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布局 灵动的结构
——门德尔松《无词歌》Op.53 No.2 音乐分析

2022-06-06 10:30张子竞
心声歌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对位乐段乐句

张子竞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第是浪漫主义风格时期著名的德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他将古典主义的规整结构和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融汇到创作中,其作品以优雅精细、诗意抒情著称。他用音乐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创作了一系列短小精致却极富抒情性、歌唱性的钢琴小品。在《无词歌》中,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奏鸣曲式等古典曲式均表现得多元而灵动。其中第20 首无词歌便是一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通过曲式结构分析,我们能感悟到其创作手法的变化创新与形式美。

一、A 段(第1~21 小节)分析

A 乐段为主题乐段(情绪上扬部分),由A、A’两个大乐句组成。

A 乐句从第1 小节至第9 小节结束(含起句不完全小节),乐节划分为4+4 结构。E 大调,以弱起、2 对3 的节奏律动开头。前2 小节由半音化核心动机引出四度模进,3~4 小节为八分音符连用,形成短—短—长的节奏组合;这是门德尔松对旋律的独特设计,短—短—长的旋律律动极具声乐歌唱性,为情感的抒发奠定了结构与内容的基础。

后4 小节由分解和弦引出,与前四小节半音化进行形成一定基础上的对比,7~8 小节为八分音符连续,与3~4 小节尾部呼应,旋律线条与前四小节形成相同的短—短—长对称形式,在结构上凸显出古典美学的均衡与对称。

和声上,前四小节走向为T-S-D-T,I-ii-V-I,以V-I 结构收尾,和声单纯稳定。后四小节的和声比前四小节略复杂,前后有了从简至繁的发展性和对比感。持续的下属音A 形成不稳定的期待解决,而上方旋律的呼吸口则是第一乐句收束,形成和声与旋律进行的不同步,旋律和声相互交错,构成结构的对位,并从和声上加强了a—a句的联系。

于此可以看出,门德尔松利用结构的错位为旋律音响制造更为丰富的听感,用结构美辅助旋律美而达到两者互相映衬。旋律织体上,为旋律加伴奏(柱式和弦)。强弱色彩上,前四小节以f 力度进入逐渐至sfz,尾部逐渐减弱至p,后四小节主要为弱力度演奏,形成对比。旋律线条上,主要为情绪上扬的走向,半音上行与长线条的结合,奠定了主题风格。

A乐句从第9 小节到17 小节结束,同样为4+4 结构,17 小节到21 小节为a乐句的扩充。a1 句为a 句的平行结构,对主题进行重复强调,加深听者对主题的印象。

和声上,第9 小节V2 停不住的和声效果和旋律的半终止构成结构对位,第10 小节和弦回到I,A 句和声在此结束,顺接并发展。前四小节和声与a 句相同,后四小节由V-I结束,阻碍进行形成不完满终止,在结构设计上,为之后的扩充埋下了伏笔。

在扩充乐句中,连续三小节的八分音符进行,长线条旋律形态来自第3~4 小节的扩大和发展,展示出作者对旋律的活用,将主题动机不断分裂、发展,加强了音乐的张力,旋律延绵不断,气息悠长宽广。和声上,随着副属和弦的连续运用,紧张感增强,和声比以前更丰满,调性开始模糊,vii/vi-vi、vii/ii-ii 在离调上形成的阻碍进行突出了旋律与和声的碰撞感,音乐内容在这种对比与统一中体现得更为丰富。最后第20 小节到21 小节K-V-I 和声完满终止,A 乐段完整结束。织体上依旧保持了旋律前景的清晰与和声背景的丰满,从而奠定了整个A 乐段风格的统一。

可以看出,在A 乐段中,作者以古典结构辅助抒情旋律,对旋律与和声进行创新对比,增强了音响的色彩感,更具浪漫主义的抒情性。

二、B 段(第21~49 小节)分析

B 乐段为发展主题乐段(对比),由d、e 两个乐句组成。

d 乐句从第21 小节至第49 小节结束,其中可划分为9+20 结构。d 乐句开始,新材料出现,左手低声部形成半音化发展的动机,材料来自第一小节半音化旋律的变形,对前主题动机进行旋律性展开;右手高声部八分音符走动,材料来自第3~4 小节,21 小节左手低声部旋律在第24 小节回到右手高声部,第23 小节右手高声部旋律既是和弦音级,又是旋律线条,设计极其巧妙。

