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黄筱玥
摘 要:元宇宙认知莫衷一是,似乎是一种观念创造的虚拟新世界,但印证观念言说创造某种现实追求的典型所在却凸显其聚合虚拟现实的魔力。科技进步、商业需求和人的梦幻创造推动其风靡一时,正视科技时代虚拟现实的真存在、防范商业逐利的真虚幻、实现艺术梦幻的真实现,需要哲学思维和艺术创造的探源助力。元宇宙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显学,但从艺术理论层面去研究艺术本真也是一种元宇宙构造实现。认识教育的新观念需要从这里去深入,艺术理论的新揭示才具有深入的可能。
关键词:
元宇宙;艺术理论;艺术创造;观念缔造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2)03-0127-08
元宇宙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它的魔力颠覆太多人的认知,也引发多行业震荡。而中国艺术学理论来源与本土化建构的辨析,在艺术学界也引起相当的议论。关于这两者的关系就是我们可以交织在一起进行思辨的主题。关于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的认知,近年多被深究关注,尽管已经深入到如何建立中国艺术学理论的自有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本土艺术理论建构思辨的层面,但差异性使得探寻仍在路上。然而瞬息万变的时代下,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更迭换代,反过来触发人们从多角度认知和思考中国艺术学理论。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元宇宙”概念的出现,从投资界破圈,进而扩大到不同领域,为中国艺术学理论认知带来启发。
一、元宇宙的三重推力
对于许多理论家而言,其谈论元宇宙始终带着半信半疑却唯恐落伍的心态。此前还在犹疑于智能时代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何种命运,以及艺术在智能时代有着怎样的生存危机或理论变异,但未来已来,无可回避,虚拟现实来势汹汹,紧接着元宇宙的概念从天而降。正向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元宇宙绝不能避之,要大胆正视和积极应对。在现存社会秩序外,因为互联网及智能时代已经给予我们多维度的现实与虚拟现实联系的警醒提示,我们的思辨不仅不能落伍脱序,还要应时变通以适应巨大冲击力带来的世态改变,以及由虚实介入和拼接所带来新世界的认知观念。业界的逐浪随波自不用说,一些地区政府已经开始设立关于元宇宙的机构,比如重庆渝北区揭牌“重庆市元宇宙先导试验区”,并授牌“重庆市元宇宙生态产业园”,发起成立“中国元宇宙发展联盟”及“重庆市元宇宙发展基金”,发布《元宇宙科技产业党政干部学习详解》,并同步设立元宇宙展区,展示元宇宙最新设备及技术应用[1]。从思考转换角度来说,对于以虚拟为基准的想象世界的认知,需要保持必要的戒备、考证和推究精神。就怀疑精神和迎难而上的认知而言,在对待元宇宙这一问题上,还有值得观察和分析的空间。
基于上述矛盾盘绕的认识基础,关注元宇宙这一概念背后所负载的推力十分重要。事实上,有三重因素在推波助澜: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提供的坚实支撑;二是利益使然,尽管过往经验不乏商业利益推动历史变革,但依旧需要保持警惕;三是人的精神追求和艺术本质与之相呼应而产生的探索需求,这也是亘古以来精神创造力之所在。
上述三重因素在掀起元宇宙热潮上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开放性。基于此,也许可以归结到不可逃避的事实,即:当下正以全新的观念引导现实,而此现实也许是被“创造”的虚实交融;从而潜入过去被压抑的黑幕中去探寻扩展,最终归结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来看待世界的新阶段、抑或新高地,也许我们已经到了思考“世界”认知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新阶段。
既然元宇宙是基于创造性想象提出的概念,我们必须对背后辅佐助阵的三股力量保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意识到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游思畅想和探索开拓的新世纪已然到来,其带来的无限开放性是建立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性需求的强大基础之上,唯有超越传统窠臼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无限鼓吹高论且大张声势,乘机从中渔利所构筑的可能仅是一场虚梦。“有人说,元宇宙是一个被人为吹大的‘泡沫’。的确如此。目前人们对‘元宇宙’的理解和想象中具有极大的泡沫成分。”[2]7时代已变,这是必须要正视的现实。人类创造性想象、构筑的新世界景观,实现了虚拟和现实的交融,无疑是值得欣喜的。否则,以虚代虚更多可能是为了钻营某种虚幻泡沫的既得利益,或者损伤既定现实生存的基础,这无疑是危险的。显然,即便采用怀疑与积极进取的双重态度去谈论元宇宙,还是不能回避元宇宙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即使是关乎未来世界的梦幻想象,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审视、验证其究竟是虚无泡影还是凿凿有据的现实。
