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琦 严杏
教学实录: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小学 林嘉琦
教学点评: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小学 严 杏
一、读课题,品不同读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读一篇童话,谁来读一读这个童话的名字?
生:小猴子/下山。(强调了“小猴子”)
师:老师发现你的朗读有两个特点:一是你读得很准,“子”字读了轻声;还有一个特点,你读的时候,“小猴子”读了重音,这样你突出了这个故事的人物——小猴子。还有没有其他读法?(师板书“读”字)
生:小猴子/下山(“下山”读了重音)。
师:我听出来了,你强调的是小猴子要去做的一件事情——下山。小朋友发现了吗?不同的读法,它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那现在让我们把这位准备下山的小猴子请出来吧!一起叫叫它的名字——
生:小猴子!(生齐呼)
(师把猴子贴在黑板)
师:小猴子下山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你们轻轻打开课本,翻到94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点评】
“读”是孩子感知课文内容的第一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不同的读”,让学生在具体的“读”的情境中直面读书的不同的新鲜感与获得感。用童话的虚幻世界,为学生创造使之能够快速进入故事的情境,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起来走进小猴子的世界。
二、初讀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完成任务的孩子可以送给老师一个微笑吗?
(生纷纷露出笑脸)
师:大家都读完了,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睁大眼睛,看看图片中出现的物品哪些是故事里出现过的?故事里有的,请用手指做“勾”号,故事里没有的,用手指做“叉”号。
(课件依次出示小猴子、香蕉、桃子、向日葵、西瓜、兔子、胡萝卜、玉米的图片,师生合作完成游戏)
师:大家记忆力可真好!这个故事很长,老师找了一些词语出来,你们会读吗?快来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玉米地里、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师:现在难度升级,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这几个词语,并用横线划出来。
(生划,师巡视)
师: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都是地名。
师:很棒!老师提供一些衔接词语,你们可以把地名串起来,说说小猴子依次走过的路线吗?(课件出示:小猴子先来到了……再……接着……最后……)
师:小猴子先来到了——
生:玉米地。
师:再来到了——
生:桃树下。
师:接着走到——
生:瓜地里。
师:最后来到了——
生:树林里。
师:嗯,都说对了,让我们完整地说一次吧!
生:小猴子先来到了玉米地,再来到桃树下,接着走到瓜地里,最后到了树林里。
师:谢谢你们!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小猴子准备下山的整体路线,现在跟着小猴子一起下山,看看它身上会发生什么故事吧。
【点评】
在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环节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感知策略。在这里,教师巧妙地渗透了文章结构线索意识与“类型”意识,不露痕迹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在“游戏”似的交流中感知了内容,建构了语言,实现了从感知到初步认知的思维发展。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表演故事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等会请一位小朋友读给大家听。
(自由读 指名读)
师:哇,我听出来了,你很喜欢这只小猴子,你为他找到玉米而高兴。
这可不是一般的玉米,这块玉米地里的玉米有什么特点?(把玉米贴画贴在黑板)
生:又大又多。
师:谁能读出玉米的大和多呢?
(生读)
师:嗯!这玉米长得真健壮。谁再来?
(生读)
师:哇,老师看到了一大片漂亮的玉米地呢!像这样的词语,你们能说上一些吗?
生:又大又圆
师:不错。
生:又细又长。
师:正确。
生:又香又甜。
师:哇,好极了!
生:又哭又闹。
师:你们说得又快又准,真是又聪明又伶俐!咦,看到那么诱人的玉米,小猴子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师:你们能帮小猴子读出高兴的心情吗?试试看。
(生齐读)
师:我看到你们都是笑着读的,老师很喜欢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接下来,小猴子怎么做呢?用圆圈在课文中圈出体现动作的词语。
(生圈画,师巡视)
师:你画记了什么动作?
生:掰、扛。
师:找得准确又迅速!在我们模仿之前(师在黑板上写下“仿”字),我们要先了解这个动作。瞧,古时候的“掰”字就表示用两只手把一个成整体的东西分开,我们可以这样记——两手一分就是“掰”。
生:两手一分就是“掰”。
师:来,我们一起做做这个动作。
(师带生一起做)
师:除了掰玉米,我们还可以掰什么?
