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娟 黄萍 丛玉华
摘 要 通过对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对“双创”教育理念的探索,展开“双创”教学体系设计,包括教学体系框架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并提出具体改革措施,以进一步分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双创”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2-0153-04
Abstract By defin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and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desig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teaching system,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ing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so a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key points and idea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applied tal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1 提出问题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被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创客空间、创新工程、减税政策等,为小微创新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平台;企业则更加努力进行产品的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创新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点节点,是“双创”教育的起点。学者近年来从各种角度对“双创”教育进行探索,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刘恩培[1]通过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数据,总结出内部资源依附、外部资源依附、资源动员的机会把握及策略运用对创新性企业的融资效率发挥一定的作用;江苏科技大学温大勇[2]通过对创新思维、创业方法和创业能力的研究,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系紧密,发挥创新范式的纽带作用;中国传媒大学闫玉刚等[3]从出版“双创”教材的角度探讨教材体系、内容侧重、专创融合、编写流程等工作,旨在实现真正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然而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思路应该如何把握,是很多独立学院或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2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双创”教育的内涵
2.1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的目标。从IT产业的需求来看,计算机领域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国工程专业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工程教育体量居世界首位[4]。因此,无论从学生的规模还是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看,培养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的计算机领域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2.2 “双创”教育理念
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5]。虽然“双创”政策出台后,很多產业园、高校搭建了大学生“双创”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但“双创”教育不等于创业教育,不能仅以创业指标来衡量。同时,“双创”教育不是某类或某种教育,不是局限在某个阶段或领域的教育,而是整个教育的整合性产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6]。既然是系统工程,就会牵涉很多方面,需要统一筹划才能解决复杂而庞大的工作任务。纵观其他国家的“双创”教育经验,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内,基本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等多元体参与的“双创型”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冒险精神和创造力[7]。可见,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是“双创”教育的核心。首先,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夯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才是科学的;其次,一般创新都带有独特的思维和想法,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个性的发挥,以兴趣为导向;最后,开阔的眼界可以提高格局,真正的创新人才一定会得到国际的认可,要不断开阔视野,为思想发展提供广阔的参照系。
2.3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创”教育的融合
计算机专业一般分为理论课、程序语言设计类课程和实践开发类课程。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能够精通某一到两门编程语言,再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提高其运用编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双创”教育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实现在应用中创新、在工作中创新,当知识、经历积累丰富之后,基于自身兴趣可进行创业行为。同时,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融合。
3 “双创”教学体系设计
3.1 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双创”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这就说明“双创”教育的开展不是仅仅靠几门独立的课程完成的,离开专业教育的创新是不牢固的,也是经不起验证的,因此,“双创”教育必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第二阶段面向有浓厚“双创”兴趣的学生,通过项目和竞赛,培养其“双创”能力;第三阶段为具有初步成果的学生,指导其成果转化。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嵌入完成,以积分形式累计总分,融入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中。
3.2 课程内容设计
在以“分类培养、融合发展、实践递推”为指导,重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后,重点研究课程内容的问题。近几年,独立学院都在向地方应用高校转型,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8]。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彰显专业特色,避免同质化,尽量不出現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3.3 教学设计
计算机类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理论学习抽象,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主干核心课程,由于无法看到内部结构,课程理解难度较大;二是动手实践课程多,程序语言设计类课程多属于此类,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代码编写去领悟系统开发的方法。因此,计算机类课程应当根据不同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不同学校采取的方法包括增加实验学时、强化实践类课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提升教学设计水平。
在线教学和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突发的疫情,让教育工作者投入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如何使用线上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成为教师建课、学生学习的主流平台之一。SPOC混合式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完善的自主学习空间,分享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给有需要的学生。
