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流 李玉玲
摘要:
目的 觀察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饮食与运动指导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干预量化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筛选糖尿病高危个体399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实施为期六个月的强化饮食与运动指导干预,平均16个月的随访巩固监测干预;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和一般饮食与运动指导,一年随访监测一次,共2次。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风险因素水平均低于基线资料(P<0.05),但对照组与干预前风险因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糖尿病发病风险程度及代谢综合症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进行饮食与运动量化管理对预防糖尿病、降低糖尿病发生率、改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干预组 对照组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 运动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将2007年体检的3084人资料信息输入2型糖尿病预警系统(该系统为卫生部北京医院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筛选,判定814人为糖尿病高危个体,判定率26.39%。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对427名糖尿病高危个体做糖耐量实验,最终筛选出符合课题的399人进行课题研究。将399人分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81人,其中男性141人,女性40人,实施饮食与运动生活方式强化干预;对照组218人,其中男性184人,女性34人,进行一般健康教育。两组人群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判定、年龄分布、体重指数、血糖水平、血脂等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干预组:实施为期六个月的强化饮食与运动指导干预,平均16个月的随访巩固监测干预。
2.1.1运动-----通过佩戴能力监测仪,监测指导达到并养成中等强度运动的习惯
1)每个干预对象每天20分钟以上的运动
2)运动量持续稳定在2-4倍公斤体重
2.1.2、膳食——通过食物模具、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管理软件进行膳食指导,使每个干预对象量出为入、合理搭配,达到膳食平衡,控制总摄入量,三餐比例、三大营养素摄入合理。
2.1.3随访频率
第1-8周,每隔2周随访1次;第9周起4个月,每个月随访1次;随后6个月,每2个月随访1次;之后12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每次随访均需读取运动数据、膳食日记、体重血压监测并加于指导。
2.2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和一般饮食与运动指导,一年随访监测一次,共2次。
2.3干预时间: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29个月。
二、结果:
3.1干预组与对照组随访结果 见表1。
3.2 风险因素改变 见表2。
3.3降低发病率与发病风险程度 见表3。
三、讨论:
健康管理在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已几十年,已成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规范化的行业,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我们开展的“糖尿病高危个体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研究是卫生部北京医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干预控制研究”的子课题。通过能量监测仪监测其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并将数据传入计算机显示运动曲线,判定其运动是否达标、合理,使被干预者对自己的运动有感性认识;将膳食记录输入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管理软件,分析其膳食是否平衡、三餐比例、三大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与国内外大量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方法的应用尚属首次。但健康管理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中医“治未病”理念充分体现健康管理概念,强调预防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疾病先兆症状及高危因素,采取必要措施,降低个体患病风险[1-2]。本次研究通过健康管理,探讨如何降低民众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促使民众保持身体健康及良好的生活状态。
经过2年多的强化生活干预管理,被干预者饮食结构和运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善:首先,膳食结构趋于合理:接受强化生活方式管理前只有10%的人膳食结构较为合理,90%的人膳食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着油、盐摄入过量、品种单一、三餐比例不合适、大部分人不吃早餐等问题。通过强化生活干预管理服务后,膳食结构合理的比例上升为90 %。其次,实现了能量负平衡。第三,基本养成中等运动强度的运动习惯。不仅如此,通过2年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干预组在风险因素改变、风险因素暴露、发病率等方面取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效果,比如,降低糖尿病发生率64%,糖尿病综合患病风险降低48.1%;代谢综合症患病率下降了69%等。这表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管理具有可行性,安全性,且进一步验证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糖尿病高危个体的发病危险因素、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率,效果显著,且成本低,安全性高,可行性强,群众易于接受,该项技术便于向社区卫生机构推广。
总之,2型糖尿病能够严重威胁民众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而日常生活质量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有关,通过强化生活干预管理,改善饮食结构与运动情况,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提升生活质量,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玲玲,王济.国医大师养生思想及其对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启示[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4785-4787.
[2] 夏淑洁,李灿东.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国特色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 中医药导报,2019,25(6):15-17,23.FB695C75-81DD-46A4-BD4E-C4C4F4CFD9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