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使用与态度研究*

2022-06-06 10:09苏映潭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性术语名称

苏映潭 王 飞 张 莹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24)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合肥 230009)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咸阳 712000)

乔俊杰 吴一波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 (1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文化研究中心 咸阳 712046

传播学院 郑州 450001) 2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 100191)

1 引言

术语在一般词汇中占据较大比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词汇发展变化情况,是语言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1]。社会发展催生了越来越多新术语,随着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和公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术语更加广泛地深入日常生活。然而医学术语通常晦涩繁复、难于记忆,需要应用者具备一定医学理论知识,生活中常出现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并行的情况。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在内容生产传播过程中晦涩的医学术语与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发展趋势相悖,医学术语通俗性表达在媒体报道中越来越常见。相较于医学术语在社会中重要性的日渐凸显,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有必要对医学术语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2]。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公众”概念仅包含非医务工作者群体,以全国范围内的非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一是有一定文字阅读理解能力,了解问卷中每个条目的含义;二是可自行完成在线问卷填报或在调查员帮助下完成问卷调查。

2.2. 研究工具

首先对作为研究样本的医学术语进行选定。通过医学百科类网站在线搜索不同科室、部位、人群的常见疾病名称,依据“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进行2次校对,整理出45组常见疾病的通俗名称及其专业术语。对样本名称选取标准如下:一是名称使用频率,以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指数作为客观参考指标。整理45组词语2017年12月1日-2020年12月1日搜索指数均值并进行降序筛选。二是语言学角度的词汇特征,令样本词语含纳尽可能多样的语言学特征。最终选定11组医学术语及其通俗名称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问卷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及社会媒体对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使用情况,包括日常生活、医患交流、媒体报道3种场景下的使用情况;调查对象对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个人态度,包括是否认为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给生活带来不便、医学术语名称使用的影响因素、对医学术语专业性和通俗性表达的主观看法、是否认为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统一规范医学术语应用、对医学术语持有何种规划态度。由专家小组(包括健康传播研究专家2名、语言学专家1名、医学专家4名)对样本词语及问卷条目进行审核,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和预测试。

表1 本文中使用的医学术语名称

2.3 数据收集方法

本研究调查问卷基本以线上形式发放。调查员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介对网络问卷进行一对一发放,对调查对象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此外兼以网民在搜索引擎的搜索数据作为参比对照。分别以11组词语(22个名称)为关键词记录2011-2020年每年的百度搜索指数均值。

2.4 质量控制

问卷发放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保证调查过程的真实规范,以提高问卷数据可信度。问卷填写前向所有调查对象告知项目内容与目的;问卷全部为匿名填写,以免除调查对象顾虑。问卷收集完毕后对每份问卷进行逻辑校验,剔除逻辑前后不一致的问卷;剔除IP地址非正常重复或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

2.5 数据统计方法

通过问卷星导出调查问卷部分数据,运用IBM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搜索引擎数据,结合S-W检验和P-P图对每个词语名称的10年搜索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最终整理出22个词语名称在近10年的搜索数据均值或中位数。对于问卷调查数据,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术语名称使用情况及态度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频数、百分比表示,以直观呈现调查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判断调查对象对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使用差异。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对医学术语使用现状的态度差异、因多样表达受到不同影响的调查对象对医学术语规范化的态度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探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口社会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5份,收回有效问卷334份,有效回收率为94.08%,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人口社会学特征(n=334)

3.2 描述性统计

3.2.1 公众对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使用情况 整体上看,搜索引擎的检索量客观数据、问卷调查中反馈的使用情况数据都呈现出多数疾病名称通俗性表达使用频率更高的情况。通过对专业性表达组和通俗性表达组的使用频数进行差异检验,分别检验在日常生活、医患交流、媒体报道和网络在线检索中医学术语不同表达的使用差异。结果显示在4种场景中,医学术语通俗性表达使用的平均秩次均高于专业性表达。其中在网络在线检索场景和医患交流场景中,两种表达的使用频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前者U=16,P=0.002;后者U=21,P=0.008),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使用频率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U=4,P=0.000)。而在调查对象的主观感受下,媒体报道中两种表达的使用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U=33,P=0.076)。但是11组样本中也存在部分反例。在搜索引擎检索量方面,“羊癫疯(羊角风)/癫痫”“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青春痘/痤疮”和“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4组的通俗性表达搜索指数低于专业性表达。在问卷调查呈现的数据中,“羊癫疯(羊角风)/癫痫”和“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同样是专业性表达占比较高,“尿毒症/慢性肾衰竭”在主观感受的媒体报道中出现专业性表达使用频率更高的情况。

3.2.2 公众对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只有少数人(21.26%)认为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对术语感到陌生”“不知道说的是同一种病”等类似观点在理由描述中占据主导。在主观看法调查中,疾病名称使用频率(85.93%)、交流对象(81.74%)、使用场所(70.06%)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46.11%)均为术语名称使用的影响因素。术语的识记难度、通行度以及对于疾病描述的直观性是受调查者对医学术语专业性和通俗性表达的主要区别性看法。对于医学术语的规划,80.24%的受调查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医学术语没有必要进行统一规范,89.22%的受调查者支持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灵活共用。