二、元宇宙的三方支撑
近一年来,有关元宇宙的话题是大热门。元宇宙一词早见于三十年前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但何为元宇宙?角度不同,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类:一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元宇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无需深入对待;二是对于知识界而言,半疑惑半认真地去探究元宇宙,是对时代话语建构的观念拓展和视野延伸;三是对于实业界而言,应敏锐地捕捉到元宇宙将带来巨大的商机,故要先发制人才能运筹制胜。
抛却关于元宇宙凭空产生的各种批评,也暂且放下认为元宇宙是一种概念延伸出来的想象判断的正确与否,现将元宇宙放在时下颇受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背景下来进行探讨。元宇宙是建立在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所造就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于以往的创造性想象。元宇宙闪现且迅速掀起热潮,意味着世界“景观”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文学者由元宇宙倡导而联想到的是人类的神话,但追根溯源,积极的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动力。近几十年来,好莱坞所创造的科幻电影、魔幻世界越来越兴盛,人们也逐渐融入赛格朋克的影像之中,进而思考宇宙和人类之未来,无形中认同关于此类世界的研究成果,似乎沉浸在存在的世界观念中。正如許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中土世界”所构造的玄妙等,其自然而然地认可了此类虚拟世界具备切实的影像依据。了解虚拟世界中复杂关系的观众,坚信这是逻辑思维和感性认识能够依托的对象。而对漫威、DC(美国漫画公司)等公司出品的科幻电影不感兴趣、不能理解或不屑一顾的观众,对于由影像世界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会感到惶恐不安、匪夷所思或者嗤之以鼻。可见,元宇宙就是在实现神话从虚无到真切,成为人们能够投入自身体验的精神世界。
“就目前而言,针对元宇宙的学术研究依旧过少,尤其是对元宇宙的概念特征以及架构等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必须指出,元宇宙的呼应者事实上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无论主观意愿如何,既然是时代提出的命题,他们认为有必要摆明自己的立场。正因如此,笔者再次强调元宇宙必须涉及到三方支撑:一是技术,二是艺术想象,三是经济思量的无止尽追求。
首先,元宇宙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AR、VR、MR(介导现实)及智能时代所创造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元宇宙意味着未来世界将是一个通过技术搭建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世界平行且持久存在”[2]2。因此,元宇宙是虚拟现实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嫁接组合,正因为它的虚虚实实,人们认定它将是未来生存世界的真实景观。
其次,在艺术感知层面,人们通过艺术影像使虚拟现实越来越逼真地、如梦似幻地凸显在大家眼前。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从神话到科幻,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而超越传统想象边界。换言之,智能时代的技术飞速发展,让人们似真似幻地进入未来生活的想象图景,对未来世界的沉浸式虚拟生活方式的想象,让人们感受到了最接近现实生活的实景化。
最后,资本无止境逐利,敏锐洞悉元宇宙拥有可无限膨胀的增长点,于是大加渲染,加速了人类要回到神话年代的本真和技术叠加所创造的虚实相间,从而抹杀了虚实概念展示的生活实景。
