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莎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新常态、再出发的总要求也让企业不得不快速步入转型升级期,如何将创新文化浸润到企业电子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中,利用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使企业管理能力持续升级,对企业改革发展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
面临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面对用户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新一轮产业变革已全面展开。如何紧跟国内外发展形势,创新性地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精益管理,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需求,也是企业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激发员工创新潜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需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兴起,知识和技术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贡献越发明显,企业争先引进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这些新生代对个人能力成长、价值创造的需求有着深切的渴望,需要企业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建设“一流人才高地”的发展目标,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培育前瞻思维、积淀创新智慧、磨练创新意志力,不断激发和释放员工创新活力与潜力,推动企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本文围绕“强化改革、聚焦主业、坚持创新、强化管理”主线,紧扣企业电子装备集成、保障核心业务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基于企业创新文化,丰富创新文化建设的落地载体形式,从科研生产管理过程中人、机、料、法、环各维度创新管理方式,坚持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道路,以人员能力培养、系统平台建设、资源显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文化氛围营造为发力点,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强化赋能合力激发
一是基于能力数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标企业科研生产任务形势及持续提升的用户需求,以任务导向识别人员能力需求,建立任务需求能力图谱;并开展人力资源盘点,从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务能力、过程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人才综合素质模型,建立员工实际能力图谱;通过任务需求能力图谱与员工实际能力图谱对比分析、双向匹配,优化人资配置;同时问题导向,查缺补漏,按照分类分级的人才发展思路,因材施教,多维度、多方式开展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层次化、特色化、快速化人才开发体系建设。
二是落实差异引导,构建奋勇争先氛围。针对新入职员工,根据青年职工价值取向多元化特点实施差异化引导,把握青年成长三个“期”。蜜月期:落实“育苗计划”,制度化、系统化实施青年员工的集中培育,引导青年员工建立使命感;适应期:结合青年员工期望,实施“1主体N辅导”导师制,明确导师对青年员工在职业发展规划、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成长困惑等各方面的职责与作用;矛盾期:结合盖洛普Q12法则,开展青年员工思想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青年的心理、思想状况,准确收集青年员工成长需求,帮助青年解决切身问题,增加组织与青年员工间的倾听渠道,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三是建立责任矩阵,形成量化绩效模型。围绕员工主责主业,建立动态责任矩阵,形成包含员工角色、职责内容、能力要求、权重系数和工作关系的矩阵表格,将工作任务清晰分配、落实到任务执行组织的相关团队和个人;通过统筹员工工作经验、兴趣爱好等特征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根据实际成长路径对责任矩阵进行调整,形成合理、动态的矩阵清单,保证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按照“导向明确、科学量化”原则,明确岗位KPI指标,制定适应岗位职责差异化的绩效考评标准,统筹员工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差异,确保结果的公平、公正,有效形成竞争效应,激发员工创新创效活力。
四是全面赋能一线,构建高效敏捷团队。围绕企业科研生产任务目标,顶层规划,整合领域人才、专业技术、设备资源等关键要素,全面赋能一线,打造敏捷型团队。敏捷团队可以全面对接任务执行中各类角色人员,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协调资源、计划与利益分配等,高效推进任务;组织给予团队全面支持,结合任务目标和要求实施引导与激励,推进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信息顺畅流转、团队敏捷运行的协作环境。
构建“三化”平台系统提升研产效率
一是强化前端验证,构建数字化研发平台。以实现研制过程管控系统化、研制需求分解模块化、研发过程论证规范化为目标,建设精益化、数字化研发平台,将各专业设计工具、设计规范、准则等要素创新性集于一体,保证装备设计信息在设计团队之间充分准确传递,实现多专业设计与优化过程的紧密协同,提升科研生产过程设计阶段需求识别率,降低设计更改,需求精准度明显提升。
二是围绕高效生产,研发智能化测试平台。围绕批量生产制造过程“规范、高效、低成本”目標,开发了集MOM制造运营平台、ERP企业资源管理平台及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智能化测试平台。针对新型装备频宽大、测试项目多、测试难度大等问题,迭代优化批产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自动测试、自动验收等功能,运用大数据和知识工程等技术方法辅助实现生产过程资源调度与运行决策,任务运行高效化。
三是聚焦效能发挥,完善信息化保障平台。为实现服务保障任务高效化、规范化,开发了MRO售后服务管理系统、便携式现场级信息化保障系统及系列外场自动化测试平台。通过MRO系统,动态链接用户需求、保障任务实施和产品设计研发;通过体积小、重量轻、通用性强的便携式现场级信息化保障系统,为现场级服务保障提供有效的软硬件条件;通过系列外场自动化测试平台与手段,实现巡检过程高效化、指标覆盖全面化,全面提升企业售后服务水准,服务保障效率大幅提高。
全信息流风险预警实现资源显性管理
一是执行全流程拉动管理,及时预警风险。针对5M1E中物料要素齐备率低问题,以信息流为拉动主线,突破传统齐套、装配、调试层层推进的生产模式,分层梳理出影响任务完成的关键因素,提前预警物资齐套风险,并转化为绩效指标与绩效模型,引导资源向科研生产重要环节倾斜,形成生产制造总装总调拉动电装、机装、零部件及物资的全流程拉动管理,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及时解决物料齐备问题,减少协同等待,提升研产效能。