生:掰苹果。
师:哇,能把苹果掰成两半,你力气真大!
生:掰铅笔。
师:不错,你想到了“掰”的用法,但我们平时可以掰铅笔吗?
生:不能。
师:是呀,我们要好好爱护文具哦。那我们可以掰什么呢?C6E0D6A7-1427-45DF-8C6E-68B49DD64E28
生:掰桃子。
生:掰西瓜。
师:大家想到的可以掰开的东西可真不少!再来看看“扛”字吧。“扛”就是把物品放在肩膀上,用双手或者一只手扶着保持平衡。你们能做做看吗?
(师带生一起做)
师:大家做得都很标准呢!小猴子掰了玉米扛著走,多高兴呀!老师想找一位小朋友来模仿当时的小猴子,找谁呢?
(师做寻找状)
师:这样吧,既然大家都想表演,就请全班一起来!请大家轻轻站起来,老师为你们读旁白。
(师读生演)
师:我们合作得很愉快哦,请大家轻轻坐下。小猴子扛着玉米往前走啊走,来到桃树下(把桃树贴画贴在黑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读”和“仿”来学习第二自然段,先自由读一读,留意小猴子在这个地方看见了什么,他又做了什么?
(生自主学习)
【点评】
学习的过程既是发展个性的过程,又是建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范例中习得学习方法、策略,并在类似的学习情境中加以尝试、运用,最后建构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模型。教师在这一个环节让学生模仿动作,通过形象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意义,这里既有“读”,也有“仿”,是一种知识和思维方式的“输入”,而“思”的过程隐藏在其中。在自主学习之前,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发现。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我看到有的小朋友拿起笔在书上圈画,这个学习习惯很好哦,读好的小朋友还可以和周围的小朋友交流交流。
(学生合作交流)
师:小朋友自己会学习了,真好!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句式)
生:小猴子看到了一棵桃树,桃子长得又大又红,小猴子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师:表达得真好,老师脑海里都出现了小猴子一边笑,一边踮着脚去摘树上桃子的画面了。这可不是一棵普通的桃树,这棵树上结着满满的桃子呢!
(课件出示“满”字)
师:你们注意看这个“满”字。满的偏旁是三点水,古时候,满就表示水很多很多,装不下了,现在这里的“满树”表示的就是桃子很多很多,很诱人哦!男女生比赛试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男生先来。
(男生读)
师:嗯,我看到满树鲜嫩多汁的桃子了,女生呢?也站起来试试。
(女生读)
师:哇,这里的桃子可真甜美。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要转移注意力,我们赶紧进入“仿”的环节吧。
师:大家会做“扔”的动作吗?
(生做)
师:“摘”你们也会吗?
(生做)
师:噢,真难不倒你们。老师再提高一点难度,看看你们会不会坐在位置上,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第二自然段。
(生边读边模仿动作)
【点评】
这一环节中的“仿”,将学习知识、理解意义、模仿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用眼看、用口读、动手画、一起讨论交流、分别表演等多种感官和学习方式,借用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将抽象的词汇意义转变为孩子容易理解的生活形象,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把握得住的现实。更重要的是,这一学习环节实现了从学习到运用的初步迁移,将语言学习内化为一种新的语言建构,形成学生能够发展的语言素养。
师:好可爱的小猴子呀!小猴子捧着桃子继续走,来到瓜地里(把西瓜贴画贴在黑板),又会发生什么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整齐响亮,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快问快答的游戏。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注意听,小猴子在瓜地里看到什么——
生:西瓜。
师:西瓜长得——
生:又大又圆。
师:小猴子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
师:于是他做了什么——
生: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师:大家真机灵,小猴子还是用了上一次的方法——“摘”和“扔”。老师考考你们(出示“瓜”的古文)。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是个什么字?