授课教师可以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选择合适的优质课程,再结合本校的课程大纲,进行课程内容的添加和修改,形成校内异步SPOC线上资源。学生需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线上课程的学习。由于线上课程内容以理论为辅、操作为主,学生在操作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可以利用线下课堂时间答疑和讨论,在完成之后,在课堂上进行任务拓展。通过这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既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通过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自己不懂的操作部分,大大增强学习效果,不会因为自己不懂而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在建设线上课程时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备课准备活动,包括资料收集、课程内容安排、视频制作、习题库创建、课程活动设计等,工作量较大,但好处是一旦课程建设完毕,可以使用2~3年。每次开课前,教师只需要根据当时的行业变化或需求更新或修改一些内容即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教学改革、更新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频次增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想法,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 应用型人才“双创”教育改革主要措施
4.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主动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这是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专业任课教师需要全部参与专业的课程体系修订工作。首先,根据近几年和未来IT市场的发展趋势设立专业方向;其次,以该方向就业时社会对其提出的综合要求设定专业课程;最后,提高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比例,为学生之后的创新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4.2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双创”理念融入整个学生培养周期
人才培养方案是四年学习的框架和脉络,课程的具体实施是培养质量的关键。
1)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同样是图像处理,五年前的教学内容是如何设计海报,现在的教学内容是UI设计制作方法。让课程内容与时代和行业需求接轨,学生在了解到最新技术情况下涌现出的创新思想,才更有可能符合时代的需求。
2)为了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鲜度,不断提高授课教师对技术的敏感度。为此,鼓励教师保证两年至少进修一次,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特别在课程设计、指导竞赛、毕业设计环节,保证每年题目都更新,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直保持创新的激情和活力。
3)几乎所有高校开设了“双创”教育课程,但“双创”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课程中,要通过专业课教学融入整个大学生涯中。比如:在专业导论课程授课时,向学生讲述任正非等榜样力量的创业历程;在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授课时,向学生讲述国内几家巨头虚拟仿真和虚拟现实公司的成长历史,让学生不断能感受到这些励志人物的精彩人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双创”理念。
4.3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实践平台,认真指导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为了实现“双创”人才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在参加竞赛、“双创”项目研发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擅长和不足之处,更进一步认识自己;也可以给自己设立更符合自身发展现状的目标,降低试错成本;还可以跟着教师做一些企业项目,更关注实际问题解决,更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做好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包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申请、论文发表等。
4.4 提高学生的“双创”意识,形成积极的“传帮带”效果
“双创”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专业课教育更有难度。“双创”教育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发掘每个人内在的兴趣和动力,用创新的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创”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每位学生都正确地理解“双创”观念价值。教师要持续关注已毕业学生的发展情况,邀请优秀学子回母校开设科技讲座等,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4.5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实战型“双创”导师队伍
创业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大学校园中较缺少的。教师要主动跨出自己熟悉的理论研究领域,走向市场,与企业实际的需求对接,承接横向研究课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丰富实战经验,更具体地指导学生的创业规划。同时,引进校企合作单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实战型的“双创”导师队伍。
5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双创”教育改革的探索,发现“双创”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二是要让学生学好专业课,为培养创新理念打下基础;三是要指导学生做好市场同类产品分析,制订完善的商业计划;四是要协助学生了解创业政策,充分利用好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良好创业机会。最重要的一点,“双创”教育不仅是为了找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激发出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想,为行业创造出更多具有价值的产品,共同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通过高质量的授课,尽可能地夯实他们的专业基础,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创业创新埋下希望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刘恩培.资源依附、资源动员与创新型创业融资效率的提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数据的分析[J/OL].(2021-08-31)[2021-09-22].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10829.01.
[2] 温大勇.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创新创业:思维、方法与能力》[J].新闻爱好者,2021(8):107-108.
[3] 闫玉刚,王芷.“双一流”背景下我国“双创”教材的出版研究[J].出版广角,2021(14):53-56.
[4] 胡慧,罗毅平,唐勇奇,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61-62.
[5] 张兴会,孙天航,连晓庆.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9):58-62.
[6] 马倩,杨德林,邹济,等.智能制造孵化器的核心能力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2021,40(5):146-158.
[7] 王国鹏.“双创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国际借鉴与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4-158,189.
[8] 杨岭,赵光锋,毕宪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江蘇高教,2021(9):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