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

2022-06-06 07:33程勇
建材与装饰 2022年16期
关键词:溶洞桩基础桩基

程勇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4)

0 引言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基础设计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承受建筑使用和施工产生的各种作用,同时需满足耐久性、承压性、整体稳固性等各种要求,以免建筑因偶发事故出现结构连续倒塌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应加强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研究,保证基础设计质量,从而使建筑整体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提升。

1 影响房屋建筑基础设计的因素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活动中,基础设计效果首先将受到地质条件影响。如受土质特点影响,不同土层的物理特性不同,能否合理选择持力层将直接影响基础稳定性。选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对持力层也提出了不同要求,还要结合实际需求展开分析。除了受地层分布影响,地下水分布也将给基础施工穿越能力和承载力带来影响。其次,基础设计应保证后续结构施工顺利进行,因此应考虑施工条件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基础施工将受到环境温度影响,如选用混凝土基础在低温条件下施工容易发生混凝土冻胀,导致基础承载力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基础设计需要考虑人为环境因素影响,如桩基施工将对土体产生挤压作用,因此应确保基础设计不会给周围建筑、管线等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基础设计应考虑上部结构作用,如上部结构高度、厚度等存在差异,导致不同位置荷载存在明显差异,将引发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基础设计上则要求达到较高稳定性和抗变形等能力要求[1]。

2 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方法分析

2.1 独立基础

在农村、城市近郊等地区的自住房建设中,多采用独立基础,如图1 所示,结构设计难度较低。根据土壤条件,可以对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如在地质条件好的地区,由于土质承载力较高,拥有较大密实度,多使用刚性基础。而在含水量大、土质软的地区,则采用柔性基础,有效应对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从独立基础结构类型来看,划分为杯形、阶形、坡形等类型,使用方式划分为柱下和墙下基础。采用柱下基础,需在承重柱下方进行基础布置,而在地基承载力较大、上部荷载小的墙下条件下,可在墙下布置条形基础[2]。

图1 独立基础

2.2 桩基础

采用桩基础结构,可以获得更强的结构承载力,有效支撑上层结构。作为动静结合的深基础,桩基可以穿越软土层,将上部结构荷载转移至坚硬土层,避免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多采用桩基础设计方案。为避免地基稳定性受地质条件影响,将采取增加桩基埋深、扩大桩径等措施,保证桩基承载力足够。从桩基础设计方式来看,当持力层选用岩石时目前多采用嵌岩桩,桩体下段为在岩体内浇注的灌注桩,桩端嵌入部分被称之为嵌岩段,一般情况嵌岩深度需大于等于500mm,具有单桩承载力高、变形小等优势。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由于上部结构向基础传导的载荷较高,需要将稳定的微风化岩层或中风化岩当成是持力层,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嵌岩桩上,继而依靠岩层提供向上的承载力。在桩嵌入1m 或1 倍桩径的情况下,桩侧和周边岩土也可计入摩阻力,可以提高其承载力。因此从承载力组成上来看,包含桩端阻力、土层侧阻力、嵌岩段侧阻力,三者之和能够满足上层结构提出的承载力要求[3]。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桩端阻力也将有所增加。从施工方式上来看,嵌岩桩又可以划分为人工挖孔和机械成孔两类,前者适用于基岩埋深浅、底层稳定、动水压力弱等情况,采用人工挖孔方式对桩端进行扩底,能够达到提高结构承载力的作用。遭遇硬土层,无法进行人工挖孔,则也采用机械成孔方式,利用钻孔、冲孔、旋挖等方式作业,可以采用不同机具组合挖孔,能够提高桩入岩效率。实际采用嵌岩桩,应在设计阶段做好桩身大小、桩长等各方面数据分析,以便完成桩承载力验算,保证基础结构稳定性达到实际施工要求。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桩基础运用广泛,能够向地下延伸,使上层结构受到风阻被抵消,增强建筑抗震性。在设计实践中,应加强土层条件分析,根据各项物理性能指标做好场地划分,做好桩基、承台等材料选型。根据土地承载力,合理确定桩数量和位置,并加强桩分布间距计算,可以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同时,增强结构施工经济性。

3 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实践探讨

3.1 工程概况

某房屋建筑属于高层住宅和商业用房,共11 幢,总面积约8 万m2。3 栋主塔楼高度达到115m,周围裙房未设缝,构成多塔大底盘结构。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框架结构,地下建有停车库、地下室和设备房,结构安全等级达到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3.2 基础选型

在基础设计阶段,通过前期勘查可知工程所在场地为岩溶强发育地带,溶洞发育规律差,横向上成群、成线分布,竖向上呈珠串状发育,部分溶洞连通。从地层条件来看,从上到下依次分布人工回填土、第四系冲洪积层、中风化白云岩。回填土厚度不均,以砂土为主,回填时间不超1 年,尚未实现自重固结,容易引发地面不均匀沉降问题,导致桩基承受负摩阻力。冲洪积层主要为砂土、卵石,颗粒粗大,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稳定性较差。中风化白云岩节理较发育,含有砂屑泥晶白云岩,芯部位短柱状或块状,局部发生溶蚀现象。通过综合分析,将白云岩当成是持力层,可知其容重达到27kN/m3,承载力特征值为4000kN,极限侧阻力为1200kPa,端阻力达到8000kPa。在基础设计方面,钻孔揭示溶洞高度在0.4~5.7m 范围内,地质剖面图如图2所示,顶部标高达到-17.1~12.8m,可见溶洞率达到24%,属于中等发育场地,不存在土洞。