生:摘。
生:瓜。
师:这个字就是让小猴子扔掉桃子之后捧起来的瓜呢!这位猜中的小朋友来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它很像藤茎之中长出了一个椭圆形的瓜。
师:真是小机灵,你们会根据字形来联想,古代“瓜”的意思就是挂在藤上的果实。这个字那么有趣,我们一起来写写看吧!小手指——
生:举起来。
(师示范,学生书空)
师:请你们在书本第96页的田字格中练写吧,注意头正——
生:身直、肩平、足安。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我想单独读一读这一段,给老师一个机会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你的声音有高有低。
师:你听得很认真,随着心情的变化,我的声音也在变化。还有没有小朋友想给老师一些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好听,我要给你五星好评。
师:谢谢你!既然得了五星好评,我就告诉你们一个读书的秘诀吧。你们看过电影吗?(故作神秘)
生:看过。
师:我在读的时候,眼前就出现了一幅一幅的画面: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抱着西瓜的小猴子、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的小猴子,都在我的眼前跳过去,蹦过去。当这些画面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就能把这段话读得好了,有意思吧?你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来试一试吧!C6E0D6A7-1427-45DF-8C6E-68B49DD64E28
(生齐读)
师:大家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还想邀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演一演这段,谁想模仿小猴子呢?(指名)小兔子谁来?(指名)我们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给这两位小演员做旁白吧!
(师生共读,两位小演员表演)
【点评】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天性爱玩,童话故事里的鲜活人物和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对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童真的一面,用读演结合的方式学习童话,以学生的视角进行知识学习和语言训练。读演结合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真实体验,满足了学生喜欢表演的天性,使学生更切身地感受到了语言学习的欢乐和童趣,这样的童话课堂更有生命力。
师:大家配合得真好!小猴子的结局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生齐读)
师:小猴子下山得到过玉米、桃子、西瓜,但最后却怎么样呢?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哪位细心的小朋友可以最快找到?
生:空。
师:你真会发现!就是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空”字,我们一起来学写这个生字宝宝吧。
(生写,师巡视)
四、说“空”,悟理
师:我们认识了“空”,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空”是什么意思?
生:“空”就是两手都空了。
师: 两手都空了,什么也没抓住。
生: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生:“空”就是天空的“空”。
师:哦,像天空一样空荡荡的。小猴子原本拥有又大又多的玉米没有了(撕贴画),又大又红的桃子没有了(撕贴画),又大又圆的西瓜也没有了(撕贴画),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空”。小朋友们想一想,两手空空的小猴子是什么心情?
生:伤心。
生:愧疚。
师:这个词用得好!
生:很懊悔。
师:是啊,不过,我们班的小朋友可不会这样哦!爱学习的你们每天开开心心地从家里来到学校,放学后都满载而归。老师想问问你们,这节语文课,你收获了什么呢?
生:我学会了很多动词。
师:可以说几个吗?
生:“摘”“扛”和“扔”。
师:你真会学习!
生:我明白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贪心。
师:哦,你从小猴子身上明白了道理,真厉害。
生:我学会了两个生字,“空”和“瓜”。
师:看来大家都收获满满。今天,老师能和聰明的你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也觉得有很大的收获。我们一起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的快乐。
总评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猴子”的形象是小朋友十分熟悉并喜爱的。但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理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实现儿童既有图式的顺应与同化,理解课文中小猴子的“形象特征”,进而把握课文的意义,是需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认知的特征进行设计的。林老师这堂课根据儿童语言认知的基本规律,很好地设计了适合儿童的读、思、行(模仿)的学习环节,巧妙地将模仿和表演融汇到学习过程中,让儿童的感知与思维在既有知识与新生形象之间直接碰撞,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课堂学习和交流场景,让抽象的词汇和句子化为儿童能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运用自如的生活形象。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学生谈到课堂学习的“收获”时,脱口而出“我明白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贪心”,这恰是林老师遵循儿童语言学习规律设计课堂,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巧妙地利用文本特征组织学习和交流活动,调动其学生读课文、理形象、悟道理的积极性的必然结果。C6E0D6A7-1427-45DF-8C6E-68B49DD64E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