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洁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抗美援朝的炮火和硝烟孕育了一大批军旅影视题材作品,电影《英雄儿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进入了朝鲜战场,与战士同吃同住,开始了从未经历过的军旅生活。1961年,经过八年的沉淀,巴金创作出了中篇小说《团圆》,《英雄儿女》正是改编了这篇小说,之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成电影。导演武兆堤认为,影片应有一首歌唱英雄的歌曲,于是就和作曲家刘炽商量,决定找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写词。没想到公木却谢绝了这个委约。但在刘炽一行的反复请求之下,公木创作了这首由三段歌词组成的《英雄赞歌》。拿到歌词的刘炽很快将其谱曲,并由空政歌舞团的女高音歌唱家张映哲首唱[1]。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AB),采用了分节歌的歌曲形式,全曲共有三段歌词。bE大调,4/4拍,速度稍慢。
第一部分(A)为女声独唱,由五句话构成,采用了bE宫调式。音乐用优美婉转的旋律,深情真切的情感,宽广大气的节奏,勾勒出鲜明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和缅怀。第一部分的旋律主调是叙述和描绘英雄的事迹,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句“转”的情绪和演唱处理与前后都有较大区别。这三段歌词在这一句都表现的是刚硬的人物特点,特别是第二段中的“独身当”和“只手擎”更是将人物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第十小节的起音“sol”正是第九小节的结束音,这种顶针的写作特点更有一种情绪上扬坚定的感觉,所以在这一句的最高音“fa”上要重点强调一下。第四句第五句,旋律线条伸展了一倍,在十三小节节拍由4/4变到2/4,增加了旋律的动感,第一部分的最高音“sol”也出现在这一句,将情绪推到了高潮,并在徵音上结束。
歌曲的第二部分(B)为混声合唱,气势恢宏。这一段的歌词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加上的,一共有两问两答,以音乐旋律体现了语气,在问句中旋律走向是向上的,在回答中旋律走向是向下的。第二部分以混声合唱浑厚饱满的音色,深情歌颂了革命战士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第二部分中,出现了五声音阶之外的音“re”,这个音的出现使五声音阶在长线条的旋律中更加饱满丰富,体现出了音乐的大调性,进一步加强了旋律的律动。这种创作手法在作曲家刘炽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我的祖国》中也有表现,这样能使旋律色彩更加明亮,并且体现出了时代特色。
在整首歌曲中,合唱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歌曲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但是在合唱部分,却非常有趣的不止一次出现了五声音阶之外的音“re”。合唱在歌曲中的作用是推动歌曲的律动和氛围,A段中的起承转合四句已经将歌曲的律动推动到了一个高潮,B段采用了合唱的演唱方式,不仅让音乐的立体结构更加丰富。如果“re”的出现还算是偏音的话,那左手伴奏中频繁出现的“la”可以充分显示西方大调式的音响效果,在和声上呈“T-D-TSⅥ-S”的走向。这种中西结合的创作方式,让整首歌曲既具有民族性,在听觉效果上又很饱满,通过合唱的形式,使歌曲在气势上更加磅礴,铺面而来的英雄气概让听者更加震撼,精妙的创作手法也是歌曲可以历久弥新传唱至今的原因之一[2]。
时至今日,《英雄赞歌》已不是单纯的一首歌,更确切的讲,它更像是电影中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当这首歌前奏响起,我们第一个想起来的形象就是王成手里紧握爆破筒,大声说,“向我开炮!”的经典场景。
电影的主人公王成在电影开场没多久就牺牲了,电影的主线主要在围绕着《英雄赞歌》的产生和传唱展开。王芳得知哥哥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消息之后,便想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和寄托对哥哥的纪念崇敬之情。在创作过程中,部队高级领导甚至也参与到歌曲的创作中来。《英雄赞歌》的第一次演出时加入了朗诵,其中就有那句广为流传的话,“王成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这次演出受到了战士们的高度赞扬,得到肯定的王芳信心十足,之后便把它从后方带到前方,为前线的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演唱,为炊事班的老班长演唱,为伤员们歌唱,观看她演唱的人都被她眼中坚定淳朴的革命意志深深感动。
《英雄赞歌》是整个电影的发展线索,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歌曲的产生发展的,人们往往误以为王芳就是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歌曲的首唱是空政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张映哲(1928-2005),她的声音扎实有力,非常擅长演唱风格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当时临时接到试唱任务的张映哲,毫无准备的就进了录音棚,照本宣科的看谱子唱了一遍。中间休息时,编剧毛锋仔细的给她讲解了电影的故事情节,听过了之后张映哲非常感动,在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马上又重录了一遍,直到电影上映的时候她才知道采用了她的录音。歌曲经过电影中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的演绎,加之感人的故事情节,将这首歌曲鼓舞人心的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成功的塑造了伟大的革命英雄形象。
自《英雄赞歌》诞生以来,被很多歌唱家演绎过,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歌唱家张映哲,马玉涛,王秀芬的三个版本。
张映哲,1928年4月—2005年05月,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建国后历任空军歌舞团独唱演员、副团长,北京声乐研究所所长。张映哲的嗓音洪亮,特别适合演唱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歌曲,也因此被挑选为《英雄赞歌》的首唱。她不满二十岁参军入伍,早年间的革命经历让她的歌声具有刚硬又不失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特点,在这首歌曲的处理上体现的漓淋尽致。特别是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她并没有加入滑音来处理,直来直去的演唱更加贴切的塑造了英雄豪迈的壮举,这样贴切的演唱也是这首歌曲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马玉涛,1936年生,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独唱演员、合唱队教导员、歌舞团副团长等职务,国家一级演员。马玉涛是我国较早的一代歌唱家,她将中西方的发声方法相结合,一直保持着独创的民族性的歌唱方法,吐字和音色特点。马玉涛演唱作品时的特点是吐字清楚,不拖泥带水,声音很有力量,声情并茂。所以她特别适合演唱本民族风格较强的作品。在《英雄赞歌》这首作品上,马玉涛的演绎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刚强的革命战士,一个无惧死亡的战斗英雄。在演唱时,马玉涛特别注重喷口辅音的,发音例如f,q,t,ch,k,x等,这种处理让整首歌感觉非常坚定,每一个字很有力量。