第26 小节至28 小节右手高声部的连续三次模进来自第3 小节长线条旋律的扩大发展,进一步拓展旋律。前四小节两外声部旋律线条出现,持续上行,形成复调对位,极富结构美感。

织体上,第21 小节开始三声部进行(两个外声部为对位式进行),至第25 小节回到旋律加伴奏,第26 小节则变为四声部进行,又在第28 小节回到三声部,旋律、和声、织体逐渐丰满。

和声上,从第21 小节E 大调开始,至第23 小节转入b 小调(还原A 特征音出现),到第28 小节V 级(b 小调属和弦停住)。情绪上,由第21 小节渐强至sfz,持续f 力度,与A 段强—弱—强形成对比。第21 至29 小节可看作B 段引入碎片式的展开,与A 段形成鲜明对比。

从第30 小节开始,新主题复在左手低声部出现,旋律再利用。内容上与前段呼应。

级进进行,短—短—长结构呼应A 段主题,在第30 小节回到两声部进行,右手变为柱式和声辅助左手旋律,至第33 小节,主题旋律声部由左手转至右手演奏,而左手接替右手演奏柱式和声辅助右手,形成复调中的复对位手法。

直至第37 小节,主题又在左手低声部出现,以短—短—长形式进行,至第41 小节,主题旋律再次在左手低声部出现。可以看出,在b 乐句中主题不断强调重复出现,在不同调性上运用复对位思维的来回重复、展开,帮助进行对比发展。

e 乐句开始,在和声上主题不断进行转调,由第28 小节和声在b 小调属和弦上停住开始,第29 小节左手新主题转至e 小调(还原D 特征音出现)。第32~33 小节,V-I 进行到主和弦,在第33 小节右手复对位旋律中转回b 小调。第36 小节V-I 的属到主进行,在第37 小节左手主题旋律出现又转至ba 小调,右手柱式和声演奏主和弦,直到第41 小节左手主题又转到e 小调(还原D 特征音)。第45 小节e 小调主和弦出现,左手低音B 可看作E 大调属音,而右手旋律还未回归原调,此处可视为双重结构的处理。至第49 小节左手和声可看作e或E 的同主音大小调导七和弦,回归原调,为A 段主题再现做准备。

可以看出,d 乐句通过前主题影子发展得到新材料进行对比发展,对旋律进行展开处理,声部复杂性加强,复对位等新手法出现,主题主要以4 小节为单位进行方整性转调处理,保持了声乐曲式的特点。织体上为三声部—四声部—三声部—二声部,变化性增强,旋律起伏得到强化。情绪上持续推进,以强力度演奏整句。在极富变化中,也能明显感受到作曲家对结构和内容的把控程度,以独到的处理方式对看似简单的钢琴作品赋予极高的结构内容美。

三、A’段(第49~61 小节)分析

A’乐段为再现主题乐段(省略再现),由a、c两个乐句组成。

a乐句从第49 小节至第52 小节结束,为主题再现,调性回归E 大调,和声回归平静,为结尾做准备。

c乐句从第53 小节至第61 小节结束,第57 小节因V-I的不完满终止,故而进行结构扩充(第57 小节至第61 小节),bE 大调主和弦形成完满终止。

在结构与内容的不断碰撞对比下,情感从激烈慢慢归于平静。可以看出,在此段落中,结构的布局创新以及内容的充分发展,都在织体、和声、声部等编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Coda 尾声(第61~77 小节)分析

模仿B 段d 乐句的结构形式,但d 乐句旋律线不再出现,为A’段完满终止做补充,在内容上,令人意犹未尽。前八小节左手持续级进,和声上强调bE 大调属音和根音,主—属循环进行,右手旋律主要以级进和小跳进构成,平稳进行,和声简单,为收束做延长。最终是主和弦五小节延续,在稳定的和声进行中结束了全曲。

通过对第20 首无词歌Op.53 No.2 的分析可以看出,门德尔松在结构的安排上并不局限于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平衡,而是将结构的巧妙布局细致地运用在各乐句、各乐段中,并配以旋律、和声、织体上的灵活变化,将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作曲家对古典的结构富于继承与变化,既注重声乐曲式的对称性特点,又充分抒发内心的浪漫主义情感,将诗意、精细、优雅的风格完美统一起来,构为一首动听悦耳的钢琴小品。

猜你喜欢
对位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对位、错位与换位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今天的婴童业就是我十年前见到的中国家电业
现代音乐中的节奏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