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辉 苏倩
摘 要:本文旨在以机关党建为例,从发挥党员主体性、党组织活动设计以及差异化考核等角度,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层次融合的措施和方法,为推动企业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党建;业务;机关;融合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党建,一流的党建引领一流的企业。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战斗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当前,随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目前党的建设已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强不强”的问题正成为国有企业党建的主抓方向,而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问题是检验党建工作“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党建与业务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转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648份,结合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问题,为解决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提供参考。
一、正确把握党建和业务的关系
探索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首先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党建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事务性的党务工作,不是照本宣科的简单学习与传达,也不是一些简单活动的开展,而是要真正的融入中心,服务于生产经营、服务于改革发展、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发展力量。
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象不同。党建的任务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而业务工作主要是以做“事”为中心;二是周期较长。机关党建的对象决定了党建工作周期长、见效较慢,弹性较大,一时间难以出成绩,且对人的思想状况、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等指标难以量化。而业务工作周期较短、易出成绩、容易评估。虽然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表现的方式不同,但从内在逻辑来看,又具有“同一性”,因为业务工作多数由“人”来完成,需要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武装,需要正确的方法来推动,做好了“人”的工作,才能推动事业发展。
很显然,党建工作是推动业务工作的“根”和“魂”,业务工作是党建工作核心和载体,只有党建工作的“魂”附着在业务工作上,党组织才有凝聚力量和战斗力,党组织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业务工作也才能更好开展。
二、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把党建工作看成“时间成本”的存在。通过调查显示,有68.21%的党员认为党建工作或多或少占用了做业务工作的时间,导致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去思考。同时,对机关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觉得机关党建就是开开会议、学学理论、做做笔记、写写心得等,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导致党建成了业务工作的附庸。
(二)重视表面上的任务完成,忽视深层次的转化运用。目前,机关党建工作一定程度存在“为完成规定动作”抓而抓、“迎合考核检查”抓而抓的现象,对怎么使党的理论被党员群众掌握,变成物质力量的思考不够,运用不多,从而偏离了抓党建工作的核心与方向,偏离了“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的核心任务。同时,有的党组织注重台帐的规范完整,忽视了党建的效果,导致出现“痕迹管理”比较普遍,形成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局面,致使得党建工作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和内容虚化的情况,对业务工作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现实中工作的“累赘”“包袱”。
(三)党员个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目前机关党组织活动更多的是依靠组织来推动,党员同志主动参与党组织活动的自觉性较差,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影响了效果。从组织的角度看,更多的是围绕“规定动作”开展活动、组织学习、上党课,对围绕中心抓党建的载体设计上思考不多、创新不够、引导不强,导致党员的参与度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从党员角度来看,在长期靠组织推动的作用下,有的党员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学习上存在盲目性、跟风性,特别是对理论的转化运用上思考不够,导致学用脱节,致使党建与业务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三、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一)思想认识依然不到位。有的党组织负责人政治站位不高、思路不清、定位不准、政治能力不强,没有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理念,没有把党建工作牢牢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存在“抓业务工作是硬任务,抓机关党建是软指标”的片面认识;有的对党建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党建工作是“被要求”完成的政治任务;有的认为抓业务工作来得快、抓党建工作见效慢,存在不上心、不走心、不热心的现象;有的谋划工作站不到全局、看不到大局、抓不到根本,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存在应付思想;有的党员片面认为抓党建是党组织书记的事,自己的任务就是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提高抓业务的质效与业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充分彰显。同时,有的党务工作者存在“就事论事”思维,没有清晰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区别,而业务工作人员往往只顾业务上“埋头拉车”,不注重党性淬炼“抬头看路”,人为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划出了界限,割裂了开来。
(二)政绩观依然存在偏差。因机关党建考评相对繁杂,不容易定量分析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实效”和整体影响力,更不容易精准分析党员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关注“有没有”的问题,致使把机关党建工作的“实效”更多的体现在“痕迹”上,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形式化倾向,致使机关党建出现重“痕”不重“绩”的情况。反之,业务工作考评体系相对明晰,且容易出成绩,抓一抓就见效,相对于不容易出成绩的党建工作,业务工作更容易让大家产生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业务”、“轻党建”的行为倾向。加之一些部门负责人作为“一岗双责”的党组织负责人或兼职党务工作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重行政身份,轻党内身份,在党建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难免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三)党员的主体意识依然不强。要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既要靠党组织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要靠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行动,主动检视自我,打扫身上的政治灰尘,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但在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满足于知其然,对其中的原因缺乏深层次的知其所以然,没有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在组织活动的设计上,开拓创新精神不足,更多的以学理论、上党课、专题研讨为主,没有较好的与业务需求、时代要求和个人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结合起来,导致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主观能动性不足,形成“被动要求做”的局面,党的建设没有做到党员干部的心坎上,没有认真研究到底怎么做才能使党员真正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导致党员个人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不强,参与党组织活动的主动性不够。
四、下步对策与思考
