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马 遥远距离不再漫长

2022-06-03 14:59蓬蔓
新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跑者校友清华

波士顿马拉松盛况

自从2011年第一次在美国参加马拉松比赛,我一直保持着每年至少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比赛的状态。波士顿马拉松被誉为人民的奥运会,以严格的报名成绩标准著称。这期间我曾6次达到报名标准,4次参加波马比赛。

十多年来,我曾帮助和鼓励了很多身边的清华校友和华人朋友完成从跑步小白到马拉松运动员的转变,见证了本地从比赛中寥无华人踪影到今天华人跑群遍地开花,参加波马比赛多达数百人的发展过程。马拉松比赛在周围的华人中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运动目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

据统计,美国完成过马拉松比赛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0.13%。在全球范围内完成马拉松比赛的人口比例平均只有0.014%。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花几个小时跑42公里,累得筋疲力尽已經不可思议,何况还要花几百美元去抓阄儿,争抢大型比赛中往往比上哈佛还难中标的参赛名额,到底图个啥?

不知道别人有怎样的感觉,对我来说,训练和参加马拉松比赛从来都是非常辛苦的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绝对享受的感觉。

我从上小学开始练长跑,完全是缘于班主任当众批评的巨大压力。后来,在中学和大学中参加校队练长跑,我都是出于完成任务的心态。所以,大学毕业后,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忙碌让我把跑步降到了最低优先级。重新迈开腿竟是离开学校二十几年以后了。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记得2008年第一次参加5英里慈善跑活动时的情景。

那时我人到中年,生活聊无波澜,工作按部就班,身体发福慵懒。在同事的号召下,我报名参加了一次给非洲小学捐款的慈善跑活动。比赛那天,我套上一件肥大的棉T恤,随便蹬双旅游鞋就出门了。

一到现场,满眼都是着装专业、身材苗条的小青年。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些背影看着像十八,转过脸来已是花甲的跑者。我第一次发现中年人的体形竟可以还原到青春期这样一个事实。

跟这样一群人同站在起跑线上,他们身上散发的抖擞气场仿佛有一种魔力。我明显感到心里有一股能量被激发出来,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当时我心里只有一种气概,俺也曾是科班出身,赛道上咱的腿决不能软!

清华大学著名的教育家马约翰教授曾用体育的迁移价值理念影响了几代清华人。那次近朱者赤的经历给我的认知打开了一扇窗,好像一个快要被岁月淘汰的人突然发现了一条往回穿越的时间隧道,只要我重新跑起来,就会把自己拉回到跟这些跑者一样活力绽放的生命状态。这是对我有巨大吸引力的迁移价值!

在跑友们的影响和带动下,随着跑步距离的稳步增加,我逐渐有了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想法和信心。

自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第一次举行马拉松比赛,一百多年来,这项运动在无数人的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距离听起来比较唬人。其实,这是一项最亲民的运动形式。这个距离决定了耐力和毅力比速度更重要,给没有速度天分的“乌龟”和“笨鸟”提供了机会。这个距离足够长,让所有完赛者得到靠个人辛勤努力赢得成功这种公平朴素的成就感。马拉松赛道上比试的是体力、毅力、生命力,金钱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

这项运动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所有比赛都分年龄组来评价成绩。这给广大中老年人提供了不多的公平竞争体育平台,也是为什么40-60岁年龄段成为马拉松主力大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为上班族量身打造的各种马拉松科学训练计划可以使任何一个没有跑步基础的人顺利完成马拉松比赛。这些计划所需的训练时间从10周到20周不等,一般一周只需要跑3至5次。每周距离循序渐进地提高即可。

在这几个月的训练中,很多初学者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速度越来越快,裤腰也越来越松。这些变化教会他们在兴奋中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

下面的两组图片是两位清华校友跑马拉松前后的体形对比。

伴随体形变化的还有如踩弹簧般轻盈的脚步,高质高效的睡眠和正常的体检指标。近二十年的研究还表明,跑步是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首选良方。

2011年母校清华百年校庆时,我曾报名参加学生运动会的3000米比赛。万万没想到我竟然在14名比我年轻近30岁的孩子们当中获得第一名,而且把第二名甩出几百米的距离。这应该归功于我当时正在进行的马拉松训练。

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度和安全感并不取决于拥有多少,而是跟赤手空拳能够把握多少直接相关。

参加过马拉松训练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突然发现周围的街道都太短,左拐右绕总也凑不出30公里以上的训练里程。以前感觉遥不可及的距离一下子变得不够长了。

有些点到点的马拉松需要先用大巴将住在终点附近的运动员送到起点,这些大巴在高速路上往往还要开40多分钟。这时,很多参赛者会感慨自己的两条腿竟可以跑这么长的距离。

2014年波马,蓬蔓在28公里附近的赛道上。

过去的波马允许伴跑。

清華78级校友张宇宙参加长跑练习前后的体形对比

清华84级校友莫国春参加长跑练习前后的体形对比

每年1月,清华校友跑协都会举办线上冬季跑步勇士赛。这个比赛按个人和团队在一个月里跑步的累计里程排名。2018年,曾经有一位参赛者从北京徒步去保定访友,在3天里用双脚丈量了203公里。

