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江南

2022-06-03 14:01高伟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馓子家乡

高伟

身为河南淮滨的媳妇,每年春节跟随先生回他老家淮滨县过年,是我们婚后约定俗成的一项仪式感的大事。先生自从家乡考入外地求学、工作、娶妻生子后,一直远离家乡忙于生计,回家次数寥寥无几。虽然心里充满对父母的愧疚和对家乡的思念,但是铮铮男儿性格使然,只能将情感深埋于心。知夫莫如妻,所以每到年尾,我便紧锣密鼓地给家乡的公婆和亲戚准备年货,待放假后就启程回老家过年了。女儿欢呼跳跃,先生喜上眉梢,仿佛成了马上奔赴父母怀抱的小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大年二十九,站在淮滨老城的路口,我恍惚间感觉回到了小时候,唤醒了心灵深处一代国人对过年这个特殊高光时刻的终极回味。我此时地处的这个被本地人叫作“北岗”的地方,真的是县城商贸经济重地“小香港”:街上车水马龙、人群熙攘,顽皮的幼童手拿各种玩具、各色气球在人流中穿梭,嬉戏声、叫卖声和着商店里飘荡的欢快音乐交织在县城上空,绘制出一幅喜洋洋的新春吉祥画卷。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过大年,携家带口地逛街休闲,尽情享受着浓郁的亲情与年味。

先说商品。老街联排的商家都张贴着五颜六色的海报,挂着款式各异的衣帽、鞋子,每个店都热闹非凡。店家热情地张罗顾客进店,试衣的小媳妇在镜前左照右看,脸上挂着一抹娇羞;那边一个朴实的汉子一本正经地试穿一件夹克外套,在老婆欣賞的眼神中嘴角咧出一丝微笑;年轻的少男少女在试穿最潮的运动鞋,互相交流着最前沿的时尚资讯,时而发出开心爽朗的大笑;老婆婆则站在衣帽架前为老伴精心挑选一顶挡风的毛呢帽。此情此景让我的思绪飘回到了童年,想起儿时妈妈曾经教我的一首儿歌:“过年到,过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婆要个新围裙,老爷爷买顶新毡帽。”百姓的情怀最为朴实憨厚,过大年穿新衣戴新帽,是一年到头对自己和家人的褒奖和来年迎接好兆头的盼望。

街道两旁都被整齐规划、有效利用,城管执法人员和志愿者不时引导车辆停放和人群秩序,播放防疫知识,提醒大家戴好口罩。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色彩缤纷的鲜花饰品、晶莹剔透的餐具、功能齐全的厨具等应有尽有,就连正月十五闹花灯造型各异的灯笼都早早地挂在树上售卖,整个市场无处不闪烁着过年的喜庆。

主街旁边的另一条街被临时规划为民俗风味商品街。手工制作的各种布偶、宝宝老虎鞋、土布床单等布艺商品无一不彰显着“高手在民间”手艺人的独特匠心。我们一家还惊喜地偶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小叫吹”、大名“泥叫吹”的淮滨彩绘泥塑玩具。第一次亲眼所见五颜六色的泥塑卡通玩偶,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造型各异的动漫人物,瞬间萌化了我这个资深文艺女青年的少女心,女儿更是兴奋得像个小鸟一样围着小摊手舞足蹈。我们驻足观赏摊位上一排排一件件造型别致、既是玩具又是工艺品的“泥叫吹”,听摊主示范吹奏,那一声声清脆婉转的鸣叫,真是瞬间刷新了我们的感观和认知。攀谈中得知这个摊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金宇,他不仅是展示民间工艺的精湛,更是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博大与精深。我们一家情不自禁地买了几个惟妙惟肖的泥偶,女儿捧着这几个可爱的吉祥物,欢快地跟随几个围观的小朋友一起学唱淮滨县关于“泥叫吹”的民谣:“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

商业街一角,正紧密围着一群人在喝彩,路边的树枝上都挂着刚刚风干的大红对联,原来是本地的书法家热心举办为群众送春联活动。春节在百姓心中是辞旧迎新的神圣时刻,春联恰恰是给人们带来美好憧憬的寄托。唐太宗李世民《守岁》以“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把除夕的辞旧迎新写得欢欣祥和。此时人们争相领取春联,赶在大年三十全家团圆之际把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贴在家家户户大门上为祖国母亲和家人祈福。

