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丹 何乐乐 楼玮玥
2021年5月,由智联招聘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榜单》显示,2020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杭州人才资源总量超过300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短短十数年间,杭州便跻身国内人才第一方阵,其引才效率和规模惊人,成为海内外人才追梦、逐梦之城。
高端平台 广聚四方英才
2021年,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的《硬核“国潮”中国造》专题,讲述了杭氧集团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故事。
就像人需要空气,对于炼化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空分设备从空气中分离出氧和氮,所有的化工项目都会因失去燃料而停止运转。2007年以前,中国空分市场都是老外的天下。面对国际巨头的垄断,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一松带领团队,经过整整十年的艰辛攻关,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特大型空气分离设备,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为我国空分行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科技工程一线干起,到现在成长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和行业的排头兵,我深深体会到为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搭建发展平台的重要性。”现在,韩一松作为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外导师,通过为高校工程技术学生开展专业指导培训,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投身重大高端装备的研发工作,促进了行业工程师队伍建设。
在杭州,企业发挥着聚才用才的主体作用,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杭州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为199.66人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6%,居全省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涌现出贝达药业、安恒信息等一大批人才领衔的上市企业。
“解决‘卡脖子’领域行业,急缺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的牵引和驱动。要把握这一新趋势,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领域首席科学家吴汉明这样认为。他主持参加了0.13微米至14纳米七代芯片大生产工艺技术等国家重大专项研发,攻克了包括刻蚀等一系列关键工艺难点,目前正带队建设全国唯一的12吋CMOS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成套工艺技术公共创新平台。目前,杭州已聚集两院院士155人,杭州籍院士36人,累计入选省“鲲鹏行动”专家23人,占46.9%。他们集智攻关、自主创新,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为长三角乃至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2018年,杭州启动“名校名院名所”的“三名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目前,西湖大学、国科大杭高院、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中法航空大学等名校名院,之江、西湖、湖畔、良渚等省级实验室已投入使用,一个个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创业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扎根杭州,也实现了自主培养人才的跨越式发展。
海量新政 激发创新活力
美剧《波特兰迪亚》中有一句诙谐幽默又带着调侃意味的台词:“波特兰是一个年轻人退休才会去的地方。”与波特兰不同,杭州绝对不是一座年轻人想躺平的城市。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和致胜秘诀。
在过去几年里,大量青年人才的稳定涌入,让杭州迸发出蓬勃的朝气。2021年,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8.3万人,近三年累计新增超过113万人。杭州逐渐成为年轻人“首选地”的背后,是杭州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汇聚起的澎湃伟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时间指针拨回至2015年,杭州出台“人才新政27条”,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按照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将人才分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5个层次,同时将产业发展亟需的“偏才”“专才”也纳入人才体系。这是一次大胆的实践创新,破除了过去“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评价标准,既有科学分类的精度,又不乏招纳贤才的广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此后,杭州不断探索完善分类认定体系,多次修订完善分类目录,逐渐形成了以业绩、贡献、创造价值为评价导向,构建出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和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相结合的“三定三评”人才认定模式。
2019年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条”,“青年人才弄潮工程”是关键一环——实施全球大学生招聘计划、博士后倍增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培育计划,来杭工作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出站留杭(来杭)工作的博士后、携项目来杭创办企业的海内外青年人才,经申报和审批后均可享受生活、科研和创业等补助。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锦上添花的补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来杭就业创业。
2020年,在“人才生态37条”的基础上,杭州推出“战疫引才、杭向未来”八大举措,为应届毕业生每年再多补贴1万元租房补贴。2021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上,杭州宣布实施“西湖青荷”“大学生杭聚”等工程,让青年人才有了释放才华和能量的广阔空间。
一系列具有杭州特色的新政,赋予了干事创业者逐梦的勇气,为杭州打造热带雨林般的人才生态和绘就丰富多元的人才画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有“统军持势”的科技创新生力军,也有忙碌在田间地头里的农技专家,还有穿梭在街头巷尾的专业技能高手。2019年,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在浙江省第三届快递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冠军,2020年4月他被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点开了杭州市高层次人才申报的网站。当认定为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消息传来时,他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杭州正不断奏响人才发展与城市进步的交响乐,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描绘的美好图景也逐渐明晰——“未来的杭州,一定能成为人们心生向往、人生出彩、情感归属的梦想城市”。
匠心服务 营造最优生态
美丽的西溪湿地,为飞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安静的栖息地。对人才而言,同样需要这样的良好生态。在杭州,一个覆盖工作、创业、学习、生活的人才優质规范服务体系,正如一辆崭新的高铁,加速运行在杭州人才生态的轨道交通当中。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陆炜强带领一支30岁以下年轻团队,为杭州乡村创设国家级农创孵化器奋斗7年;水果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张青在海拔500~1100米山区试种车厘子成功;浙江农林大学青年博士王吉锐以病虫害防控研究提升天目山家庭果园亩产收益……2022年4月17日,“杭向未来·人才山乡荟”活动吸引了众多乡村振兴人才云集。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道路上,人才振兴才能乡村振兴。“人才山乡荟”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去年,活动授牌成立了杭州市“乡村振兴人才银行”,发布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人才的“春雨计划”,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服务,已累计向21890名乡村经营人才和331家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专项信贷资金140.82亿元,发放贷款39.26亿元。
杭州乡村振兴十佳农创客朱观扬是“春雨计划”的受益人,去年他获得了500万元授信贷款,用于“黑水虻养殖项目”的设备购买和研发。“每4吨厨余垃圾,可以提取1吨黑水虻虫体,虫体可用作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饲料,虫粪则可作为肥料。我们计划把萧山全区每日产生的厨余垃圾全部‘消灭’掉,不光企业每年可增收近600万,还可为解决垃圾围城作贡献!”而今年“人才山乡荟”活动发布的保险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春暖计划”,涵盖了168个农产品品种、七大保险责任,实现保额和财政补贴大提升,并强化数字赋能,提高农险承保理赔效率,预计将惠及15000户乡村振兴人才;到2030年实现补贴有效率、产业有保障、农民得实惠、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
近年来,“杭向未来”等一系列服务人才品牌活动深入人心,使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新春纳才·杭向未来”2022长三角高层次招聘大会,“政府搭台,企业带岗”,组织长三角用人单位1.4万余家,推出14.09万个招聘岗位,达成了简历投递数15.5万人次。“创客天下·杭向未来”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共征集到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0个项目参赛。迄今,前六届大赛共有164个项目正式在杭注册企业,注册资金11.5亿元。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打造一个团队、搞活一个产业,实现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有效融合。
为吸引更多优质人才驻留于此,杭州各区在服务人才方面也都铆足了劲。西湖区开创政产学研用“西湖模式”,构建引育留用人才发展生态闭环,出台高校政策“新五条”“西湖英才”引智工程等新政,在西湖大学科技园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新模式。杭州最年轻的临平区上线了一套集成岗位全览、专场招聘、招才地图等八大功能的“人才大脑临云系统”,创新人才互通机制,为工程师人才打破发展资格认证壁垒,让更多长三角区域工程师人才愿意长久扎根于此。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到2025年,杭州将集聚百名全球顶尖人才、千名领军人才、百万大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全谱系全链条的人才雁阵。面向未来,杭州正用自己的力量,与人才共同成长、相互成就,讓群雁竞飞于钱塘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