我们见证着现实中元宇宙来袭汹汹的各种呈现,凸显者莫如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奇妙设想:“……他创办SpaceX的目的是使人类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并计划在不久的未来将人类送往火星,最早2020年向火星发射携带机器人的飞船。”[4] 这一貌似狂妄的宇宙飞船超越人类极限,去创造和实践存于别的星球的生存人类的另一番想象景观,其背后创造的梦幻显而易见。在影像上的映照如好莱坞2021年推出的影片《不要抬头》,在彗星撞毁地球前,精英阶层已经通过精密的算法在浩瀚宇宙中找到了适合他们居住的太空舱。
在上述三种力量的认可之中,实际上关键及主要还在于,元宇宙是一个新概念,而这个概念生存于实景现实和虚拟现实混杂的世界当中。现存世界越来越具有依凭概念去构建新世界的趋势,言说的观念影响现实建构,极大拓宽和延展了现存世界的景观,也带给现实人默认观念言说的魔力。在过往的经验中,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被现实所认为自身映射的第二位因素,如今被抬升放置于第一的高位。
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来说,元宇宙既是寓言也是神话,但它未必不是人们将来在观念形态上认同并且趋之若鹜构造的崭新世界。电影《阿凡达》中詹姆斯·卡梅隆创造的潘多拉星球的纳美部落世界,已经是在想象和逻辑上都可以窥见并认同的景观。回顾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背后的科技支撑,可以发现,由虚拟技术、激光技术、人眼捕捉技术等创造的影像奇观,浪漫场景中经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像识别跟踪”和“基于交互引擎技术的实时渲染呈现”两个核心技术环节来实现的艺术创意,是世界上首次在超过一万平米的场地上对600多名演员进行实时跟踪与互动的表演,是在科技艺术与视觉技术领域的首创[5]。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突破传统桎梏提供了必要动力,现实正在按照人们想象的期待场景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正在逐步实况化,人们愈发迫近于裸眼3D所创造的似真似幻的世界。
三、元宇宙与艺术创造的耦合
元宇宙和艺术创造之间的耦合是微妙的。元宇宙和高科技结合给人们带来认识境界上的别有洞天,而艺术与人类相伴生的时候并没有高科技的存在,何以谈论其相关性?但当下我们认识艺术原理的時候,似乎感受到艺术再次被确认是高妙的对象,也许还得益于元宇宙之说。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元宇宙和艺术进行一番独特的比较。在人类为了物质生存而奋争的时候,艺术是超越于物质贫瘠性的精神外化的对象。元宇宙首先是一种概念生产,它产生于人的需求的暗中托举。元宇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是高科技相结合的艺术性构造物,却呼应着艺术蒙昧时代的产生,也不妨说是另外意义上的元宇宙体系——因需要而创造,因创造而实现的别样对象,何况元宇宙必须建立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对应看来,艺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虚拟现实”——它超然于人的物质实体而将难以琢磨的心理感受、情感要求、灵魂呼唤幻化为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投射,它的虚实相间在这里也有某种可以言说的意味。艺术理论也许到了需要解释这种现象后面的哲理所在的时候了。
因此,借助元宇宙进行比较,也许会对艺术理论探索有所启发。聚焦于元宇宙观念和艺术原质,以及我们的艺术教育需要,在此基础上从再出发等角度进行哲学思辨和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们从艺术创造的原初开启对艺术的认知,冥冥之中似乎和元宇宙可以产生对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的原质观念。无可否认,元宇宙本质上是一种概念的倡导,它本无所有,能否实现需要时间的考量,但是其倡导的从虚到实路径,和艺术的产生却有某种关联性。艺术从本意上来说是世界上本无其有,却因为人们试图用内心创造和灵魂追求,通过旋律、色彩、线条、电子设备来铸造出新的世界。它映射着人心、感应着人们的精神期求、呼唤着人们不断探索、促使人们实现艺术对象的实有呈现,在画面、肢体伸展、旋律荡漾、线条施展等不同载体背后,承载着人类的不同精神情感。正如柏拉图所说,三个世界中,理式世界似乎是哲学构筑的想象和理念;根据理式世界建构的现实世界则包括山川河流和社会景观,后者的社会结构和人类制度等则为人文社科所耕耘;第三个艺术世界则是根据观念和内在的气息触发而产生,包括从岩画、洞穴到音律和肢体的呈现等艺术对象,显现出在现实空间之中人基于心态和情感需要而创造的景观。
