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培一体”模式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践与思考
——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践

2022-06-06 08:40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操晨润
农电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劳模技能

■ 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 操晨润

国网嘉善县供电公司 单福州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 郭 晓 周 刚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培养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劳模的概念,将创新、培训有机联系,探索实践“平台+”“竞赛+”“跨界+”的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孵化工厂平台,专注培养技术精湛、技能精益的新一代复合型双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智慧人才,既传承了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又形成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

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现状

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2月,多年来持续为员工的成长发展提供“技能”和“技术”双通道,着力培养“双师”型智慧人才。实施“新职工五年培训计划”“班组核心能力建设”等提升项目,激发青年员工创新潜力,以QC成果为基础,从生产实际出发,助推创新成果落地,提高生产工作安全性和效率。构建了基于“创培一体”的劳模创新工作室“1921”工作体系。以党建引领工作室建设为总抓手,科技强企、人才兴企等为主战地,以技能培训、班组建设、科技项目、专利论文、QC项目、管理创新、竞赛比武、专著出版、技术标准等为主攻方向,意在促进产业工人全面成长、实现科技创新共同富裕。

在技能通道中,工作室成员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通过率分别达到了80%和60%;在技术通道中,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通过率分别达到了100%和80%。已获授权专利证书300余份,发表SCI、EI、核心论文100余篇,27次获得国家级质量管理优秀成果,连续11年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多次获得全国电力行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QC一等奖以及亚洲质量改进与创新一等奖、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金奖等,获评“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

“创培一体”模式下的“3+”实践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种团队协作机制。围绕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优质服务、企业文化等中心工作,“平台+”助力,创培一体丰富青年职工成才成长路径;“竞赛+”聚力,比武建功促进职工技能快速提升;“跨界+”合力,联盟共享搭建更宽广的创新发展平台。将工匠、育人、创新、团队精神贯穿始终,通过质量改进和创新课题带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培”为基础,以“创”为突破,“培”和“创”深度融合,为青年员工提供创培平台。

图1 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1921”工作体系

图2 “6C”培训体系

“平台+”助力

以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搭建“人才孵化工厂”,形成高度定制培训体系,打破各部门、岗位之间的壁垒,以平台化视角创新培训方法,助力各个专业人员发挥特长。

针对电力行业工期紧、任务重的工学矛盾,提出“6C”培训体系,将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进行改进优化。

联系(Connect),指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和既有的知识体系结合,丰富“经验库”,达到知行合一,激发以点带面的学习愿望,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建构(Construct),通过前期的体验学习,在头脑中组合构建系统性的“知识库”,每名成员为完成自己所负担的任务而设计解决方案。

反思(Contemplate),定期总结、讨论学习和实践成果,每个学习小组的负责人按照前期计划,以交互式问答的方式推进反思过程。小组成员则针对某一问题的方案进行讨论以获取最优方案,并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

延续(Continue),在成员想要了解更多领域的基础上的,寻求学习更多技能的愿望会将他们带到一个新的“联系”阶段,使他们处于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

辩证思维(Cogitation),以一种批判性和变化发展的视角看待过去所学的知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对于成员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指导创新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力(Creativity),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循环迭代、融会贯通,成员的创新力得到持续提升,创新成果也不断产出,为工作室和个人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针对青年员工因长期局限于同一部门或专业,开展创新工作局限性较强等问题,立足各岗位工作实际,结合各部门专业优势,周期性开展团队研讨活动,创新“六法培训”,通过技师讲授、技术研讨、典型案例示范、设备模拟仿真、岗位实地培训、兴趣引导等方法,丰富青年成才成长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六位一体培训方法

推动培训成果落地,鼓励员工收集、整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科学的分析思路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建立创新课题库,持续关注与培育;对于热点、难点课题,积极申报项目计划,申请政策及经费支持,争取扶持立项;全流程关注项目实施,做好跟踪督导,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课题思路,确保课题成果高质量产出,力争树立优质课题;课题结项后,寻找成果转化契机,申报创新奖励,通过各类竞赛活动展示成果成效。

