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6-03 14:01王盼盼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王盼盼

摘 要: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其优秀部分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但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资源整合不全面,创新不足等困境,可通过增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做好统筹规划等措施,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在乡村这一空间中,通过世代的繁衍生息,不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农耕文化、乡贤文化、孝文化等是其典型代表。作为乡村精神生活的根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它既是团结乡村居民的精神纽带,也是一种无形且持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从文化建设的经验上看,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涵养淳朴乡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赋予乡村振兴强大活力。

(一)促进乡村产业升级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利用自身的优势,有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创造的农耕文化,构成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关于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方法,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是一笔宝贵财富。此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把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形成以农业为依托的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态势,推动产业升级,将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民提供新的生计方式。

(二)涵养乡村淳朴乡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农民产生影响,培育农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形成淳厚朴实的乡风。农耕文化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行为规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秩序;乡贤文化有利于树立先进典型,引领道德风尚;孝文化在农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以及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发挥着正面引领作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与社会的“正能量”相契合,涵养乡村淳朴乡风。

(三)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在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活动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文化,含有丰富的自治与德治资源,农事活动、村规民约等维系着村落的运行,强化着农民的行为规范。在乡村振兴中,可充分借鉴乡村自治文化的合理成分,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治功能,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文化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动乡村有效治理。

二、传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以及文化传承自身的局限性,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一些困难和阻碍。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受到挑战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传承下去,才能发挥正向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档的危机。首先,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村落逐渐消失。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自然村落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部分承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民居、宗庙祠堂等在无序开发中被损坏,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生存土壤的缺失。其次,文化传承人的缺位。农民群体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但是当前,许多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放弃了以农耕为基础的谋生方式,也逐渐淡忘了乡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能够承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客体逐渐消失,乡村传统文化是依附于一定客体生存发展的,如风俗民情、传统节日及民间艺术等,但是在后继无人及缺少市场的双重冲击下,许多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面临消亡。

(二)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零星分布、存在范围广泛等特点。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有效的整合是关键,但当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欠缺。一方面是缺少将文化资源合为整体,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力量的意识和行动,另一方面是存在对同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复开发,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破坏,降低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近两年来,民俗文化的开发如火如荼,有些地方倾向于开发已成熟的民俗文化资源,对于零星散落的文化资源选择忽视,导致未开发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重复开发的也遭到了二次伤害。

(三)乡村传统文化在应用中创新不足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应用,增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但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创新效果并不理想。在创新方向上,一些乡村没有明确的创新定位,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被动、盲目地模仿其他村落,导致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千村一貌”,无法产生理想的社会价值。在创新形式上,大多采取原貌展示的方法,尤其是一些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多是展览陈列,创新应用的方式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强。在衡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的层面上,评价指标单一,以经济效益论成败,忽视了是否符合农民的切实需求,以及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

三、传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

(一)增强文化认同,培养文化参与群体

人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承担者和实践者,培养文化传承的人才队伍是破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危机的关键。一是要营造尊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借助公益广告、网络等渠道,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阐释,拉紧人们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二是要坚持多元主体参与的原则,扩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群体。一方面积极挖掘本土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发挥“土专家”的作用;另一方面吸引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社会从业者等加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例如,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堂,培养一批熟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三是充分利用风俗民情、传统节日及民间艺术等文化载体,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进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生态环境

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查清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进。一是要实施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开展细致全面的调查,摸清家底,并对调查和整理结果进行鉴别和分类,通过编撰丛书、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等途径建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名录体系。二要建立健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机制,明确保护利用的方向和底线,禁止开展破坏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设活动;加大保护和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实施濒危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行动,挽救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考核體系,建立保护责任追究机制等,抑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思维,营造良好的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

(三)做好统筹规划,秉持创新理念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要在整合和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方面要做好前瞻性统筹规划,避免“一刀切”,结合有差异性和地域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规划,对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村落,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发挥特色优势;对没有丰厚文化资源的乡村,应该立足村史村情,结合自然风光和种植采摘等方式,寻找亮点,作为长期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要秉持创新理念,用现代化的方式丰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当前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留住乡愁”可在保留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传统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交互体验、互动交流的功能,加强人们视、听、触、嗅等多维感官的参与,使具有隐性特征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N].人民日报,2017-10-2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5:22.

[3]张瑜.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20.

(作者系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党的理论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