这种对地理距离的征服感会大大迁移拓展马拉松跑者的心理活动范围,使得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现和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我在大波士顿地区居住了30多年,最开始是从外地跑步的朋友那里听说波士顿马拉松在全世界跑步社区里犹如麦加一样的特殊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波马具有126年不间断的历史,更是因为其严格的报名标准。所有报名者在最近一年之内正式马拉松比赛的成绩必须达到或超过下面的标准,方可被录取参赛。波马也因此被誉为“人民的奥运会”。

让我真正感到波马魅力的是当年训练首马时所在的美国跑群。在那个团体里,有不少人努力了十几年也没能达标。身着波马官方跑服是一种荣耀,代表有着一定的运动水平,收获众人的羡慕和敬重。正因为如此,波马社区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没有达标的人是不能穿任何一款波马官方运动服装的。

如果说完成马拉松比赛有权向世界宣布自己是一位跑者,那么,达标并完赛波马将被跑友社区从此敬为一名BQ(BostonQualified)马拉松运动员。

根据2019年的数据,全世界的马拉松完赛者有110万人,波马的达标名额在2.2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只有2%的马拉松跑者能够达标并参赛波马。相比之下,哈佛大学2019的录取率是3.4%。

2013年,我首次参加波马。在组委会为波马运动员举办的免费赛前训练课上,我就领略了这些“钢铁”到底是怎样练成的。

在寒冷刺骨的冬季, 有些人在干两份工作的情况下,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训练。对这群波马运动员来说,不训练的借口是不存在的。即使到最后三周减量期,绝大多数人竟然不肯减少跑量。

波马组委会总指挥戴维·麦克吉利夫雷是阿甘的美国原型之一。他因为个子矮小,从小被排除在各种团体体育活动之外。后来他把被拒绝的沮丧化作了动力。1978年,他用80天从美国西岸跑到东岸,一共3452英里,平均每天跑43英里(约合69公里)。从12岁开始到今年68岁,他一直保持着在自己的生日那天跑完与年龄等同的英里距离来庆生。自1973年以来,他连续参加了每一届波马。前16届是作为参赛者跑正式波马。1988年担任波马总指挥后,他每年都是在忙完官方波马后,再从起点开跑自己的波马。

还有运动员在比赛日跑一个波马不过瘾,他们会凌晨从终点出发,沿波马路线反向跑到起点参赛。2018年比赛当天,甚至有人来回两次跑了四个波马。

置身于这样一个榜样济济的群体中,波马运动员们的心里都带着一份珍惜和自豪感。每年波马期间,运动员们都要身穿自己第一次参加波马的那届官方夹克,在取号码的博览会上亮相,就像多年的毕业生校庆日戴着年级胸牌返校一样。这是属于波士顿马拉松的一幕独有的风景。

一个人的自信往往跟他的痛苦承受力成正比。

从我自身和周围朋友的经验看,大多数人达标波士顿马拉松(BQ)并不容易,需要相当的决心、毅力和训练执行力。正是因为有难度,BQ会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心理变化。

过去的几年里,我目睹了很多华人朋友从中年体育小白到波马运动员的转变。除了显而易见的体态改变,我更注意到他们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心理变化。几位清华校友是BQ波马运动员。跟跑马以前的状态比,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展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自豪。姜雷师弟曾经写道,他原来是一个在学校里听到运动员检录就羡慕不已的体育差生,在人到中年之际,竟能摇身变成波马运动员,太不可思议了。也有不少跑友发现自己的马拉松成绩在50甚至60岁以后,竟然还可以继续提高。

的确,从迈开腿到BQ完成波马,这个过程足以把一个中年人升华到新奇的心理高度。在这个高度回看自己的20岁,相比之下,除了拥有更多的阅历、资历、财力外,还能比年轻时跑得更快更远,精力更加充沛,重新拥有展望未来的资本:嗨,前面的人生路难道不是可以更加宽广,一切难道不是仍然皆有可能。

跑马拉松的确是辛苦的体力付出,但换来的是无价的生命活力。这种消费的回报如此奢侈和超值,所以我会继续贪婪地跑下去。

最后,把我的那首关于跑步的歌词分享给读者朋友们,欢迎大家加入跑者的行列。

责编 柏强

作词/演唱 蓬蔓

作曲/编曲 牟文殊

生活有时给我挫折

但我不会迷茫感伤

换上跑鞋轻装

去奔跑在路上

每次总是豁然开朗

大地托起我的脚步

给我温暖还有力量

前进就是方向

足迹通往梦想

遥远距离不再漫长

四季照常掠过身旁

感觉已经不再一样

寒冬跑出热浪

酷暑洒汗冲凉

我一路把自己约上

无论清晨华灯初放

我都快乐跑在街上

心里没有孤独

途中朋友相伴

生活一路充满阳光

run runrun( 奔跑吧)

从此我不再彷徨

run runrun( 奔跑吧)

褪去所有的伪装

run runrun( 奔跑吧)

任凭活力尽张扬

run runrun( 奔跑吧)

原是清华长跑名将的蓬铁权(左一)为女儿和40多名校友加油。

清华校友与波马总指挥麦克吉利夫雷(前排左四)在一起。

猜你喜欢
跑者校友清华
注重积累,总结方法,当初的中等生也能逆袭进清华
Notes
孙清华作品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中国跑者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试论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及相关问题
马拉松,过热了吗
全马元年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