图2 工程地质剖面图

按照上述思路从施工方式出发,首先可以提出方案一,即采用机械成孔嵌岩桩,持力层选用中风化白云岩。在穿越溶洞时,考虑到上部结构对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提出了较高要求,还要采用机械成孔嵌岩桩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影响,保证桩顺利入岩。方案二,则将工程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嵌岩桩,可以扩底。针对地质勘察确认桩基持力层岩面埋藏较浅的区域,确认孔桩深度不超过15m,同时不存在串珠状溶洞,可以采用该种成桩方式。通过做好成孔质量检查,先确认地质变化情况,能够确保混凝土浇注质量和沉渣的检查,施工时先进行机械施工,填芯后再进行人工挖孔。经过经济性、可操作性和质量控制性比较,业主选用了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因人工挖孔的质量较机械成孔更容易得到保证,同时在后期施工时对溶洞地区还可以进行补勘,经济性和所需场地操作性较机械成孔好,因此在有些地区还是能得到施工单位常选用,但要注意有些地区受政策影响不可采用。

3.3 基础设计

完成基础选型后,结合工程条件确认桩径在1400~2000mm 之间,嵌入基岩深度达到1m。按照国标和地标《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规范,可知嵌岩桩单桩承载力可以利用式(1)计算:

式中:Quk——单桩桩端极限承载力标准值;u——桩身周长;qsik——桩周土极限侧阻值;qpk——桩周土极限端阻值;li——桩周所在土层厚;Apl——桩面积。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在8792~16328kN 之间。设计时要求桩底持力层厚度应达到桩径3 倍且不小于5m 要求。为确保各基桩能够协同发挥支撑作用,按照桩筏进行布置,通过冲切和抗剪计算最后确定筏板厚度为1.8m。桩基平面布置如图3 所示。

图3 桩基平面布置

在基础设计实践中,为确保嵌岩桩能够可靠嵌入基岩面中,还应认识到岩层表面存在较大起伏,可能存在溶槽、沟槽等结构,一旦桩端落在斜面或隆起位置将引发滑桩问题。为确保桩端应力范围内不存在临空面,需要通过详细勘探确定每根桩的持力层位置和深度,保证桩基础设计的可靠性。按照技术规范可知,针对大直径嵌岩桩需要采用一桩多孔方式对持力层性状进行确认。在桩径不超1m 时,可以布置1 个钻孔,而桩径在1m 和 1.2m 之间则布置 2 个钻孔,在 1.2m 和 1.6m 之间布置3 个钻孔,超出1.6m 布置至少4 个钻孔。考虑到工程溶洞发育无明显规律,各钻孔勘察得到的岩面标高可能存在较大差值,需要在距离桩中心0.25d(d 为桩径)的位置布置1 个钻孔,对持力层的钻探深度达到至少4d 且不小于8m。在掌握溶洞发育情况和岩面等高线等参数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第二阶段布孔,确保钻孔数量和深度等达到要求。通过超前钻探可以发现,主体建筑所在位置洞隙率变化较大,岩面起伏较大,将最低稳定基岩当成是桩端持力层,针对直径不超2m 桩需获得最少2 孔超前钻数据,直径达到2m 及以上则需要布置3 孔。遭遇因溶洞导致相邻桩底高差过大的情况,如图4 所示,需要使溶洞范围桩进入持力层深从洞底开始算起,确认标高较高的桩入岩起点与相邻桩入岩面夹角至少达到45°,同时桩底至少达到3d 且至少5m,保证基岩内不存在临空面[4]。遭遇陡坡面,需要将应力扩散角设在30°~40°之间。遇到鹰嘴岩,应确认桩端穿越岩层,直至落于稳定基岩面。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桩长,能够确保各单桩提供足够承载力,避免因溶洞分布因素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使工程建设质量得到保证。

图4 相邻桩底高差大情况下稳定基岩面的判定

4 结语

在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需要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上部结构压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进行基础选型。而掌握独立基础、桩基础等各种基础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能够在设计实践中合理制定基础设计方案。在方案选定和基础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验证基础承载力足够,保证每根嵌岩桩嵌入持力层的深度合理。所以在基础设计时应做到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结合地方特点,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

猜你喜欢
溶洞桩基础桩基
土木工程中桩基础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桩筏基础在处理桩基质量问题中的应用
桥梁桩基处理泥浆固化技术应用
采用桩基托换进行既有铁路桥加固分析
钻芯法在桩基础检测中的应用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建筑桩基检测及质量控制
出发吧,去溶洞
施工工程溶(土)洞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桩基础古今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