王秀芬,1954年生,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首批国家一级演员。王秀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她接受的是正宗的西洋美声唱法的教育,她的演唱将美声唱法与中国作品有机的融合,突破了美声的演唱方法,让整首作品音色统一,让技巧为作品的风格表现服务。她的演唱气息贯通,音色非常纯净。在《英雄赞歌》的演绎中,她的处理让歌曲听起来更加通透,保持了她一贯的演唱风格的同时,又让作品干净又不失气势。
中国作品再演唱起来比西方的艺术歌曲和咏叹调都要有难度。例如意大利语,法语等都是单音节,五个母音和若干辅音的固定搭配使演唱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汉语的发音更加多元化,有韵母、复韵母,前鼻音、后鼻音等等区分,所以在演唱中国作品时要注意将字的发音和演唱方法结合起来。在我个人演唱这首作品时,我会将母音适当变形更方便找到声音的位置,例如:“一”“地”等母音是“i”的字,尽量发“ü”音,“大”等母音是“a”的字,可以向“ao”上稍微靠拢,不会导致母音太宽声音会散,没有点。另一方面,想通过这首歌曲成功的塑造一名为了和平为了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就一定要在个别字,个别音上个别处理。第一句(5-8小节)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整体没有大跨度音程,只有在第五小节中出现了“sol”到“mi”的六度音程,所以在这个音上要稍微给一点点气。第三句是转折句,情绪开始上扬,旋律线条也随之上行发展。在演唱时,要在这一句的最高音“fa”上站住。第四句(11~12小节)后,旋律线条比前面扩大了一倍,着重塑造了英勇无畏的人民战士形象,十三小节的速度由原来的4/4变成了2/4,催动了旋律的进行,在十四小节又转回了原速。演唱时要在“sol”音上要稳稳的站住,且“sol”是全曲的最高音,在演唱情绪上也达到了最高点。十五小节的装饰音一定要唱出来,用饱含深情的声音为前半段英雄形象的塑造画一个句号。
《英雄赞歌》诞生已有半个多世纪,这首歌在不仅在同时期诞生的音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在新歌层出不穷的今天仍然能够独树一帜,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的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让这首歌曲在今天仍有许多值得研究学习的地方。
《英雄赞歌》作为同题材作品中的代表作,所承载的不仅是“王成”的英雄形象,更承载抗美援朝战争在人民心中的分量。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两个镜头:志愿军战士在军乐队的伴奏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观场面,还有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女文艺兵王芳打着快板鼓舞战士行军的感人场景。《英雄儿女》改编自文学作品,取材于现实经历,并以音乐为线索为我们徐徐展开朝鲜战场上着一段血与火的斗争。伴随抗美援朝战争全面胜利的不仅仅是那隆隆的炮声,还有那高亢悦耳、激动人心的歌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这种浸透着烈士鲜血、凝聚着中朝友谊、寄托着众多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歌声,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声,已成为那段难忘历史的象征[3]。它代表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祖国的和平,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这种简明而又伟大的革命精神伴随着这场战争的回忆,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它传唱至今,已经不单单是一首歌,而是鲜活的英雄形象,这样的歌曲是电影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军旅题材歌曲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英雄赞歌》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歌曲,传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和人民的心声,是中国民族不屈不挠、饱经苦难后依然傲然挺立的心声,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华五千年那历久弥新的灿烂文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鼓舞着、振奋着为民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志愿军,克服艰难险阻生死考验最终赢得了胜利。
《英雄赞歌》诞生在一个炮火硝烟弥漫的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赋予了这首歌特殊的意义,它代表了为祖国和平捐躯的英雄们,代表了为了祖国付出一切的革命意志。经过半个世纪的今天,这首歌依旧活跃,没有丝毫过时的迹象。
在刚刚过去的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英雄赞歌》的再度传唱,不仅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砥砺民族风骨,更是激励了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出处于属于我们的中国奇迹。
基于上述的探索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的代表作,《英雄赞歌》作为其主题曲,成功的刻画了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在这首歌曲的创作上,刘炽依旧延续了他将民族调式与西洋曲式巧妙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旋律与歌词的巧妙结合,鲜明的勾勒出了英雄的形象,表现出了他的音乐风格。第二,自从歌曲诞生以来,有多位歌唱家演绎过这首作品,并赋予自己的特色。笔者通过这首作品的演唱,对将怎样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分析,从而对歌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第三,《英雄赞歌》在军旅题材的音乐创作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站在历史角度上,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毅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傲骨;在新时代的今天,它还体现了和平时期默默坚守在岗位上保卫着祖国的无名英雄们。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它都有不可动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