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静蕊等
本期嘉宾:
海静蕊 濮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园长
陈向荣 三门峡市实验幼儿园园长
杜艳芳 长垣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
李 旭 许昌市文化街小学校长
赵环平 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义务教育部)校长
主持人: 孙 俭(本刊编辑)
导读: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的第一个衔接点,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实施幼小衔接行动计划,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实现幼小双向、科学、有效衔接。
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科学导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幼小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活动主题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为此,我们邀请几位园长和校长就“做好有效衔接,呵护儿童健康成长”主题展开讨论,以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有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主持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幼小衔接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具体问题,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杜艳芳:近年来,各级政府、学校越来越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一名幼教人,我一直是感同身受的。我认为,当前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家长观念有待转变。一些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多识字、多写拼音、多算题,这样孩子进入小学后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进度。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应更主动地引导家长转变“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念。
二是为了迎合家长,部分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有的私立幼儿园为了生源会迎合家长的“抢跑”需求,“小学化”教育倾向屡禁不止。比如,教育内容和形式“小学化”,让孩子以学习知识为主,偏离正确的办园方向,这严重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三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联动机制。幼儿园与小学在幼儿知识衔接、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发展、同伴关系等综合性发展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和合作,衔接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赵环平: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认为当前的幼小衔接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片面追求知识衔接。当前,一些幼儿园把幼小衔接简单地理解成教学生学习拼音、汉字、数学的基本知识,一股脑儿地把小学一年级所学的内容提前教给幼儿。到了小学之后,一年级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较少关注儿童的身心适应能力,导致部分孩子刚刚入学就恐学、厌学。
二是过分强调规矩意识。现在一些小学在进行幼小衔接时,开展了一些以规范训练为主的入学适应课程,围绕一日常规,从坐姿、站姿、听讲、作业、发言、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训练儿童的规矩意识,希望儿童能够快速适应小学的生活。然而,这些内容坡度过大、要求过高,导致部分儿童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故意不遵守规矩。
陈向荣: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交流不够。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有诸多不同特点,由于缺乏幼小协同长效机制的保障和指导,幼小衔接缺少持续性、针对性。我认为,《指导意见》提出幼小双向衔接,并从教育生态的治理方面着力突破,是极其明智的。
二是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知行不一。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应当注重的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往往在帮助幼儿做好知识准备方面最“卖力”,忽视了对幼儿自主管理时间和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甚至不少家长提前购买小学教材,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学前辅导班等,都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
主持人:《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那么,如何构建合适的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课程体系呢?
海静蕊:在叶圣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启发下,我们把幼儿一日生活作为衔接课程,大力倡导幼儿“自能”,鼓励教师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重在帮助幼兒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一是帮助幼儿学会管理时间。我们通过读绘本、沙漏计时、“1分钟有多长”等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时间;让幼儿自主记录每天入园时间、午睡时间、晚上睡觉时间等,在生活中感受时间的变化、初步认识数字,对时间有个直观的印象。
二是在生活中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倡导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计划清单,使其做事时更有条理、会合作。当幼儿遭遇困惑时,老师会引导幼儿反思、协商甚至综合统筹,学会情绪管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三是带领大班幼儿体验小学生活,缩短幼小衔接过渡期。我园每年开展“我要上小学”的主题课程,让幼儿把想知道的问题梳理后,面对面“采访”小学生和老师,这有效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李旭:我们在每学年的期末就确定下学期一年级的任课老师名单,这些老师在暑假除了备课,还要进行组内教研,加强培训,共同研究幼小衔接课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从而帮助新入学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一年级新生具有活泼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在开学第一个月,上课20分钟后,老师会让孩子稍微放松一下,再继续授课。学校还安排了适当的户外活动,如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做特色律动操等,以保证孩子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和适当的休息。这些都能让新生自信、快乐地适应小学生活,迈好小学生活第一步。
赵环平:为了有效减缓衔接坡度,我校以“儿童为本、科学育童、多彩互动、因材施教”为课程的基本原则,以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为教育关键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启梦入学适应”课程。
一年级“启梦入学适应”课程的目标包括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维度。我们根据课程目标与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对一年级学科性课程进行了内容整合,并设置了一系列体验性课程活动,以促进新生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比如,我们将数学课的“准备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校园生活”内容相整合,创设了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新生在实际的校园情境中认识数字,体验情境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将美术第一课“认识新朋友”与音乐第一课“好朋友”内容相整合,教师借助轻松愉快的音乐,以“剪名牌”“画名牌”“贴名牌”等游戏活动,引导新生认识新伙伴,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启梦入学适应”课程还安排了体验性活动,新生从进入校园第一天开始,会陆续参与启蒙仪式,以及“快乐之家”“书本大世界”“我是小能手”“玩转校园”“小小安全员”和“游戏一刻”等活动,这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大缓解了入学焦虑。
杜艳芳: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通过游戏和活动提升幼儿各项能力,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我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做法。