无需挑剔艺术是由观念形态所构造,抑或是衍变成后来人们默认其为虚拟的实体对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使情绪得到释放,舞蹈的肢体延伸需要通过想象去构造艺术世界并沉浸其中;人们在欣赏中感应到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情感变化,从而获得审美感知。即便绘画是由简单的线条勾画形象轮廓,尤其书法被称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其实都是人们期望的投射,最终人们的言说是用语词或者色彩去感应虚化的现实世界。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通过身外之物所构筑的如幻如真的电子对象,从无声到有声、从2D到3D,形成了电影艺术的完整性。没有人会怀疑上述艺术是从观念想象的虚拟再幻化为创作而真实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就是远古至今开启的一种元宇宙构造的对象。
画家陈丹青曾针对谈论绘画带有一定极端性,勸诫新的一代人不要去学习绘画,当然大多数人不赞成他这个观点。其实他想说的是:现在不是一个绘画的时代,而是谈论和看画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作品值得被讨论。他的这一观点值得思考,即某种不满意在于,绘画原本是作品,实现的“画作”才有价值,但当下却崇尚夸夸其谈,他揶揄“谈论”绘画的时代造就超越绘画本身,他反对没有创作却凭空“言说”的现实。事实上,认可创作为本的同时,言说自有其彰显的价值,所谓“艺术品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作为信仰空间的生产场”[6]。我们且不说陈丹青的观点正确与否,元宇宙也好,艺术创造也好,都是因为人们的一种观念、思想的言说,而最终出现了事实呈现的对象。
毋庸置疑,元宇宙就是依靠观念谈论和构建的虚拟时代的获益者。
论及艺术和元宇宙的微妙关系,可以再引入关于知识学习的问题。回到现实之中思考学习知识的承传就是人类的脑力活动,脑素质就是在不断重复的“学而时习之”中积淀下来的创造性介质。学得越多,掌握的知识点越多,越有助于在头脑中形成理性化的观念,犹如人们谈及智能时代的机器人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自己的创造性一样。传统学习方式需要记忆卡片、需要文字记载,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不需要这些瞬间可获得碎片式的各类知识,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另一个知识需要的虚拟世界互联网。“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对教师授课的依赖性明显减弱。”[7]无论是外在的网络上的不针对人的虚拟学习,还是通过各类慕课将知识更大规模地做虚拟交流,或者是国家层面提出的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都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学科借鉴学习中,理工科的严谨思维与科学论证,对艺术学科来说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计算机学科给艺术学科在数理统计和量化逻辑表现上带来的促进作用。”[8]人们逐渐进入了需要哲学性和思辨性、学科交叉的,在观念和心态上去提升的新时代。在此之下,首先要从思想层面去适应元宇宙时代或者智能时代的知识学习需求,这就促使教育中要学习的并非既往的知识,而是关于如何利用不同性质大脑和虚拟知识的方法,从而更好适应智能时代元宇宙知识的创造性。
四、元宇宙思维辩证认识
元宇宙是一个横空出世的话语或者话语体系。这横空出世是从一种观念话语体系层面而言,其基础既有此前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又有AR、VR等超越于传统形态的观察世界的认知准备。此前以令人咋舌和匪夷所思的艺术品虚拟货币NFT大行其道高价售卖做铺垫[NFT是艺术品的数字货币称谓,意思是不可互换的代币。2020年12月,推特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将自己于2006年发出的第一条推特挂到拍卖网站Valuables上开始竞价。推特的内容只一句话:“刚刚设置好我的推特。”目前,最高已经有人为其出价250万美元。],智能时代的隐约到来就成为它风靡世界的基础。当马斯克以元宇宙切入到新的观念,人们惶恐、兴奋、怀疑其虚无却激奋于可能会实现的愿景。
认识元宇宙自然有风险。一方面,人们感知到它是由商业和市场敏锐把握到的技术和观念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当下世界已进入到被互联网所触发而引起的虚拟与真实世界交相辉映、不可忽视的观念形态世界。由此,我们对于虚实相间且庞大的现实盈利模式会如何铸造全新产业形态,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观念上了解产业是如何看到商机,试图去凭空掠夺,而且开创异想天开的新世界的。当艺术和新世界产生关系,人类的欲望将会无限膨胀。如果说,当年的《尚书》有“诗言志,歌咏言”,艺术可以更为悠长地进行传播,那么作曲家德沃夏克《致新大陆》的美妙旋律就是艺术表达的萦绕在空中的想象。对他而言,音乐无形映射着精神期望的新大陆;对后人而言,虽然由旋律和节奏引发的情感激荡的波澜不一样,但内心感知的昂奋美妙却相通。也就是说,音乐极致的“虚无”给人内心“实有”的满足感,这样的感受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削减。
