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不经意的巧合,在教育部发布新课标的当口,我正在重读2005年田慧生先生为“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撰写的题为《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的序言。
2005年是新课程实施的第四个年头,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与洗礼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理论匮乏、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等问题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但客观分析当时很多学校的教育现状,离新课程改革寄希望的“六个改变”的初衷还有不少差距。田慧生先生在文中(以下简称“田文”)发出了一连串的诘问,其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流行于课堂的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变换,但课堂的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田文指出,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模式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和实施这些新的东西,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这些东西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因而教育现实难以发生改变。这一论断可谓一针见血,现在读来不仅依然振聋发聩,还能切中当下时弊。
应当承认,2005年以来,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全国上下都不曾停止过努力的步伐。2011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总结前十年新课程改革和实验版课程标准实施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颁布了2011年版的课标。课标发布之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在回答记者有关课标修订的背景的问题时专门提到了原实验版课标中存在的“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问题。2011年版课标回应了大家的期待,也是希望改变上述现象的一种努力。近十余年,课改又取得了不少新的成绩,不过遗憾的是,课堂“四个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和“四个虚假”(“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刚刚颁布的2022版课标是“因事而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一种最好体现。它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修订思路,以一个统领的课程方案,十六份“相互耦合”的课程标准,系统地回答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三个最本质的学科教学问题,同时也对“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次“新”课标的颁布对于课堂变革的作用值得期待。但要打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一魔咒,从20余年的经验教训来看,提升教师素养势在必行。
在全面展開2022年版新课标学习的当下,重读田文,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文章指出,在关注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时,必须关注教育智慧和课堂教育智慧的状态,重视智慧型教师的培养,并指出“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就教师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这一难题,田文特别提到了“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着重指出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并对教师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的确,多少年来,我们谈起教育教学改革,说得最多的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鲜有人会提及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
俗话说,一个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同理,一个缺少智慧的老师也教不出有智慧的学生。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版课标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将教师培训和教研作为重要内容列进了课标。研究教师学习的特征,把握教师成长的规律,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2022年版课标实施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前提。这是教师培训和教研需要考量的问题,也是教师本人应当自省的问题。2F1CE5E3-C52A-4145-84F2-80C627972B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