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宁小说《轻轻的呼吸》的语言艺术

2022-06-03 07:40兰阳
河北画报 2022年16期
关键词:明喻修饰语隐喻

兰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

《轻轻的呼吸》是20世纪俄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蒲宁的一部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名叫奥丽雅·梅歇尔斯卡娅的女中学生在火车月台上被一个哥萨克军官枪杀的故事。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诗意化的优美语言和阅读引发的独特审美体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蒲宁在小说体裁上建树颇丰,他的作品大多带有散文化倾向,且擅长将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转化为情思感受的抒情画面。他在小说《轻轻的呼吸》中也成功借助自己生动、形象而又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语言营造了一个具有诗意美的文学世界。本文将从语音运用、词汇运用和修辞运用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轻轻的呼吸》的语言艺术。

一、语音运用

蒲宁的小说具有散文化和诗歌化的特点,因而其文学语言兼具诗歌的简洁凝练和散文的舒缓流畅,阅读时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小说的尾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Теперь это легкое дыхание снова рассеялось в мире,этом облачном небе, в этом холодном весеннем ветре.”

“如今这轻轻的呼吸重又消散在这世上,消散在这多云的天空和料峭的春风里。”①

这一段中[е]的押韵增添了文章诗歌般的韵律感,使其节奏清晰,朗朗上口,令人回味。这样的语音运用也将看似杂乱的情节描写有机组合起来,成为了一个音韵和意义皆和谐的艺术整体,让“轻轻的呼吸”弥散在作者所营造出来的充满诗意的情感世界中。

除了直接在文中运用音节的谐和,蒲宁在文中还融入了音乐的情调,将具体的场景和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这种旋律使“轻轻的呼吸”又具有一种音乐性。比如小说开头在描写墓地周围时所写的:

“……и холодный ветер звенит и звенит фарфоровым венком у подножия креста.”

“……寒风吹得十字架下的瓷花圈也随之作响。”

由于到货验收单、投运单、质保单等物资合同结算单据中的数据均可以通过ERP主数据库进行提取,可以通过系统中结构化的数据自动生成付款单据,并结合移动应用、电子签章、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合同管理过程的单据结构化。

在小说后半部分叙述级任老师为奥丽雅扫墓时,描写她坐在长椅上:

“……Слушая весенних птиц, сладко поющих и в холод,слушая звон ветра в фарфоровом венке……”

“……听着春鸟在寒冷中独自鸣叫不止,听着花圈被风吹的作响……”

孤鸟在寒风中的鸣叫声和风吹瓷花圈发出的铮铮声让小说笼罩了一层凄美哀绝的氛围,这种音律与情感的结合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蒲宁的诗意化世界。

二、词汇运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在他的作品《艺术心理学》中对《轻轻的呼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叙事时间应当是分析小说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的确,蒲宁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汇,又通过动词的不同时态来转换叙述维度,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思维感受和阅读体验。这一点具体体现在“现时性”和“非现时性”的交织之中。

首先来看开头:

“На кладбище, над свежей глиняной насыпью стоит новый крест из дуба, крепкий, тяжелый, гладкий.

Апрель, дни сер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кладбища, просторного,уездного, еще далеко видны сквозь голые деревья, и холодный ветер звенит и звенит фарфоровым венком у подножия креста.”

已经四月,天气却是灰沉的,透过光秃的树林,老远能看到这片空旷、道地的县城墓地上的墓碑;寒风吹得十字架下的瓷花圈也随之作响。”

这一段展开了小说的第一叙述层,即当下在墓地发生的活动。“апрель”(“四月”)明确了这一叙述层的具体时间,动词“стоит”(“立着”)、“видны”(“看起来”)、“звенит”(“响”)的现在时时态强化了开篇的现时性。在现时世界中,读者与叙述者的历史阻隔被消减,更容易融入小说所描写的环境之中,增强对小说的亲近感。读者一下就置身于埋葬奥丽雅的墓地之中,看着这个橡木十字架,不由得对小姑娘的故事产生兴趣。同处这一叙述层的还有级任老师对奥丽雅类似追悼性质的幻想和回忆。