即便元宇宙目前最大的推手来自于产业形态所铸造的资本利润和其试图攫取的巨大收益,进而对既有产业状态的成倍盈利模式构建的新世界也可能到来了,但其创设的希望世界还是唤起了更多人对于想象世界的热情。对于元宇宙懵懵懂懂的认知源于它是前瞻而无穷庞大的世界,并将会被建构成超越现实的观念形态的世界。我们的既有经验已经从互联网中得到类似图景,“真实生活和虚拟现实都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而虚拟现实既在积极呈现的意义上‘真实’,又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9]。虚拟世界已在实践中,我们可感知的生活是虚拟和现实融为一体的互联网世界,没有人能够离开互联网这样的不同于身体感知、超越物质世界的语词概念创造的新世界。此时,商业营利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与艺术重新产生的融合大世界是切实被人们感知到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虽说至今只能试图从交互、AR、VR、游戏、区块链等角度去探索元宇宙观念的边界、内涵及结构,但人们还是无法抵抗这种由观念铸造的巨大诱惑力,其生命力就在于那似乎不能落到实处、却如同对于虚无广大宇宙那样的认知。对宇宙的认知,虽说在观念上是“实有”的真理,但其实是难以真切捕捉到、难去琢磨的对象。人们头脑中构建出的宇宙,包容着我们没法去变成立方体一样的桌子,或者是能够感知到的风的气息。“人类的主观经验是所有算法的第一条输入,离开主观经验,算法没有立足的根基。”[10]元宇宙最大的功用是一个概念的创造,其后面支撑的是观念的创新,再其后连接着人类已经进入了的、拟和现实混淆在一起的、不可思议的智能世界到来的前智能世界的聚焦体。
其实,在艺术之中更好类比。从文学到影像的科幻作品最为典型,因其是根源于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趋势所想象构造出的对象,由此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充分地去幻想,最终用现实世界的法则将物质对象建造成潜艇、飞船、卫星、导弹等。文字描述中的科幻世界,根源于人的思想创造,因此它作为铺垫,为人们向元宇宙世界发展进行了前沿创造。毋庸赘述,艺术影像成为实有和虚有结合在一起的投射对象,“作为社会现实‘文本’的学术话语表述,想象力问题是在互联网、新媒介与新消费时代场域中‘生长’出来的”[11]。互联网使得元宇宙中虚拟性质的艺术得到更好体现。而游戏在其中更恰切地将人们的虚拟想象等幻化成为行动,AR、VR等正是在这里更加贴合人们游戏想象的世界。元宇宙在这个时候登场。各种理论解说描绘的元宇宙使人们将来都要追随其步伐,愈加将实体的人向虚拟世界去创造,在更高的基础上朝脑海中所实现的虚拟世界进行想象中的实体履行。这种元宇宙和艺术之间原质的相通理解,使得我们认定艺术在元宇宙之中的本源由来于此,它也会成为元宇宙创造中不可或缺且会愈加发扬光大的对象。
五、元宇宙时代的教育认识
对于元宇宙的虚虚实实,我们确实需要必要的警惕性,但是我们眼见的世界已经进入智能时代,所谓将来已来、不可漠视。所有传统知识给予的认识有可能落伍,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随后可能因为观念的变化而需要重新认知与思考。把握传统知识的人当然令人尊敬,但是时代巨变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习不专一的或者冥想很多的人似乎另有一个窗口可以瞭望,乃至于学历不高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却如鱼得水,因为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一种生活的感知而突破常规。按照传统认知,他们的知识体系似乎不全面,然而他们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自主创造力和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把控,所以在适应时代前行方面很可能占优势。这就提出教育如何走向的一种新思考,即在智能时代的语境下,教育不应全是对知识的把控,还需要突破成规创造新知,把死板的知识点背诵转换为更为开阔的貌似“空灵”世界的一种探索认知。比如元宇宙就可能更好探入虚实相间的“社会”,如同我们如今已经适应“生活”在最初匪夷所思的互联网天地那样。这就应和着人们常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也是一种生活教益而给予教育的道理。
