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薇
老妈上大学,全家都支持
2019年3月,55岁的老妈从机关单位退休,而同龄的老爸按规定60岁才能“下岗”。恩爱大半辈子的老两口早就计划好了闲下来要去周游世界,老妈不肯跟别人搭伴旅游,只好再等上5年。
老妈闲极无聊,想上老年大学。我举双手支持,我爸也鼓励她:“去报名吧!活到老,学到老,人心才不老。”
报名回来,老妈兴高采烈地汇报:“我报了钢琴、写作两个班。人家说弹钢琴动手指能预防老年性痴呆;写作要常动脑构思,更能延缓衰老。”
我瞠目结舌:“这也太……太高端了。”
“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班都是一座难求,等着入学的人排长队,我连边儿都沾不上,就剩这两个班还有名额。”老妈说,“反正闲着也难受,你家有钢琴,离得又不远,我可以到你家练习。我上班时写了大半辈子材料,总归也是有写作基础的吧。”
我暗笑老妈天真——老年大学不过是“玩票”,玩得开心才是王道,何必弄这么“高深”的学问,多累呀!但看着老妈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看着老爸夸大其词地“捧臭脚”,我也没忍心再煞风景,只叮嘱:“您可别赶着我们在家的时候来练琴。”
我家给儿子装修了琴房,能保证不影响邻居,自家却不隔音。初学阶段那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往外蹦的练琴,弹棉花似的,能把人折磨死。
“知道了!你们上班、上幼儿园的都走了我再去练。”老妈知趣地说,“保证不招你们烦。”
我爸嗔怪我:“你这孩子,你妈勤奋练琴,不也可以给外孙做榜样?老的小的一起学,互相带动,多好!”
想想也有道理,我就跟老妈约定:周末可以随时过去,带着外孙一起学。老爸为了支持老妈,还承诺:“周末我也陪练,帮你们看孩子,你们小两口爱去哪儿玩去哪儿玩!”
皆大欢喜。
我儿子学琴已经一年半,给初学的外婆当老师绰绰有余。有“老师”的光环加持,有“学生”的勤奋感染,练琴果然不再像以往那样抽筋拔骨一般。祖孙俩互相带动,其乐融融。
翻身做“家长”,“报仇”气焰高
最初,老妈每周一、四上午上钢琴课,下午练琴;每周二、五上写作课,下午和晚上伏案完成“作业”,简直比上班还忙还累,但颇有些乐此不疲的味道。周末两天,老妈总在我家练琴,“弹棉花”一段时间后,也能弹出悦耳动听的曲子了,在我们刻意的“阿谀奉承”下,她颇有些扬扬自得。
但是半年后,老妈练琴忽然不准时了。我家里有监控,她平时去没去我都能知道,周末也不见她的人影。原本她还会隔三岔五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上一篇小作文求点评,散文、诗歌、随笔……什么体裁的都有。刚写得有模有样了,忽然也辍笔了。我回娘家时就忍不住问:“妈,您这么快就大学毕业了?”
“啥毕业,学费还交着呢!只要兴趣不减,一辈子读下去都成。”老爸替她答,“你妈现在呀,都学杂了……”
原来老妈太喜欢唱歌跳舞了,就想方设法,终于进了舞蹈班和声乐班做“插班生”,同时学四个专业,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课了。
“老了,精力真是有限,唱完歌话都懒得说,跳完舞汗流浃背的,洗完澡躺床上就不想动弹了,哪儿还有精神头练琴、写作?”老妈喜新厌旧,居然还理直气壮。
“这不是见异思迁吗?学钢琴、学写作就好好学得了呗!这山望着那山高,学一门半途而废,学下一门又半途而废,最后啥都白学。”我顺嘴嘟囔。
“咦?”老爸惊讶,“这话咋这么耳熟呢!”
这话就像是一直潜伏在我心里,情境适合,一下子就冲口而出了。我笑:“这都是我妈以前训我的话啊!”
