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

2022-06-06 03:25阳,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年6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区域

李 阳, 曾 媛

(中央电化教育馆, 北京 100031)

一、研究背景

区域研修是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下,由教研、师训、电教等部门组织的跨学校、跨片区或跨区域的教师教研或培训活动[1]。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种体制有利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内将各个学校组织起来,开展各类区域研修活动,形成跨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协作机制[2]。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3]。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强调“采取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4]。在国家各级部门的推动下,区域研修逐渐成为提升我国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和方法。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区域研修的手段、工具日新月异,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研修的规模化、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智能时代,为更好推动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现状。依托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研修模式研究及试点”,笔者对我国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现状做了调研,分析了当前区域研修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供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进行参考。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我国中小学区域研修的组织管理现状,通过网络问卷、访谈和案例征集等多种方式对全国25省(市)35个县(区)开展了大规模基线调研。其中,35个县(区)覆盖9个东部地区、8个中部地区、14个西部地区及4个东北地区[5],涉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区域研修的组织管理现状。

根据区域研修活动的角色分工,分别设计了管理版问卷、教研员版问卷和教师版问卷,其中管理版问卷主要针对区域研修的负责人,侧重调查本地区域研修的组织管理机制;教研员版问卷重点了解本地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具体实施路径;教师版问卷则侧重从教师角度了解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效果。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管理版问卷1 304份,有效率92.1%;教研员版问卷1 148份,有效率99.3%;教师版问卷13 429份,有效率为99.9%。根据问卷调查、访谈及案例情况,笔者重点从区域研修发展目标、区域组织管理机制、区域研修活动开展及区域研修平台等方面对我国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一)区域研修发展目标明确,但没有分解,无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目标是一个组织的行动指南,组织内部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展开。一个具体的、有明确方向的目标能将组织内部相互联系起来,使集体力量得以发挥。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35个地区中区域研修目标主要集中在本地教师水平需要提升(41.3%)、区域教育发展要求(34.7%)及国家政策要求(23%)三个方面。在各地的区域研修工作报告中,各地区域研修的目标普遍为“形成某种区域研修模式的常态化机制,完善区域研修的机制和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工学矛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说明各地从区域层面有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区域研修中,区域层面的研修目标需要分解至每个区域研修活动中,通过实现每个研修活动的目标最终达成区域研修的整体目标。在35个地区提交的区域研修案例中,各个区域研修活动的目标仍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完善区域研修机制”等,与区域层面的研修目标完全一致,区域研修活动目标不具体、不聚焦、缺乏针对性,这样很难保证区域层面的目标有效实现。同时,各地的研修案例反映出,现在区域研修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研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教师不积极参加研修活动,缺乏内在动力,很难实现真正的自主研修”。这很大原因在于区域研修的目标制定只是自上而下的,没有与教师内在期望相结合。

(二)区域研修组织结构清晰,但组织机制还不健全

组织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科学系统地设计构建出的组织内部构成方式,包含部门、人员的有序排布和职能分配[6]。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实现区域研修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各地开展区域研修活动涉及的部门、单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区域教育局,负责对区域研修做总体规划和统筹。

2.区域教育人事部门。一般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隶属科室,调研中发现极少量地区的区域教育人事部门参与了区域研修组织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人事绩效政策。

3.区域教研部门。主要为区域教研室,归属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管辖,有些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科室,有些是独立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本地教研工作。

4.区域师训部门。指区域教师进修学校,通常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二级单位,主要是开展在职教师培训工作。

5.区域电教部门。如电教馆、信息中心、装备中心等,有些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科室,有些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二级独立单位,主要为区域研修活动提供技术应用辅助与指导工作。

6.中小学校。中小学校是区域研修活动的参与主体,区域研修活动需要多所学校的协同,各地中小学校的协同机制有所不同,有分片区协同的,有以集团校形式协同的,也有以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校的方式协同的。

7.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以名师或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以活动为途径,以学习为核心,集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学习型组织[7]。

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2015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应实现教师培训、教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至今,全国各地陆续完成了机构改革,据实地了解发现有些地区将区域教研、培训和电教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有些地区只将教研部门和师训部门进行合并,笔者将合并后的单位统称为区域教师发展综合单位。