3.3 公众对医学术语使用现状的态度差异分析

依据人口学特征,针对不同人群对医学术语使用现状的态度进行差异比较,见表3。在调查对象对医学术语不同表达所带来影响的看法中,依据性别和文化程度所进行的人群分组,其态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在调查对象对医学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有无必要进行统一规范的看法中,不同性别组、不同文化程度组的态度差异同样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的态度差异则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以医学术语不同表达所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组,对调查对象对医学术语规范化所持态度进行差异比较。在334位调查对象中,71人认为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给生活造成了不便,其中有20人(28.2%)支持统一医学术语的表达规范;而在认为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没有造成不便的263人中,对统一医学术语表达规范持肯定意见的有46人(17.5%)。Pearson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χ2=4.021,P=0.04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与认为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没有造成不便的受调查者相比,认为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给生活造成了不便的受调查者对于医学术语规范化的态度倾向更为强烈。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对医学术语使用现状态度的差异比较

4 讨论

4.1 医学术语通俗化具有现实意义,无需对语言自然发展进行过度干预

4.1.1 医学术语通俗化使用的现实意义 整体上看搜索引擎检索量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都呈现出医学术语的通俗性表达更受公众青睐的状况。对于医学术语通俗化的使用倾向反映出其现实意义:一是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冗长艰涩的术语不便于理解记忆和推广使用[3],通俗化的内容传播,有助于增强内容可读性与抵达率。二是搜索引擎的搜索指数反映了网民对关键词的检索情况。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传播者使用通俗性表达更符合大众需求,具有更强的服务性。三是从语言学角度看词语自身特征,医学术语的通俗性表达通常具有更少的记忆要素,有助于减轻记忆负担。例如根据缩略法抽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代表性语素组合为简称“冠心病”,更便于记忆和使用;“艾滋病”是英文首字母缩略词“AIDS”的音译,相比英文术语全称的汉译形式“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同样在词语的构成要素上进行了简化。

4.1.2 术语的通俗化使用倾向是语文的自然发展趋势 简明易懂、见词明义是汉语的用词习惯[4],术语的通俗化使用倾向是在语言经济原则、本土语言习惯等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约定俗成与语言的自然发展。应当秉持当代语言规划工作的“服务观”,过度干预可能反而会对语言的创造力造成抑制[5]。

4.2 不应忽视术语规范的价值,辩证看待医学术语标准化问题

4.2.1 术语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科技术语反映专业概念,对术语的规范统一对知识传播、成果推广使用、国内外科技交流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是促进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6]。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因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便的受调查者,更倾向于支持医学术语在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化,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术语语言规范的现实意义。

4.2.2 医学术语标准化问题应辩证看待 在医学术语标准化工作中,对于术语的规范要求与实际通俗化使用之间并不矛盾。一方面,在语言学中语言规范化与言语规范化并不对等[7],且术语使用有其场景属性,术语标准化工作所追求的语言规范化并不意味着消灭通俗性表达的使用。另一方面术语标准化本身是一种目标,一种不断前进、不断趋近的过程,在保持对语言规范的追求中可以对实际使用中产生的语言自然发展给予包容与尊重。

4.3 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加强健康科普与技术服务

4.3.1 加强对医学术语特别是疾病名称的知识普及 在问卷反馈中,对术语的陌生、不了解术语专业性和通俗性表达的对应是引发使用不便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视医学术语多样表达并行产生的消极影响。网络日渐普及,信息传播生态不断完善,加之网络传播资讯本身具有便捷性、个性化、互动性等优势,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逐渐转向互联网[8]。因此,应当把握互联网提供的传播空间,重视健康科普新媒体平台内容打造,加强健康类内容资讯传播与知识科普。

4.3.2 重视医学术语专业性与通俗性表达的转换过程 在计算机辅助下加强对文本自然处理的研究,关注术语自动辨识(term recognition)、主动探究术语自动标引(automatic indexing)等技术实现[2],强化对医学术语与其解释性信息在现实使用中的识别、链接与转换[9-10]。不论是主观知识补充还是客观技术服务完善都是致力于解决不同表达之间的对应问题,进而解决术语使用障碍问题。

4.4 医学术语规划推广应关注语言伦理问题,注重技术性与人文性结合

4.4.1 关注语言伦理 公共领域的医学术语已进入人际交往应用范畴,在进行术语规划推广时不仅要考虑术语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等定名原则[11],还应将语言伦理问题纳入考量。在本次研究中,“羊癫疯(羊角风)/癫痫”和“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两组样本结果存在差异,通俗性表达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专业性表达,值得关注。“羊癫疯(羊角风)”“大脖子病”是较典型的带有负向形象色彩(即会引起对所指事物负向的视/听觉形象联想)与负向感情色彩的名称,在使用中易产生不好的形象与情感联想。可以推测,二者之所以接受度与使用频率远低于术语名称“癫痫”和“甲状腺肿大”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一因素影响。在“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样本组中有类似发现。带有负向附着义、隐喻义的通俗医学名称有悖医学伦理,容易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4.4.2 注重技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医学实践活动具有较强互主体性[12],在主体间不断进行相互反馈、解释与沟通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伦理的规范调节,综合考量医学术语认知与实践价值,将技术性与人文性结合,在“求真”的同时兼顾“求善”的伦理追求[12]。

5 结语

本研究对医学术语的使用现状、公众态度进行研究,发现当下医学术语的通俗性表达在多种场合占据主导地位,通俗性表达使用呈现弱势的医学术语大多存在语言伦理问题,相较于认为医学术语的不同表达没有造成不便的受调查者,持相反观点的受调查者对于医学术语规范化的态度倾向更为强烈。本文就医学术语规划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对当下医学术语使用问题进行共时语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术语研究的薄弱现状做出弥补,同时,本研究也为健康科普工作提供了语言学视角的理论指导,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为医学术语规划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尚存在局限性,如为方便抽样样本分布不均,缺少医务工作者群体数据,缺乏对于专业与非专业人群的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性术语名称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贸易术语修改适用问题探讨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术语翻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