“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12],这也许可以观照如何适应智能时代的新的立世需要。现实中人们由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融而迷惑,原因在于人们是期待虚拟和现实的交织是有迹可循的。简言之,元宇宙的聚焦点在冥冥之中和艺术无中生有、依靠观念去铸造的时代遥相呼应。
回到实有社会和艺术教育的角度上,我们首先要认知到艺术原质的虚拟与实有时代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要对元宇宙可能会创造实有的世界有着清晰的认识,重视元宇宙和云端的虚拟,为下一个智能世界的到来做好准备,为实现艺术和艺术教育相适应的时代去努力。因为前提无法回避,即现实世界在不断发展,尽管只能面对当下的艺术,但我们还是期望无穷尽的彼岸能够有艺术理想和艺术现实的实现。
需要再次强调:在虚拟世界、虚拟现实风行的时候,究竟何物会引领虚拟现实和实有世界交织呢?那便是适应时代的观念塑造。事实上,无论是艺术还是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思想和观念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创造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艺术设计就是依循世界的规律打造出人们想象中的景观。网络时代尤其需要强调观念认知,对虚拟网络是排斥还是融入、对智能世界是抵抗还是做好迎接准备,都要有主动意识。
对元宇宙的认知,也可如是观。当我们探讨元宇宙的时候,首先可能是怀疑,主观臆断这是别出心裁的概念生造。事实上,如此概念生造可能会建构新的世界,继而引发的思考不能漠视,即所谓元宇宙就是人们倏尔会被概念召唤而对艺术如何理解的新境界,也会有新的启发;同时会思量自己的思想,以及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微妙联系。这实际上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关乎人类发展的,在技术和人类心智的共同驱使下,实现了进入对世界认知、对人认知、对思想认知的新境界,而此新境界不同于过往单纯的二元论世界,即人和现实世界的相互关系,而是登临至人与人的内心情感、思维活动以及借助于包括艺术媒介、VR、AR等创造的新的景观世界。
在哲学家看来,世界原本就是多元的;在循规蹈矩的守成者看来,一切都应当是守正不移的,但时间在不舍昼夜前行,认知也必须向着未来出发。我们再次意识到,古希腊哲学家认知中的所谓三个“世界”里,的确就充满着呼应元宇宙创造的虚拟世界的影子。前述柏拉图所说三个世界的构想之中,带给当下的最大启发就是所谓观念形态的理式世界的观念性思维意义。曾经被批判过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其后也包含着人类智慧在萌芽阶段所看到的世界多元性。人类构想有一种冥冥之中的规律性需要企及,创造了艺术。艺术也反映现实,还满足人们的精神期望而复原、创造别具一格的它样、按照理念却变形映射、创造似乎找不到现实踪迹的奇幻等。以立足于当下概念创造的角度来说,从科幻到元宇宙构想,都是人类从心底深处萌发的、期望实现探讨的那个世界的影子,它具备追求性、理想性和不可控性。
在这里并不是要强制性地将柏拉图三个世界的构造与当下做简单比附。事实上,我们过去认知的艺术是源自现实世界的认识,在新的观念探索下也可以深入追问:我们所看到的物理世界是真实的物理世界吗?正如影片《黑客帝国》中塑造的美好虚幻和残酷现实,人们无法判断哪里才是真实的世界,“虚拟现实具有沉浸、交互、仿真的特征,体验者通过设备辅助,可以进入到计算机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不仅能够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的完美感受,甚至是嗅觉和味觉”[13]。人的思维通过耳鼻口眼等感官能够感知而认定的世界究竟是否真实存在?经过思维逻辑判断,或者通过对经验告知的语词进行概括的,未必就是简单的物理世界,而是我们所“认知”到的观念世界。
六、结 语
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生发出新的精神世界景观。通过艺术和文學,人们悲泣或者喜悦时所感知的世界,仿佛就是高兴或者悲伤时所感知的不同物理世界的投射,于是观念形态的艺术产生了艺术世界。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技术和现实世界给予人们更广阔的认知世界的可能时,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到来后,产生了平行于客观物理世界观念认识的新天地。人类能够感知到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由此必须面对互联网所塑造的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而这种实有使得人们似乎在互联网塑造的虚拟世界面前莫辨东西却不由自主得其所哉,个体难道不是与互联网融洽一体的吗?
