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芳
对于幼儿来讲,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首先是拥有健康体魄的基础,亦能让幼儿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此外还能培育幼儿的自律意识,训练幼儿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聚焦幼儿园小班阶段这一“窗口期”,探讨如何培养幼儿正确的进餐行为习惯,纠正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
培养正确进餐行为习惯
我们要让幼儿知晓正确的进餐行为习惯是什么:餐前洗手,安静等待;正确使用餐具,不让餐具发出过大的碰撞声响;进餐时安安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保持桌面与地面的整洁,不喧哗;用餐后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
我们主要借助形象生动、易于模仿的动画与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儿歌,来培养幼儿正确的进餐行为习惯:设计洗手七步图,将其张贴在盥洗池前面的墙壁上,并用录制视频与创作儿歌的方式,让幼儿尽快养成餐前洗手的习惯;通过《餐桌前》《吃饭歌》《吃饭坐坐好》等儿歌教会幼儿正确的用餐礼仪;利用餐前准备时间带领幼儿观看《吃饭时我不玩》《自己吃饭真开心》等动画。
值得注意的是,凡习惯养成皆无法立竿见影,针对幼儿,我们要坚持引导、强化监督、密切观察、随时纠正,让幼儿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完善。甚至,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一些不良进餐行为习惯拍下来,让照片中的孩子自己指出错在哪里,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幼儿身上最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当属挑食。解决挑食问题有两种策略,一是向幼兒科普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的重要性,二是让幼儿体验与食物生产、加工、制作有关的劳动。
幼儿普遍不爱吃的食物主要是一些蔬菜,如青菜、胡萝卜、西红柿等。我们为此开展了“样样东西都要吃”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吃根的蔬菜”“吃果的蔬菜”“吃叶的蔬菜”等类别向幼儿介绍各种蔬菜的形态特征与主要价值,并通过《多吃青菜漂漂亮》《吃饭不吃蔬菜为啥不好》《挑食的小贝贝》等科普小故事,丰富幼儿的营养健康相关常识,以此培养幼儿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
我们号召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们深入田间地头,一起耕种劳作;组织孩子们观摩幼儿园厨房的每日工作流程,并鼓励他们回家后在厨房给父母“打下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深刻感受到,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背后是辛勤的汗水,从而让他们对挑食这种变相浪费粮食的行为产生羞恶之心。劳动实践课上,孩子们亲手制作色彩缤纷、味道爽口的蔬菜沙拉;家庭厨房中,父母将一些孩子原本不爱吃的蔬菜切碎后揉进馅儿里,带着孩子一起制作包子和水饺。这样做既能让幼儿体会到亲自下厨的辛苦与乐趣,进而意识到把它们吃进肚子里,便是对自身劳动成果最大的尊重;又能通过一系列巧妙的食材加工处理方式消除幼儿的抵触情绪,吸引他们主动尝试,渐渐摆脱挑食的不良习惯。
家园同步 汇聚合力
家庭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幼儿的成长首先受到家庭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方式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幼儿的种种不良进餐习惯,往往源于家长因缺乏常识而疏忽,因溺爱而听之任之。如,有的家长给孩子吃过于精细的食物,或是纵容孩子边吃边玩导致食物长时间含在嘴里,长此以往孩子的咀嚼能力、吞咽能力越来越差,每顿饭实际吃下去的东西很少,最终造成营养不良。“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在家里养成的不良进餐习惯,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去纠正是行不通的,家长必须担负起相应责任,否则不但事倍功半,还会让孩子变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的“两面派”。
我们通过家访、问卷调查、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将孩子在幼儿园里集中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进餐习惯向家长反馈,告诉家长“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是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道理,同时也借此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以及孩子在家里的相关表现。我们将园所、班级的培养目标、计划与具体措施向家长和盘托出,以此达成家园合作的共识,并通过家园宣传栏、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渠道,定期发布幼儿一周进餐情况通报,以及营养学科普文章、与进餐习惯养成有关的育儿文章等,让家长能够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在培养良好进餐习惯的过程中,孩子们彼此的“进度条”是存在差异的。这要求我们还需做到因人制宜,善于发现特殊的孩子。如,针对进食量明显较小的幼儿,我们可以先按他们能够吃得完的量进行分餐,并且肯定他们的每一次“光盘行动”,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让他们从中获得足够的正反馈,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量,让幼儿逐渐实现从进餐足量到营养均衡的转变。
责任编辑/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