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青海 西宁 810008)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提出,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而促进期刊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期刊评价,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分支,对期刊的刊载论文数量、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不仅可得到期刊中不同学科领域论文的分布规律,还可得到对期刊科学的评价。基于中国知网2008—2019年的数据,通过对《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主流评价指标的系统分析,梳理了《学报》近十年的发文变化趋势、学术影响,供读者、作者全面了解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学科研究态势,并可为提升《学报》办刊质量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利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限定检索时间为2009—2019年,可检索出1 052篇文献,去除“征稿启示”“学报简介”等相关度较低的文章,共获得研究文献1 026篇。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生成指标变化趋势曲线。
载文量为统计期内期刊载文总量,统计数据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载文量是反映学术期刊吸纳和传播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标。学术期刊的载文量可体现和衡量该刊的信息容量、信息传递能力及学术水平,主要包括年度载文量、期载文量、篇均页数和篇密度等指标。《学报》2009—2019年的相关载文指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2009—2019年《学报》共载文1 026篇,期均载文量为23.32篇,期均载文量达到了我国主要科技期刊的载文量平均值13.5篇的1.73倍[2];期均载文量和篇密度呈下降趋势,篇均页数逐年上升,这说明《学报》加大了信息容量大、篇幅较长、论文结构完整、论述充分的文章的刊发。
表1 2009—2019年《学报》载文量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该期刊被使用、被引用和受学者和读者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总被引频次包括复合被引频次和综合被引频次。复合被引频次是指以期刊综合统计文献、博硕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统计源文献计算的文献被引次数;综合被引频次是指以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期刊及引证科技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为统计源文献计算的文献被引次数。《学报》刊发文章主要由期刊、博硕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引用,因而本研究只分析复合总被引频次。《学报》2009—2019年复合被引次数,统计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9日(见图1)。2009—2019年,《学报》的复合总被引次数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最低值为2019年的379,最高值为2015年的582;2015—2019年的被引次数逐年递减,下降幅度较大,这与2015年以来发文数量减少和引用周期短有关。
图1 2009—2019年《学报》复合总被引频次变化曲线
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它可反映期刊在其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某期刊影响因子(IF)的定义为:
《学报》2009—2019年影响因子如图2所示。由图2可看出2009—2016年《学报》的影响因子呈稳定态势,没有大幅增加和减少,平均值为0.18;但从2016年开始,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到2019年影响因子达到0.367。由此可得,《学报》影响力呈上升的趋势。《学报》是青海省优秀期刊,因而影响因子在省内高校科技期刊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这说明《学报》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11年来逐步上升。
图2 2009—2019年《学报》影响因子变化曲线
基金资助文献占比指来源期刊中国家、省部级以上及其他重要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年度基金资助文献占比公式如下:
基金资助论文占比是一个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由重要基金项目资助发表的论文在研究选题、研究水平、成果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学报》2009—2019年基金资助文献占比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11年来《学报》刊载的基金资助文献占比持续增大,2019年基金资助文献占比最大,达到65%,超过了2 04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平均值62%(2018年统计结果)[3]。说明《学报》非常注重发表国家、省部、厅局级资助项目论文,能及时反映学术前沿研究成果,重视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图3 2009—2019年《学报》基金资助文献占比变化曲线
《学报》以青海师范大学优势学科为依托,刊发论文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多学科。《学报》2009—2019年主要学科载文量和各学科载文量占比分别如表2和图4所示。由表2可知,位列前10位的学科为:数学(151篇)、体育(88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86篇)、电信技术(48篇)、高等教育(42篇)、物理学(40)、化学(39篇)、建筑科学与工程(35篇)、互联网技术(34篇)、农作物(32篇),这些学科覆盖了青海师范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优势学科,说明《学报》在支持学校学科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根据统计数据也发现10年来生物学发文只有27篇,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发文也只有20篇,但生物学和地理学是青海师范大学近些年发展迅猛的两个学科,由此可见《学报》在这两个学科发文不足,对相应的研究前沿关注不够。从图4可知2009—2019年《学报》除了上述10个学科,其他学科发文占42.03%,这说明发文学科较多,但优势学科发文还不集中,未形成特色栏目。