“竞赛+”聚力

周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拥有精尖的技术团队和多年积累的竞赛指导经验。在属地重点工程建设中,能够给予立功竞赛专业指导,支撑工程高质量开展。基于此,提出了“大培训、大比武、大提升”的比武建功实施方案,将比武竞赛与劳模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在重要保电工程中,成立临时党支部,现场设置动态党员责任区,不仅对工程关键环节、重要节点进行把关,还带领运检人员组成现场“教学小组”,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促进青工加速成长。

通过比武建功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让各参赛职工从过去的被动执行,转向如今的主动参与,自觉投身到立功竞赛中来,在互相比较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厘清努力方向。同时,立功竞赛与文明创建有机结合,延伸到党、团、工会等工作中,延伸到“文明职工”“标兵班组”“工人先锋号”等创建中来,真正做到纵横交错、丰富多彩。

“跨界+”合力

通过交流借鉴的方式,拓展青年员工革新视角。建立健全联系沟通机制,整合工作室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开展技术交流合作。通过跨部门专业合作,拓宽了长期位于同一部门或专业的职工的创新视野及范围,丰富各个专业技术人员特长库。将生产、营销等专业与信通、互联网等专业优势互补,以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支撑解决设备运维量大、营销数据冗杂等问题,既解决了生产、营销部门的现场难题,又为信通、互联网等部门提供了研究场景和实际数据。通过跨部门工作研讨和人才交流,共同提升创新课题数量和质量,推动产业、人才双升级。

通过组织跨界联盟,探索企业发展创新动力。组建跨区域、跨单位、跨专业的长三角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多维度交流,深入挖掘各劳模创新工作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典型,搭建技术创新、技能突破、管理提升的宽广平台,多出快出“接地气、易推广”的技术成果,实现理念共鸣、资源共享、成果共创,共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机遇与挑战

“创培一体”模式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团队协作机制在推动产业升级中最大化“人”的主体作用。现阶段已有政策支持产业工人队伍改革中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在社会、企业及个人层面均有难得的机遇。但是,受限于传统观念、市场导向等因素影响,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

社会层面

政策支持是机遇。各级政府组织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劳模、工匠是产业工人改革的领头雁,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为切入点开展提素建功行动是各地的优先选择,为“创培一体”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观念转变是挑战。劳模、工匠等先进典型虽然被社会崇尚,但传统观念里对于产业工人的认知还停留在“搬砖”“拧螺丝”的环节,依然倾向于“坐办公室”等“白领”职业,主动成为或主动让下一代成为技能创造人才的意愿并不强,没有形成争当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给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接力传承带来了挑战。

企业层面

平台需求是机遇。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需要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平台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平台能有效支撑企业内产业工人的技能等级认定、职称评定等素质提升,相应的能获得企业对于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

主体投资是挑战。中小型企业受限于经济成本等因素,可能更重视眼前利益,对于教育培训、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关注度并不高。部分企业甚至会担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实践过程中泄露企业的技术机密,或者培养出的人才无法留住。因此,如何引导企业当好主人翁,在技能培训和人才评价上形成体系,是实践过程中的挑战。

个人层面

技术技能是机遇。对于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培一体”模式培养的产业工人,均接受过系统的技术技能培训,技能成长的同时创新意识也有了提高。此外,对于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劳模创新工作室提供职称认定等专业辅导。对于优秀的技术能手,吸收为“内训师”,补充工作室的师资力量。

个人规划是挑战。劳模、工匠等典型的树立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在此期间须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辛勤地付出。先进的培养模式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成长为理想中的样子,如何尽可能引导好产业工人做好个人规划,是劳模创新工作室极具挑战的任务之一。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劳模技能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推进五星班组建设,培育核电建设产业工人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