再说食品。转角一个被规划为食品区的一条侧街,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是热气腾腾的生活,人潮涌动,各种食品的香味交织相汇,无人能敌。平日难得一见的儿时记忆中的零食在这里一应俱全:糖角、金瓜条、枕头酥、芝麻糖、花生豆……

在目前满是网店、直播销售的高科技时代,传统的店铺销售方式让人感到难得的亲切,接地气才能焕发真正的生机和活力。几位店家都支起了超大的铁锅,在锅底添了足够的柴火,把火烧得旺旺的,让锅里的油滚滚的,争相在乡亲们眼前亮绝活。有炸小酥肉的,有炸肉丸子的,有炸芝麻天鹅蛋、油馍尖的,每个出锅的美味都是金黄闪亮、品相饱满,让人垂涎欲滴、蜂拥购买。其中有一个排着长龙般队伍的摊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上前一看,原来是淮滨特产“炸馓子”。先生此时像一名地导一样,一脸骄傲地对我和女儿介绍:馓子是淮滨的特产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空桥乡麻里街道的麻里贡馓,贡馓目前的传人叫胡桂华,据说已是第四代传人了。

女儿扬起稚嫩的小脸问爸爸:“为什么叫麻里贡馓啊?”先生刮了一下女儿的小鼻子,解释道:“麻里馓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楚相叫孙叔敖,他的家乡就在淮滨一带,据说他吃了这种家乡小吃后赞不绝口。后来到明清时期,麻里馓子成为贡品进入紫禁城,就被称为麻里贡酥。”先生指着师傅现场正在制作的工序娓娓道来:“制馓原料必须是特级面粉,盐水和面,反复揉捏,和好的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细的面条,要用上好的油浸泡一夜,充分醒面后纯手工拉成细条,手艺越高,拉得就越细致均匀,手艺粗糙,就会拉得粗细不均,品相难看也无法入味。下锅油炸时火候是关键,火太大容易炸碎了,火太小炸不起来不酥脆。”我们迫不及待地买了两大包馓子品尝起来,特产就是特产,色泽金黄、形如盘丝,吃起来酥脆可口、香而不腻。作为特色品牌,聪明的淮滨人发明了N种吃法,直接干吃香酥可口,做成菜肴回味无穷。每当冬春季节的时候,人们便把麻里贡馓和其他菜品进一步加工成贡馓烩羊肉、贡馓炒白菜、蚂蚁上树等特色美食。这些美食逐渐成为沿淮一带冬春季节的必备家常菜,多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精品包装、网络宣传而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百姓勤劳致富的主打产业,而且前景喜人,供不应求。

满载而归的路上,我们巧遇一位穿着古代货朗装扮、肩挑古代货担的小哥,又让我们见识了又一味美价廉的盛名小吃瓦儿糕。只见那货朗手指娴熟边给我们打包,边吟唱传统的叫卖:“担凳炊糕亦怪哉,手和糖面口吹灰。一声吆喝沿街过,博得儿童叫买来。”瓦儿糕的制法很特别,要用一种叫甑的炊具。甑是古代中国先民发明的一种圆形炊具,其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置于鬲上蒸煮。经过历史的变迁和改良,现在卖瓦儿糕的手工作坊改用木制小巧玲珑的甑,随蒸随卖。在原先米浆、白糖、芝麻的基础上,再撒些瓜子仁、山楂碎、葡萄干等配料,吃起来甜糯可口,老少皆宜。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勤劳朴实的淮滨儿女用水乡船家特有的坚毅执着顽强生存在这方热土上,并将奋斗和不屈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下去。不因屡次洪灾而悲天悯人,不因生存环境特殊而牢骚满腹,而是人民精诚团结,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家乡。你看那城市中心整齐的规划,一幢幢现代时尚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人居环境城乡建设,风景宜人的东西湖美景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淮河文化主题公园及淮河航运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乃至临港、食品、纺织等经济的繁荣发展,无不被这座被冠名为“淮上江南”“梦里水乡”的水城清新浓郁、旺盛的人文气息而深深沉醉,也为“美好生活看信阳”的远大前景充满了信心与向往。

(作者单位: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猜你喜欢
馓子家乡
镇江麻油馓子
常吃常香常想的“馓子”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馓子王”沙塔尔的梦想
夏天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美等
家乡的早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