(一)要让党建工作围绕“人”转,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为什么很多人热衷转发儒家教义、佛教偈语、道家养生、社会名人正能量观点,说到底,是因为这些话在浮躁的社会里能引起广泛共鸣,这就是所谓的认同感。要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首先应从思想认识层面解决好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那么,如何提高这种认同感呢?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释放党员活力。实践证明,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产生的改变比任何忠告和训诫都更持久有效。工作中,我们常常把党组织作为推进工作的主体,如果在教育管理上一味进行“灌输式”“填鸭式”的说教,在工作上一味命令式推进,往往会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没有情感认同,工作中就会敷衍了事、消极对待。调查发现,有92.28%的党员希望通过现场教学方式参加党组织活动,有 60.96%的党员希望党组织针对不同党员群体制定个性化学习材料。因此,在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从活动的设计上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共同目标与个性需求相统一,尽可能采取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同时结合党员的兴趣爱好、岗位性质、工作范围,可探索建立“个性化”党支部、党小组,最大限度吸引党员主动参与进来,让党员自己去感知、自己去领悟,从心底里接受,并在实践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获得很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另外,还要探索建立党支部“活力指数”评价机制,形成开放、透明的良性竞争格局,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探索建立“新知识新理念”网上平台,增强党建吸引力。调查发现,有69.6%的党员喜欢形式新颖载体平台、符合时代潮流的知识以及各方面的工作技能。而工作中,虽然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网络知识和信息发达,但对某一领域必要的知识和有用的信息依然相对窄化,导致党组织和党务工作人员在设计党组织活动时思路打不开、新知识新理念相对匮乏,找不到更多更好的经验来借鉴。针对这种情况,需站在更大的平台,比如站在全省烟草商业的角度,探索立“新知识新理念”网上平台,立足时代发展的前缘,把新知识新理念、成功经验、好的做法等囊括进去,比如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时事解读、法律法规、历史与文化等引领时代发展的知识库的构建,使广大党员可从多维度认识时代前进的脉搏,力求从认识层面重组知识结构,服务好企业发展。三是應更加注重配强党建队伍,发挥模范作用。党的建设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是中心业务发展所必需的重要保障。抓实党建与业务工作最好的结合点,就是抓强队伍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工作中,一方面应把政治强、作风好、业务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充实到党建工作上,充实到基层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整体的战斗力和精气神。另一方面,从考虑党员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借鉴大数据运用的方法,把每一年每名党员履行党员义务情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民主评议情况绩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数据集合,并真正运用到干部选拔、评先评优、综合评价等工作中,让党员“大数据”有更多的话语权。
(二)要让党建工作围绕“事”转,把党建工作的触角最大限度深入到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高度整体性关联性。党建工作除了要围绕“人”转外,还需围绕“事”转,也就是要围绕业务工作转,离开了业务工作,党建工作就会失去生命力。如何做到党建工作围绕业务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学会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目前,一些党员干部就学理论而学理论,不知道怎么把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思路和办法。所以要学会从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和党的执政规律中、党史学习教育中积极寻找破解群众思想问题、生产经营管理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比如,要运用党在长期建设中沉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谈心谈话”“群众工作法”等好的方法破解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运用革命战争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战术”,也就是基本技巧,如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要结合、制定目标与狠抓落实要结合、分类指导与统筹协调要结合、典型引领与全面提高要结合、当前工作与长治长效要结合等办法破解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等,才真正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二是要让党员在过多的痕迹材料中解放出来。党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高的一个原因是需提交的痕迹材料过多。调查发现,有50%的党员认为参加党组织活动所提交的材料较多,一定程度影响了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需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现代网络以及各种信息平台,探索并综合实施网络电子档案存储法、表格化心得体会法、提纲要领发言法,突出短小、精干、容易快速形成,避免一些“正确的废话”,尽让痕迹材料在过程中完成,才能让党员从过多的痕迹材料解放出来,不会形成过多压力,提高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释放活力、激发动力、提升能力、赋予张力。三是要坚持从业务工作中问题出发。充分发扬中国共产党“支部建在连”的光荣传统,借鉴“党建+扶贫”的实践经验和QC课题模式,站在全省的角度,从生产经营管理诸多方面出发,积极收集各领域、各环节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借助网络平台,探索建立“目标问题库”,以党委为基本单元,建立“党委书记项目”组进行破解解难,积极推进党建工作项目化,才能更好地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的“末梢神经”。
(三)要让党的建设围绕“效”转,改进党建绩效考核差异化及结果运用,提高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党委要切实加强党建绩效考核的统筹设计,提高党建工作在业务工作中的渗透力,有效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一是科学设置机关党组织。机关党组织的设置应遵循业务工作原则,达到支部设置与业务属性相融合的目的,真正把党支部建在业务上,才能促进专业工作与党的工作同步实施。二是加强工作的统筹布局。支部统筹将党建工作按月融入支部所辖部门重点工作计划,在工作植入上,部署部门重点难点工作时同步植入支部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在任务嵌入上,部署部门生产经营任务时同步嵌入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三是突出考核的差异化。将考核对象按照专业、功能、区域、任务等不同,对每种类型的党支部党建融入中心工作进行差异化界定,明确不同类型党支部工作业绩考评标准,与完成中心工作进行绩效挂钩考核。四是实行联动考核。通过党建考核与部门业务考核联动,以党建工作促进部门管理,以部门绩效检验党建成果。提升党委对党务人员、支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攻坚与联合争先。五是赋予机关党支部一定权力。特别是针对机关党党组织的特殊性,为更好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赋予机关党组织一定的权力,比如,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征求党组织意见机制,赋予机关党组织对干部一定的评价权,让机关党支部有更好的工作抓手,积极发挥机关党组织在机关建设中的政治教育、思想引导、作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五、結语: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是一撮而就能实现的,也不是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就能见到成效的,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需要一个反反复复不断加强教育、不断创新管理的一个过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破解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问题,本文以机关党组织率先突破来挂联推动基层党组织协调抓好各方面工作,使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不断众在党员群中实现思想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抓常抓长,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谢国民:《直抵灵魂的党建—基层党组织工作务实与技能》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2]本书编辑组,责任编辑陈文龙:《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3]虞云耀:《党的建设研究:2009-2014》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4] 安徽省司法厅课题组:《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初探》, 2019
[5]贺佳苑:《对党建工作向基层服务站延伸的探究与思考》,2020
[6] 沈洪波 李爽:《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国企党建的地位和作用》,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