那会儿我上课外班,今天学英语、奥数,明天又想学书法、演讲,后天又看着跆拳道不错,兴趣总是变来变去,老妈就是这样责备我的。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呗!”老妈扑哧一声笑了,“在这儿等着我呢!当年的话都要还回来啊!”
“对啊!出来混,总要还的。”我乐不可支。
老爸火上浇油:“等我给老年大学提个建议:也该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学生子女督学。那么多‘翻身学子’把歌唱,保证学习效果棒棒的。”
“好主意!”我举双手赞成,又对老妈甩出一句她当年训我的话,“这样和熊瞎子摘苞米似的,学一样扔一样,我很失望,知不知道?”
老妈乖乖坐回了钢琴前。虽然她平时来我家的次数减少了,但周末又开始继续坚持来。一次她跟我“请假”,说要跟老姐妹去逛街,我不准:“要么不学,要学就学好,不然学费不白交了吗?”她一下子愣了,肯定是正在努力从她的往昔岁月里打捞这句话,我立即又接了一句:“你以为我是在害你吗?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娘俩相对哈哈大笑。
在我的“疯狂报复”下,老妈勤奋起来了,唱歌跳舞天天进行,钢琴隔三岔五继续练习,写作也没扔。
我又有点心疼——她这么忙,累坏了咋整?可等我再想拖后腿,老妈已经刹不住车了。她说,“不蒸馒头也得争口气”,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堵住我的嘴巴。
奋力争上游,老妈有“成就”
2020年,疫情来了,老年大学改为线上教学。因为条件所限,钢琴课还彻底停了。我心想,这也挺好,一年来老妈忙得跟陀螺似的,现在正好歇歇。
我们居住的小城也先后两次发现了新冠肺炎病例。居家期间,有一次我给老妈发送视频通话请求,手机屏幕上出现的却是老爸。他说:“你妈正练琴呢。虽然钢琴课停了,但她非要保住自己的学习成果,怕长时间不练,学会的都忘记了。”
“怎么练呢?家里又没钢琴。”我正诧异,老爸镜头一转,我赫然看见老妈正在画着琴键的纸板上比画呢。只见她手指翻飞,嘴里哼着曲调,颇像那么回事。
“我给你妈画的,1∶1的比例,咋样?”老爸挺得意。
“你们俩都超棒!”我由衷地赞叹。
虽然足不出户,但老妈也不闲着,除了上网课,就是练唱、练舞、写作。那段时间,她发表了好几首赞美抗疫英雄的诗歌,被她朗诵班的同学朗读后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很能鼓舞人心。此后,老妈总是接到预约她下一首诗歌“授权”的电话。老爸“汇报”说:“你妈红了,这下创作更勤奋了。”
2022年元旦,老年大学举办工作总结会暨新春文艺会演,邀请学生“家小”参加。我问老妈:“我若去了,脸上有光吗?”
老妈美滋滋地答:“我是谁?我从来也没给你丢过脸呀。”
这也是当年我们母女的对话,但是角色颠倒过来了。老爸预测:“看这架势,你这二次求学成就堪与闺女读书时媲美呢!”
我们一家三口跟着老爸去“观摩”,见老妈果然光彩照人,先是上台领取了“优秀学员”奖状,之后的演出,她独唱、领舞,都获得了满堂彩。节目单上,主持詞和语言类节目的撰稿也都署着她的大名。
这把我们四个啦啦队员开心得啊!儿子更是手舞足蹈,一个劲儿冲着外婆竖大拇指,高喊:“外婆,我给你点赞!”
坐回我们中间的老妈却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是不是风头太过了?”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你想低调,那光芒都藏不住呢!”老爸的“彩虹屁”吹得老妈心花怒放,越发神采飞扬了。
如今,进入退休倒计时的老爸也开始规划未来,提前在老年大学书法班和摄影班报名排队。老妈希望两人“志同道合”,他就又多报了一个声乐班。
我很欣慰——这样的银发生活多么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