表2 2009—2019年《学报》主要学科载文量
图4 2009—2019年《学报》主要学科载文量占比
作者群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期刊作者群分析可揭示该刊作者群体规模及构成,反映学术产出水平和学术合作程度,由此还可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对作者的吸引力。本研究的作者分析主要对核心作者群分析。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该刊发文量位列前茅、学术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合集。核心作者可依据文献计量学的洛特卡定律确定,具体做法如下:(1)以第一作者为统计对象。(2)根据Price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的m值(单位为篇数),其中: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在该刊发文量最多的那位作者的文献数量。(3)确定核心作者,第一作者中只有发表文献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才能成为核心作者,即多产作者[4]。根据洛特卡定律以第一作者为统计对象,《学报》的第一作者有829位,Nmax=7,将7代入公式中,得,实际按取整原则取m=3,即在《学报》统计年限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数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作者为《学报》的核心作者。
依照以上原则,2009—2019年《学报》的核心作者,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虽然第一作者有829位,但核心作者只有57位,只占到全体作者的6.9%,发文数占总数的19.3%,低于Price定律的50%;另有75%的作者,即618位作者11年间只在《学报》发表过一篇文献。这说明该刊对作者的吸引力不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该刊综合影响力偏低,审稿周期较长。
表3 2009—2019年《学报》核心作者
作者机构的分析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能反映学术期刊的优势栏目和学术关注的热点。2009—2019年《学报》的作者机构统计,如图5所示。从图5可看出,统计年限内发文作者机构为青海师范大学的文献有482篇,占全部发文的47%;青海大学的文献有86篇,占全部发文的8%;青海民族大学的文献有74篇,占全部发文的7%。在发文大于3篇的作者机构中,青海省外的机构有陕西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发文分别篇数分别为13,6,6,6,4。由此可以看出:《学报》为青海师范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大。从地域角度看:2009—2019年11年间《学报》刊发省内机构的论文占到总发文的90.06%,省外机构的论文只占到总发文的9.94%。由此可说明《学报》在青海省内有较强的影响力,能吸引青海省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投稿,但在省外的影响力较弱,省外稿源占比偏少。
图5 2009—2019年《学报》作者机构发文量
通过对《学报》2009—2019年刊载文献的7个重要指标变化趋势的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11年来《学报》共载文1 026篇,期均载文量为23.32篇,期均载文量为我国主要科技期刊载文量平均值的1.73倍;期均载文量和篇密度呈下降趋势,篇均页数逐年上升,论文内容及学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2)2009—2019年《学报》的复合被引次数呈波动式下降的趋势,2015年以来被引次数逐年递减,下降幅度较大,这与2015年以来发文数量减少和引用周期短有关。
(3)2009—2016年《学报》的影响因子呈稳定态势,没有大幅增加和减少,从2016年开始,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并在青海省内科技期刊中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由此可得,《学报》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近几年有所提升。
(4)11年来《学报》刊载的基金资助文献占比持续增大,2019年基金资助文献占比达到65%,说明《学报》非常注重发表国家、省部、厅局级资助项目论文,能及时反映学术前沿研究成果,重视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5)2009—2019年《学报》刊发论文以数学、体育、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电信技术等学科居多,但生物和地理学科发文较少,未形成特色栏目。
(6)依据洛特卡定律统计出:《学报》核心作者只占到全体作者的6.9%,发文数占总数的19.3%,低于普赖斯定律的50%;另有75%的作者11年间只在《学报》发表过一篇文献,这说明该刊对作者的吸引力不够,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学报》综合影响力偏低,审稿周期较长。
(7)11年间《学报》的发文作者单位主要是青海师范大学及省内其他高校;刊发省内机构的论文占到总发文的90.06%,省外机构的论文只占到9.94%,说明《学报》的省外稿源占比偏少,影响力较弱。
(1)《学报》编辑部应关注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研究动态,定期向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研究热点领域的学者、专家约稿,刊发高质量的论文;开辟研究热点专题,增设特色栏目,以改善《学报》发文学科多而散的现状。
(2)在统计年限内核心作者以数学与计算机学科较多,其他学科的核心作者较少,因而《学报》编辑部下一步应着力建立多学科的核心作者群。
(3)《学报》刊发青海省内机构的论文在统计年限内占到总发文的90.06%,由此可见《学报》对省外作者缺乏吸引力。《学报》编辑部应主动出击,鼓励编辑参加省外各类学术会议,做好《学报》宣传的同时向省外专家、学科带头人约稿、组稿,以提升《学报》在省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