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西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改革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和实施教育的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备课,课上滔滔不绝讲得十分起劲,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却昏昏欲睡!对此,我们不禁感叹: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一届不如一届呀!其实,主要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在一年来的新课改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
一、引导自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引导自学”是学生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教材,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基本问题的环节。“导”是方法指导,“学”是学生学习教材。导是手段,学是目的,体现了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自愿性。
引导自学分为课前引导自学、课堂引导自学和课后引导自学。课前引导自学,是通过教师在课前编制反映重难点的提纲,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发现问题,解决较易问题。提纲应当少而精,切中要害。编制自学提纲应注意“四性”即灵活性、生动性、趣味性、层次性。
课堂引导自学就是教师在课堂面向全班、小组、个人进行必要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指导,使学生准确地掌握阅读方法、分析方法,高效率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可以用课堂前几分钟,讲解本环节的重要性;课题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及应掌握的程度和重难点。必要的设疑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注意力。教师设疑应注意:第一、意旨要明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第二、难易适度,而向全体学生,使差生有进步,优生有提高。第三、有现实性,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必要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疑。
二、组织讨论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组织讨论”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或者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激烈的争论使学生在自学阶段的认识得到深化、巩固、更正,进一步探求新知的过程。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
可按下列步骤:第一步:讨论准备。师生更新教与学的新观念,认清讨论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第二步:选择议题。议题的选择应符合课题的需要,学生的实际。议题的选择,可围绕“五点”:①分歧点,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出现分歧问题时;②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③联系点,课题与现实生产,生活相互联系时;④混淆点,知识点之间相近,容易混淆时;⑤矛盾点,课题中的观点与现实社会现象相互矛盾时。第三步:进行讨论。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讨论形式。如分组讨论、全班讨论或师生对话讨论等。第四步:结束讨论,归纳总结,针对学生对议题的讨论情况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三、精讲解惑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精讲解惑”是教师根据讨论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未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必要讲解,帮助学生解惑,准确掌握知识的教学环节。它是建立在学生讨论中矛盾效点充分暴露,教师对教材的知识脉络及重难点准确把握的前提下,教师用最短的时间,借助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进行的必要的讲解,突出重点,解决矛盾,开拓学生思维空间,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实践打下紧实的基础,务必切中要害、“针弊时砭”、“对症下药”。精讲过程中应根据课题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学生能理解的知識点应略讲或不讲。
四、实践提高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和最终目的
“实践提高”是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运用于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的过程。
实践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可进行,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来实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如学生记者要求学生访问典型人物,深入调查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区分光明面与黑暗面,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订阅杂志、报刊,收看电视网络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与教材的结合,促进理论的内化,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教师授课,但学习效果却不相同。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往往也具备潜在的创造力,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可以用“还学于生”来概括?这样,我们的学生再也不会是“高分低能”,而应是“高分高能”。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