于是,在这样理解互联网时代或者艺术创造的景观世界后,论及元宇宙的语词概念,从思想、情感和语言媒介所锻造的世界,又将我们引领到灵魂和思想深处的元宇宙概念世界。人类原本就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所创造建构的世界是能够在思想情感中去接触、感知的,并且在那个世界中,人的思想意识和感知表达能够被无限放大,去琢磨而打造虚拟的物理世界,犹如文学和科学交错的世界——科幻世界一般。互联网到来并且已经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这恰好证明人类在虚实之间的变通适应能力。未来已来,我们无需黯然沮丧,理应心怀期待勇敢探索。
参考文献:
[1] 如何抢占元宇宙发展新机遇?中国元宇宙高峰论坛即将在渝举办[EB/OL].(2022-04-02)[2022-04-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995248129605518&wfr=spider&for=pc.
[2] 喻国明,滕文强.元宇宙:构建媒介发展的未来参照系——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的分析[J].未来传播,2022(1).
[3] 方凌智,翁智澄,吴笑悦.元宇宙研究:虚拟世界的再升级[J].未来传播,2022(1):10.
[4] 马斯克.为把人类送上火星 必须建立一个基地[EB/OL].(2017-07-20)[2022-03-01].http://news.jstv.com/a/20170720/1500538828715.shtml.
[5] 【冬奥品牌力量】创新“智造”冰雪盛宴[EB/OL].(2022-03-17)[2022-04-02].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2574454223/99730dcf001016lbm.
[6] 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M].刘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76.
[7]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1.
[8] 周星.后抗疫时代:开启戏剧与影视学科的新文科建设景观[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3.
[9] 唐·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10]刘珊,黄升民.人工智能:营销传播“数算力”时代的到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14.
[11]陈旭光.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构想及与中国电影学派关系思辨[J].当代电影,2022(1):37.
[12]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5.
[13]李明珠.2016 VR元年:虚拟现实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展望[J].艺术教育,2016(10):39.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heory: Metaverse, Virtual Reality, Landscape of Artistic Creation
ZHOU Xing, HUANG Xiaoyue
(School of Arts & Communi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cognition of the metaverse, which seems to be a virtual new world created by ideas, but the typical place to confirm the creation of a certain reality pursuit of ideas highlights its magic of aggregating virtual real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mmercial demand and people’s dream creation promote its popularity. Facing up to the real existence of virtual reality in the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venting the real illusion of commercial profit seeking, and realizing the true realization of artistic dream need the help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e metaverse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cience in this era, but studying the truth of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theory is also a real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metaverse. The new concept of cognition and education needs to be deepened from here, and the new disclosure of art theory is possible.
Keywords:
meta universe; art theory; artistic creation; concept creation
(編辑:李春英)
收稿日期:2022-04-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研究(ALA190017);教育部新文科研究项目:艺术学领域新文科建设实践
作者简介:
周 星,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中心主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电影文化与理论研究,E-mail:xcnz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