奥丽雅到底是谁?她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些问题在小说的第二叙述层中得到答案,这一叙述层描写的是奥丽雅的人生经历,具有“非现时性”。蒲宁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时间指示词和带有时间意义的词组来串联奥丽雅从生到死的一生:“девочкой”(“小姑娘的时候”)、“в четырнадцать лет”(“十四岁的时候”)、“в пятнадцать”(“十五岁的时候”)、“последнюю свою зиму”(“最后一个冬天”)、“через месяц после этого разговора”(“这次谈话后一个月”)、“десятого июля прошлого года”(“去年七月十日”)。蒲宁将所有发生在奥丽雅身上的、带有悲剧色彩的事情都放在了第二叙述层,目的是拉远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时间距离,弱化奥丽雅生命消逝的沉重之感,增强“轻”的审美意象。

最后,在级任老师的回忆下,奥丽雅关于“轻轻的呼吸”的谈话呈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叙述层在此重合,现时性和非限时性也交织在一起,流逝不息的时间仿佛被制约,奥丽雅的美借助轻盈的呼吸又重现在读者的面前,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三、修辞运用

蒲宁在小说中围绕主题“轻轻的呼吸”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风景的描写,下面主要从修饰语、明喻和隐喻等修辞格的角度出发展开分析。

修饰语是指修饰、限定事物和现象的词语,通常强调事物和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形象性[1]。苏联著名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曾对蒲宁的散文评价道:“俄罗斯的景色中,即使是微小的细节,没有一处能逃过蒲宁的眼睛,没有一处未被他描绘过。”[2]风景于蒲宁而言不是客观的,而是内在心理情绪与精神状态的流露。在文中,作者借助修饰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优美的风景意象。例如,小说开篇出现的“дни серые”(“天色灰暗”)、“голые деревья”(“光秃秃的树木”)等修饰语勾勒了墓地周围萧瑟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给小说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小说的中间部分,在描写奥丽雅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时用到了“погожее, лучистое солнце”(“明朗、光芒四射的太阳”)、“розовый вечер”(“玫瑰色的黄昏”)等词,描绘了天朗气清的冬日之景,衬托了少女的轻盈、纯净和无忧无虑;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用“облачное небо”(“浮着白云的天空”)、“холодный весенний ветер”(“春天的冷风”)等修饰语描写风景,“浮着白云的天空”“春天的冷风”不是纯粹的“轻”,而是有重量(白云)与分量(冷风)的“轻”,轻重的和谐共处让“轻”者更显轻盈,与“轻轻的呼吸”这一主题浑然一体。

蒲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使用了大量的修饰语,描写人物外貌和展现人物特征。比如在讲述主人公奥丽雅·梅歇尔斯卡娅时,作者用“радостные, поразительные живые глаза”(“一双快乐的,异常活泼的眼睛”)、“тонкая талия”(“纤细的腰”)等修饰语对奥丽雅灵动的神态和迷人的外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在描写到奥丽雅的级任老师时则是运用了修饰语描写其衣着特征,如“черные лайковые перчатки”(“黑色的细羊皮手套”)、“зонтика из черного дерева”(“乌木伞”)、“ноги в легких ботинках”(“穿着单薄皮鞋的脚”)、“рука в узкой лайке”(“戴着细羊皮手套”),体现了这个“穿着一身丧服”的瘦小女人的内心充满压抑,这与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奥丽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物描写于蒲宁而言不是写作的终极目的,而是进行终极思考的艺术中介。蒲宁在塑造这两个女性角色的过程中融入了对美的思考,奥丽雅·梅歇尔斯卡娅的美是一种灵动而又轻盈的、富有诗意的美,不期而至的死亡使奥丽雅如花的生命走向终结,但藉由飘荡于世间的“轻轻的呼吸”,奥丽雅的美走向了永生。级任老师一直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轻轻的呼吸”又在她的情感空间展现了一种新的想象,这种臆想以美的本身为想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美的延续。

明喻是两种现象的对比,借助其中一个来解释、说明另一个[1]。明喻可以借助名词的第五格形式来构成。小说中在描写奥丽雅时有一句话:

“И вот однажды, на большой перемене, когда она вихрем носилась по сборному залу от гонявшихся за ней и блаженно визжавших первоклассниц……”