在各地,开展具体区域研修活动时,会根据区域研修活动的特点,形成专门的组织架构,主要有单线型和多线型两种。单线型组织结构(图1)指区域研修活动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具体落实由区域教师发展综合单位或区域教研部门或区域电教部门或区域师训部门一个机构负责。对于较复杂的区域研修项目,一般会组建多线型的组织架构(图2),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项目整体规划和统筹,区域教育人事部门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区域教研部门、区域电教部门和区域师训部门联合,分别组织不同学校开展区域研修活动。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区域教研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工作,但师训部门负责考核,教研与师训部门之间常常沟通不顺畅。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区域引入了各类教育技术设备,但区域研修内容和方式仍较为传统,区域研修活动年年重复开展,常常是低水平重复,只涉及区域内部组织的管理结构已经无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图1 区域研修活动单线型组织结构

图2 区域研修活动多线型组织结构

(三)各地重视区域研修,但管理制度缺乏整体设计

我国研修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8],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任务新要求,研修制度的变革也成为应时之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将机制体制创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从教研工作体系、工作内容、教研队伍建设和教研保障机制等方面为教研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调研发现,为保障区域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94%的地区都制定了各种区域研修管理制度,包括区域研修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考核制度等,但在访谈中,管理者普遍表示当前组织管理制度仍不健全,制度制定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在具体落实上存在问题,区域研修整体的过程性质量监控和评估缺失,特别是区域研修制度的顶层设计缺乏经费保障,研修经费严重不足,限制了区域研修的开展[9]。

(四)区域研修活动模式多样,但教师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突出

通过问卷统计与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各地区域研修的模式多种多样,包含专题讲座与研讨、协同备课、案例评析、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同行教学展示、课题(项目)研究、网络学习空间自主研修与同步课堂(同侪研修)等多种形式。其中教师参与度较高的是观摩名师课堂教学(18%)、专题讲座与研讨(17.3%)、同行教学展示(15.6%)和网络学习空间自主研修(12.8%)。各研修活动教师,满意度较高的四种活动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86.8%)、同行教学展示(86.2%)、专题讲座与研讨(81.8%)和案例评析(81.5%),而活动组织较多的网络空间自主研修满意度(78.7%)较低,原因在于相比其他研修形式,网络学习空间的自主研修缺乏引导者与同伴帮助,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应付心理,研修效果不明显。

在访谈中,教师频频反映当前区域研修任务非常繁重,研修时间安排欠合理,各种研修活动和教师常规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冲突,带来了严重工学矛盾问题,导致研修效率低下,部分教师希望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研修。

(五)区域研修平台为研修活动提供了技术保障,但缺乏绩效分析

笔者对各地开展区域研修活动使用的研修工具进行了调研(如图3所示),使用范围较广的研修平台有各级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21.7%)、网络研修平台(21.1%)、微信(17.9%)和QQ(14.8%)。各级公共服务平台具体指地方自主开发的区域网络研修平台,这些平台为开展技术培训、资源应用、观课评课等区域研修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了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然而,笔者也发现,目前研修平台缺乏对研修过程的有效监测,研修绩效分析较难,管理者较难从区域研修平台上了解研修活动的实效。

图3 开展区域研修活动使用的平台和工具

四、建议

(一)注重目标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组织内部上下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目标,并将目标分解至各个下级单位和人员,使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最终组织内成员通过自我管理而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10]。相应地,区域研修的组织管理者制定区域研修发展目标时要注意将区域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教师个体发展目标进行结合,充分激发教师、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区域研修活动中实现“自我控制”。同时,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要将区域发展目标进行分解,分解至每一个区域研修活动,分解到每一个单位及个体,注重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评估和奖励的标准。

(二)建立区域研修组织管理模型

针对区域研修存在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缺乏整体设计等问题,应建立一套区域组织管理模型,明确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运行机制,为区域研修组织管理者提供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区域研修组织管理方法,提高区域研修组织管理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三)发展智能精准研修

智能精准研修是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行为数据进行自动采集、统计和分析,为教师提供基于课堂行为大数据的诊断和干预的研修。针对研修活动存在工学矛盾、各地平台缺乏研修绩效管理等问题,建议各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升级改造研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精准研修,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分析精准帮扶教师改善课堂教学,帮助区域管理者实现精准研修监测与科学决策。

五、结语

区域研修发展态势关键在于区域教育部门的组织管理。25省(市)35个县(区)开展的大规模现状调研反映出我国区域研修组织管理存在发展目标无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组织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缺乏整体设计、工学矛盾突出、研修平台缺乏绩效分析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区域研修组织管理者注重目标管理、积极发展智能精准研修,同时急需操作性强的区域研修组织管理方法,支持区域教育部门实现科学组织和管理。区域研修组织管理是系统性工作,需要融合研修目标、活动、制度、评估等多元素,如何协调好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系统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区域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分割区域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区域发展篇
区域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新视域下中学体育课例研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