二是推进实物管理信息化,实施精准管控。紧扣“实物有人管、台账有记录”的管理要求,开展实物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MES系统实物管理模块,对科研生产全流程实物进行管控与统计分析,按照“分级存放、准点配送”原则,对物料交接、入库、上架、缓存、下架、出库以及过程中的物流人员、存储器具、配送工装、仪器仪表等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实物管理全覆盖、无遗漏,台账归一、账物清晰,信息可查询、易追溯。
建立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四体系真融合
一是提升过程控制,建立各阶段评估、管控体系。在企业产品由设计转向批量生产阶段,建立制造成熟度评估体系,从系统、要素、评价等级三个维度制定制造成熟度量化评价标准,构建能够反映制造成熟度水平差异与影响后果的自评指标体系,以成熟度牵引、促进产品技术状态固化。在产品量产过程,建立软硬件技术状态管控体系,确保产品实物与相应文件的一致性及可追溯性,有效应对新研产品图纸多次更改、技术状态不明确、软硬件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管理与控制的问题;同时,构建“提质增效”改善机制,紧密围绕企业中心任务,自上而下开展任务风险和瓶颈识别,形成提质增效需求,并组织专家开展需求评估,筛选价值度高、可行性强的需求累积转化形成提质增效项目,制定提质增效项目管理办法及评审机制,成立提质增效工作专项小组,梳理产品关键路径,精简低效、不增值环节,合理建立工序间串并关系,推进工艺标准化,以流程优化、手段建设、技术状态控制、质量提升、管理提升为抓手推进提质增效项目落实,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在产品售后服务保障阶段,建立面向用户群的评估体系,收集用户需求,建立任务风险评估、异动问题快速响应及外场保障标准机制,推动问题解决责任落实与源头设计改进,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与用户满意度。
二是强化迭代改进,优化问题分层分级处理机制。组织对企业生产制造产品全寿命周期问题开展收集与验证,针对产品投产前状态、过程状态与交付状态,运用FMEA方法,根据问题发生频度、影响程度等对问题进行分层分级,以保证问题正确上浮至相关层面并得到有效解决;通过PDCA循环不断迭代,促进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三是推动制度融合,凝练体系文件明确边界底线。以“共性兼容,个性互补”为原则,对涉及核心科研生产业务流程的文件进行细化和完善,制定工作红线,形成质量、保密、安全与内控四体系融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迭代完善,为核心业务领域组织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基础,迅速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助力企业文化氛围形成。
传承“红蓝基因”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一是建立使命引领战略模型,强化责任提升担当意識。通过丰富企业文化传播载体,制作企业文化手册,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营造文化传播氛围,将企业“责任、创新、卓越、共享”核心价值观注入每位员工,开展使命责任、创新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使命感、荣誉感塑造,凝聚团队精神,有力支撑企业协同发展。
二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大环境,共享知识提升创新能力。聚焦一流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基于共享价值为基础,以个体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主体,坚持对内开放,对外放开。成立由科技技术委员会、知识管理专家、领域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知识管理工作推进组织,系统推进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创新工作,完善企业知识库建设,打造企业专有知识社区,以便捷的知识入库和检索导出功能,达到知识群化目的,消除信息孤岛,让跨部门、跨领域的知识共享变得简单高效,助力创新人才及时准确高效获取所需知识。传承以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为内核的“红色基因”以及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蓝色基因”,开设各项论坛与讲堂活动,邀请创新技术骨干进行经验分享、技术研讨交流,鼓励员工互帮互学,将原创知识贡献出来,并使之系统化和书面化。通过知识“外化、群化”转化共享,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尽责创新文化扎根基层圆满完成各项重大任务
通过创新文化牵引生产管理过程中人、机、料、法、环各维度管理提升,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尽责创新运行体系,企业尽责、创新文化深入人心,创新理念认知认同度大幅提升,员工主人公地位彰显,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了员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鼓舞了士气,员工职业素养、工作作风、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提高企业任务效率,降低人力及资源成本,使得各项工作向冲刺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助力企业发展目标实现。
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实现科研生产提质增效
基于创新文化的人员能力培养、系统平台建设、资源显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文化氛围营造成效明显,促进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快速适应了技术革新、企业改制带来的挑战,具备了应对不确定、复杂问题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了科研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一次校验合格率及产品一次通过率稳定提升,产品质量损失率大幅度降低,用户满意度不断提升,品牌效益彰显。实现高质量、规范、高效、低成本完成产品科研生产任务,获得外界好评。
团队自驱成长敏捷运行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结合科研生产任务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孕育了一批自驱动成长型员工,通过协同共享良性加速团队能力值螺旋上升,员工能力值年均提升15%,一专多能人才比例达70%,通过知识沉淀形成作业指导书、调试经验集、故障案例、科技论文、国防专利、国家专利等千余项知识成果,完成提质增效、技术创新、持续改进项目百余项,有效支撑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本文聚焦企业电子装备生产制造与售后服务核心业务单元,从人、机、料、法、环各维度创新管理方式,提出了基于企业创新文化的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中的创新要素,以人员能力培养、系统平台建设、资源显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文化氛围营造为发力点,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实体运作实施,企业科研生产效率、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