第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注重强化幼儿的时间观念,开展“模拟小学生活”的活动,规定幼儿来园时间并进行记录,让幼儿养成按时上学的习惯。大班通过开展“漂亮的文具盒”“我的好朋友——书包”等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掌握整理书包的技巧,培养自理能力。我们开展值日活动,布置了来园排椅子、擦桌子等值日工作,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感。
第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班第二学期,我们适当延长集体学习活动时间,让幼儿在心理上和时间观念上都有较好的调整;通过重复、补充、质疑等途径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通过任务记录的形式培养幼儿书面记录“作业”的好习惯。我们还开展了自由阅读和指导阅读活动,让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陈向荣: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在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里,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构建出适宜的课程体系。
一是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我们坚持“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完善幼儿一日生活流程,建立班级生活公约,常态化开展不同年龄段幼儿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展示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逐步做好入学准备。
二是丰富地域文化课程。我们以本土地域文化为主线,在打造出校园“文化标识集、历史景观墙、天鹅美食镇、民俗特色角、表演游戏场、摄影艺术长廊”六张环境文化名片的同时,着力构建阳光体育运动、节日节庆活动、创意戏剧、创意美术四大园本课程体系,促进幼儿社会交际和自我调控能力、规则意识、专注坚持品质等关键素质的养成,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的准备,促进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主持人: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正在成为共识。《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幼小互通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这是构建健康教育生态的关键。请大家介绍一下家园校协作共建的经验,为科学、有效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助力。
海静蕊:我们注重加强园校间的合作机制、教研联动机制、课程共建机制。我园与小学构建了“幼小协同教研”机制,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式和体验式教研活动,把幼小课程衔接作为研究重点,基于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方法”,通过互动交流、反思研究、协同实施,帮助幼儿进行心理适应、习惯养成等,迈好关键的第一步。
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非常关键。我园通过家长学校在线上线下开展了“家园协作,共话幼儿”“有准备才有不慌不忙的一年级”“科学衔接时光”等专题培训、沙龙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365家教平台等途径做好幼小衔接主题宣传工作,还让家长参与省级专项课题,做调研、做助教、多陪伴、写心得、共提高。
我们还成立健康学校,每班聘用一名医生家长做保健医,关注幼儿的身心与健康等,多措并举指导家长做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注意力培养的带领者、不良习惯的纠正者、身心健康的支持者,家园共育,助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赵环平: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加强幼小科学、有效衔接,我校小学部和幼教部,以开发“启梦入学适应”课程为契机,加强与对方的深度合作,以提高入学准备、入学适应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们通过组织“小学生活一日游”活动,让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早日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心理上、能力上的准备;开展家长培训讲座,使家长提前了解小学一年级需要做好的相关准备工作,消除焦虑情绪;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使双方了解彼此的教育要求,从而拓宽教育思路,丰富适切的教育方法,保证入学适应教育的一致性和贯通性。
我校的入学适应课程不仅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还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将教育影响延伸到家庭。比如,在一年级开学第二周,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家庭作业: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新认识的小朋友。同時,学校也给家长提出了建议:要和孩子一起召开以“我是小学生啦”为主题的家庭交流会,陪伴孩子一起憧憬小学生活,用平和的心态引导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陈向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主体,我园在幼小衔接方面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力求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一是强化家园协同共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小衔接中,我园以家长学校为平台,成立了园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家长学校制度,为开展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同时,通过专题培训、家长经验分享会、线上家长会、班级体验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问卷调查、家访等途径,不断强化家长的幼小衔接意识,宣传科学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幼小衔接措施,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保证幼小衔接顺利进行。
二是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相沟通。我们搭建教师专题座谈、问题会诊等平台,促使双方共同学习;组织幼儿走进小学观摩,帮助幼兒了解小学的一日生活,做好心理及行为上的准备;让幼儿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相互走进对方课堂,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能够有效契合幼小衔接课程的要求。
三是重视家园校三方共建。我园每学期举办线上或线下主题沙龙,邀请小学校长或教师、家委会代表、幼儿园园长或教师等,围绕幼儿、家长关心的话题,公开进行讨论交流,答疑解惑,提供支持,构建起家园校的互动桥梁。
杜艳芳: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我园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以及专题家长教育讲座、座谈会、调查问卷等途径,积极宣传展示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升小做好准备。
二是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促进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我园和小学共同构建教研平台,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不断深入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共同研究课程内容的衔接,逐步建立适合幼小衔接的课程体系,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三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只有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对教学方式及时改进,引导和帮助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才能顺利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如大班教师结合小学的要求,进行作息制度的合理化安排,还可以将集体教学时间逐步进行延长,逐渐接近小学课堂的时间等。
李旭:每年新学期开始,我校都会组织召开一年级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幼小衔接的科学方法,同时以定期家访的形式,了解家长需求,调整教育策略。我们利用家长问卷、家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协助学校做好孩子的入学适应教育。
我们的一年级教师经常和文化街幼儿园的老师在一起进行联合教研,针对不同学段的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习惯培养等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老师们一致认为:“学知识”可以慢下来,“好习惯”需尽快养成。一年级班主任总结了幼儿初入小学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从幼儿自理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给幼儿园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做好幼小衔接,能让学生自信、快乐地适应小学生活,迈好小学学习的第一步!在探索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继续扎根基础教育,立足现实,找准差距,更新观念,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