俗文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民族音樂有服务于民族社会的习俗与规则的作用,朝鲜族在婚礼、寿宴时,会组织好友们跳《阿里郎》《丰年歌》。从历史文化来看,朝鲜族的社会生活中倡导父慈子孝,老年人在生活中受到人们爱戴。
民族音乐是表达群众情感的主要形式,并且和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对于民族音乐和民俗文化的融合来说,由于部分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为了维持本民族的良好发展,所以需要借助民族习俗与社会秩序,而传递民族音乐可以对民族文化起到传承作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
在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上,使其成为精神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地区与民族中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并且紧密联系群众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精神文化得到满足,少数民族音乐形式诸多,包括了情歌、山歌、祭祀与叙事歌曲,在群众的交流中成为了沟通情感的交流形式,还承担了部分社会功能,比如向神灵祈祷,并表达一些诉求,还可以让歌曲与舞蹈结合,进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汉代班固所著的《东都赋》中记载了中原和西域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丝绸之路开通后,民族之间的物质与文化活动更加频繁,其中西域的龟兹、西凉等音乐传入中原。汉代的盘鼓舞是一种以盘、鼓为道具表演的舞蹈,表演者以足击鼓,使得舞蹈体现出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再如以胡茄为代表的音乐文化类型传入中原,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中就写到边塞士兵们饮酒作乐的场景,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得到充分展现,主帅不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还利用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再如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中,横吹曲、竖箜篌、巴渝舞、曲项琵琶也进入朝廷,使得乐府元素更为丰富,是当时宫廷礼仪音乐的代表。宋元时期,包括宫廷乐舞、教坊歌舞在内的音乐文化发展停滞,而商业经济的发展让宫廷乐舞、教坊歌舞在民族文化融合之后成为人们熟知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拓宽了传统音乐的发展路径,丰富了艺术内涵,其中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加强交流,从宫廷走向民间,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成为了我国文化特色之一。
(二)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文化传承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首先要关注传承主体如何发展,文化是由人们代代传播而形成,需要将重点放在青少年群体,提升他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自新课改提出,我国音乐教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改革,通过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地区群众的认同感,这种教育模式和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已经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其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传授学生传统音乐的唱法技巧,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音乐是一门艺术形式,少数民族音乐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其表现形式蕴含着群众的智慧结晶。从长远角度来看,在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要将教育作为载体,重视人才培养,而当地政府也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保护好少数民族音乐,做好实地调查工作,然后投入人力物力,定期举办音乐文化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发展好少数民族节日,传承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少数民族音乐。
少数民族音乐的内部形成在历史文化中逐渐积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赏析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风俗。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通过艺术传播形式可以培养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认知。此外,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特殊性,需要站在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对其欣赏。不同于主流音乐文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更多的体现着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载体,可以丰富我国音乐文化内涵。在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好原生态文化,做到求同存异,让独有的文化价值得到传承与发展。F67968E4-29FE-4B5C-B3AE-576EE46BED68
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现代发展
(一)当前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音乐产业与音乐文化进入全新发展时期,所以需要重新定位少数民族音乐,具体说来:其一,从文化层面讲,要让音乐价值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体现出来,也就是在全球视角下分析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当前音乐与产业体系十分成熟,具有生态性、民族性的少数民族音乐也要挖掘市场经济价值特点,以广西民族歌舞《刘三姐》为例,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很多内容都是神话传说,在人们传播之后,这个传说走上了荧幕。推广当地文化过程中,“刘三姐”这一形象开始走向更大的舞台,比如张艺谋导演在2004年创作的《印象·刘三姐》,这是全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坚持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尝试转型,如少数民族音乐主动去结合流行音乐。此外,要促进产业间的结合,当前人们对旅游和出行更加关注,可以让少数民族音乐结合当地的旅游产业。当地政府也需要做好顶层建设,提供好政策支持,加强旅游、文化和音乐的密切关联,形成共同发展的体系。
(二)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的挑战
当前的民族文化发展中正在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样也会对民族音乐发展带来影响。这是由于多远音乐文化让人们对传统音乐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都出现了变化,青年一代普遍沉迷于流行音乐,在顾此失彼间,对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关注不足,甚至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落后,这些都是忽视传统音乐文化价值的表现,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将导致恶性循环。如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們在接触媒体的过程中了解的音乐符号主要是流行音乐,而市场上也主要是流行音乐,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缺乏关注,所以目前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就成为问题。广告行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在这个时代下有更多机会接触流行音乐,而民族音乐所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发展环境的变化也让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困难重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而传承者数量少也是受关注程度低的一个因素。此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复杂境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促使民族文化事业复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让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今后需要积极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转型发展,并且在文化保护视角下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终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朱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1(34):55-56.
[2]王唯宇.西藏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黄河之声,2021(16):25-27.
[3]赛音.迈进西北地区民族音乐种类的文化现场——马希刚著《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评介[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11-213.
[4]丁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文存阅刊,2020(26):152,151.
[5]李傲翼,李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以《音乐治疗》课程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03):81-85.
[6]王艳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音乐教学的有效路径[J].人文之友,2020(21):232-233.
[7]刘媛媛.基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02):77.
[8]孙鹏飞.大学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J].科教导刊,2020(25):57-58.
[9]蔡金.浅析声乐教学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J].环球市场,2019(28):286.
[10]秦卫红.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09).
[11]潘瑾.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过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9(06):65-66.F67968E4-29FE-4B5C-B3AE-576EE46BED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