“然而有一天,大课间休息的时候,她正在大礼堂一阵风似的飞跑,后面跟着一群快乐地尖声叫嚷的一年级小姑娘……”

在这句话中,明喻的主体是“она”(“她”),即奥丽雅·梅歇尔斯卡娅,客体是“вихрем”,“вихрем”是“вихрь”(“旋风”)的第五格。作者借助具有行为方式意义的第五格形式来表达奥丽雅动作的迅捷,展现了一个轻盈活泼、跳脱灵动的少女形象。文中在引出“轻轻的呼吸”这一主题时,也运用了明喻这一手法:

“Ну, конечно, черные, кипящие смолой глаза, – ейбогу, так и написано: кипящие смолой! – черные, как ночь,ресницы……”

“当然啦,要有像沸腾的煤焦油似的黑眼睛(我发誓真的是这样说的:沸腾的煤焦油!),夜一样黑的眼睫毛……”

在这里有两处比喻,第一处作者借助词汇手段,明喻的主体是“глаза”(“眼睛”),客体是形动词“кипящие смолой”(“像沸腾的煤焦油似的”),形容少女目似点漆;第二处则运用了比较短语как的表现方式,明喻的主体是“черные ресницы”(“黑色的眼睫毛”),客体是“ночь”(“夜晚”)。作者借助明喻这一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奥丽雅口中美丽的女人所必不可少的外貌条件,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轻轻的呼吸”。而女主人公奥丽雅认为自己就完全具备上述美的要件,她不仅有“一双快乐的,异常活泼的眼睛”“纤细的腰和秀气的脚”“轮廓动人的胸脯和人类的语言至今无法形容的种种迷人的体态”,还恰恰有“轻轻的呼吸”,作者藉此将“轻轻的呼吸”与生命之美联系在一起。

隐喻作为一种形象对比手段,借助两个事物、现象共同的特征,通过联想将某种性质由其中一个赋予另一个。在隐喻中,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小说中在描写奥丽雅的成长过程时有这样一句话:“Затем она стала расцветать, развиваться не по дням, а по часам.”(“她不是一天天地,而是一小时一小时地长大成熟起来。”)这句话中本体(鲜花等植物)没有出现,而直接用喻体“она”(“她”)来代替本体。作者由少女的成长联想到鲜花的盛开,意指少女正值花期的美好年纪,拥有明艳动人的风姿。这一隐喻增强了主人公“美”的视觉意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除了在小说的具体语段中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外,小说的标题“легкое дыхание”(“轻轻的呼吸”)也具有隐喻的象征意义。在作者的叙述中,“轻轻的呼吸”指的是一种女性的特征,是一种轻盈超脱的生命之美,同时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拥有“轻轻的呼吸”的少女奥丽雅戛然而止的生命和消逝的美也同这一象征意义相契合。可以说,“轻轻的呼吸”作为生命和死亡的象征,始终贯穿全文。正如维戈茨基所说,这篇小说“真正主题当然是轻轻的呼吸,而不是一个外省女中学生的一段乱七八糟的生活。这不是一篇写奥利娅·麦谢尔斯卡娅的小说,而是一篇写轻轻的呼吸的小说。它的主线是解脱、轻松、超然和生活的透明性的感觉”[3]。蒲宁正是借助这样诗意的隐喻,让这篇小说不落俗套,超脱了表层故事,即女中学生奥丽雅因情感纠纷而被枪杀的情节,而具有凄婉哀绝的美感和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轻轻的呼吸》充分体现了蒲宁小说散文化的特点,其中文学语言的运用也使小说充满诗意化的审美效应。从语音运用的角度来说,作者运用音节的谐和及音乐的情调让小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性,具有音乐美;从词汇运用的角度来说,小说中大量表示时间意义的词汇让小说具有丰富的叙述维度,奥丽雅的美在“现时性”和“非现时性”相互交织中实现永恒;从修辞运用的角度来说,修饰语、明喻、隐喻等修辞格的运用使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更加生动形象,“轻轻的呼吸”这一主题在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下不断得到呼应和强化。

注释

①本文所出现的小说选段及词组的译文皆来自陈馥的《布宁文集》(2011).

猜你喜欢
明喻修饰语隐喻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浩浩荡荡个什么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古典诗词中名句之修饰语试析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浩浩荡荡个什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