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交往是大学的本质,交往空间的营造是高校群体组织的灵魂和价值核心,高校室外交往空间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以外的交往和沟通的场所,营造促进思维、提高修养的教育和科研氛围,推动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发展迅速,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更新和边缘学科的不断产生,承载师生各项交流活动的大学校园交往空间,更体现了契合社会、文化、经济和行为心理的多元化复合场所[1]。在此背景下,从学生行为需求的视角出发,通过高校室外交往空间调研分析,对空间设计理念的更新完善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习是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室外交往空间的学习交流功能也是空间需具备的最基本功能。学习过程中的结伴、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能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作用,也能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之间建立起友谊,对彼此产生依赖,进而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对于塑形期的大学生,通过融入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思想,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校园内的亭院、露台、屋顶花园、室外大草坪等都可作为学习交流空间。
运动休闲是一种体验,能使学生在自由无碍的情况下,得以开拓自己潜力、发展自己的特质。运动休闲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同时也能在学习之余达到放松身心、减缓压力、调剂生活和帮助维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大学校园内的操场、篮球场、网球场、广场、公园等是运动休闲的主要空间。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核心素养。而团队合作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通过团队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大学生加深对团队合作的印象,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团队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室外交往空间须为大学生开展团队活动创造条件。大学校园内的操场、广场、草坪等是团队活动的主要空间。
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空间需求,独处能使自我从所有束缚中释放出来,获得全面的最大自由,独处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公园、草坪、校内道路等是大学生独处的主要空间。
此次调研共200 位本校大学生参与,每个年级50位学生;回收调查卷共195 份,其中有效卷为180 份。调研的对象主要包括室外运动场所、步行交往空间和亲水空间。
调查显示,68.9%的学生认为室外交往空间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程度较大;只有34.4%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室外交往空间表示满意;在对学校室外交往空间重要度排序方面,室外运动场所排在首位。
作为大学生最关注的室外空间,其整体环境营造的效果尤其影响学生对学校室外交往空间的评价。经调研,占90.6%的学生认为需对学校室外运动场所进行改造;从影响使用的重要度来看,场地安全性排在首位,其次是运动设施、环境卫生、生态景观和休憩设施,收费情况排在末位;从改善需求看,31.0%的学生认为需增配洗手池、自动贩卖机,24.1%的学生认为需增配座椅,相应的,学生认为室外运动场所最缺乏的是设施完善性;从使用频次看,每周3 次以上的占23.8%,基本不去的占9.5%;从使用用途看,51.7%的学生是为了运动,而占36.8%的学生则是为了散步和交流。调研结果如图1、图2 所示。
图1 室外运动场所改善需求分析
图2 室外运动场所使用用途分析
步行空间是指组织整个大学校园内各个行为场所互相联系、徒步可达的道路空间,是校园内最基本、最必要的室外空间;步行空间不仅仅是步行交通的主要载体,还是多种多样室外活动发生的场所,更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之处[2]。经调研,占86.2%的学生认为需对步行交往空间进行改造;从影响使用的重要度来看,安全性排在首位,其次是步道舒适性、休闲设施和环境舒适性,人文性排在末位;从改善需求看,27.6%的学生认为需增设卫生设施(如垃圾桶),20.7%的学生认为需增设休闲设施(如座椅)。相应的,学生认为室外运动场所最缺乏的是设施完善性;从使用用途看,41.4%的学生为途经,37.9%的学生为散步和交流。调研结果如图3、图4 所示。
图3 步行交往空间改善需求分析
图4 步行交往空间使用用途分析
亲水空间是室外交往空间中重要的活动领域,通过水岸线来划定活动范围,在人的感官知觉上建立与水体相系的整体氛围。经调研,87.3%的学生认为需对亲水空间进行改造;从影响使用的重要度来看,景观环境排在首位,其次是休闲设施、亲水步道和建筑小品,可参与性排在末位;从改善需求看,占44.2%的学生认为需增设休闲设施提高可参与性,相应的,学生认为亲水空间最缺乏的是参与性;从使用用途看,39.7%的学生为散步,25.8%的学生为途经。调研结果如图5、图6 所示。
图5 亲水空间改善需求分析
图6 亲水空间使用用途分析
从总体数据结果来看,空间使用影响因素、改造需求及空间最缺乏选项之间,调研结果相互印证,逻辑关系合理,因此,本次调研数据可作为分析论证的可靠依据。
现代空间规划设计除了需充分考虑景观和功能外,更应考虑大众行为心理因素。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对现有室外交往空间满意度不高,改造愿望强烈,凸显了学生对室外交往空间的极度需求,也体现了对室外交往空间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开放空间的单一性、缺乏人性化与强调学生行为需求的人文关怀和环境认知的整体适应性存在较大脱节[3],随着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的变化,高校校园呈现出开放化、复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进而更加剧了校园空间建设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
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 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从调研结果分析,学生对室外交往空间的需求中,安全需要已得到了满足,作为室外环境的景观绿化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空间是否收费等关注度不高。
数据表明,学生对空间最大的改善需求为空间设施的完善性。交往行为的激发与环境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5],通过为交流、学习、社会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创造合适的物质条件,完善相应设施配置,就会逐步把先前受限制的行为需求激发出来,从而带动和丰富交往空间行为。休闲设施如座椅的增设要求体现的是学生最低层级的生理需要,也间接反映了传统设计理念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忽视。在低层级的需求未达到满足的前提下,学生对于空间更高层次的人文性需要未得到应有的体现。
针对调研的室外运动场所、步行空间和亲水空间,选作学习空间功能的学生比例极少,说明这些空间目前的条件和质量无法激发自发性的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的持续低迷进一步影响到学习行为发生的频率,形成恶性的连锁性循环。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任务,目前高校室外交往空间未能满足学生最本质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室外交往空间后评价结果。
扬·盖尔提出,人的活动可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其中,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直接受到环境质量影响,也是学生在高校室外交往空间发生的主要活动类型。因此,基于对学生的行为需求分析,针对性的提升高校室外交往空间质量刻不容缓。
空间设计需紧密围绕学生行为需求,特别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空间中须设置供学生休息、讨论、交流的座椅和适当数量的桌子,座椅宜面向具观赏性的环境,同时兼顾一定的私密性;设置垃圾桶及洗手池等卫生设施,增加人性化氛围;设置饮料等自动售卖机,实时解决学生在交往空间活动中的需求;设置景观小品,既考虑观赏性和参与性,同时结合高校自身人文特色,营造人文景观;同时,在条件允许的交往空间,应增设电源插口、无线网络、多媒体演示等电子设备,满足不同交往活动的开展需求。
高校学生的交往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室外交往空间的功能须满足学生开展各类交往活动的行为需求,在室外交往空间的功能配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包括如下活动空间。
(1)庆典型活动空间。用于学校开展大型集体活动,如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空间一般应具有高校人文属性,彰显高校特色。
(2)团体型活动空间。该类空间用于学生小范围的集体活动,如党日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空间需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具有相应的设施配置。
(3)对话型活动空间。该类空间用于个别学生的交流和学习研讨,群体范围相对小,如朋友间的谈心谈话、同学间的学习讨论、师生间的答疑解惑等;空间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也需配置相应的设施。
(4)独处型私人空间。该类空间只针对个人,适用于当前流行的线上网络交往;空间须具有私密性,环境相对幽静,无线网络畅通。此类空间在网络盛行的当下将越来越受学生追捧。
高校室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空间的设计应从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客观、系统分析基于学生主体性的交往需求,充分体现空间参与性、舒适性、人文性、和可达性等特点,不断改造和创造高质量的高校室外交往空间,为高校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