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022-06-03 01:32张保华
速读·下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改进策略

张保华

◆摘  要: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增强,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发生转变,教育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人们愈发认识到优质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性,且对优质教育的认知也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冲刷下不断革新。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通常育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学科成绩上,而当前正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中,人们已经逐渐将关注点从学生的学科成绩上转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上,社会对于小学教育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相较于学科成绩,各界显然更注重学生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德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传统美德和良好品质的主要学科,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典故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本文观点能为我国小学德育课堂的优化和进步提供些许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小学德育教学;改进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的核心任务乃是对学生进行学科基础的训练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展开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小学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极大,其不仅能使学生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帮助小学生正确看待这个世界,分辨各种行为的善恶,综合性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性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份子,令学生的精神、思想、行为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在小学进行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意义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素质和品德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的正确落实和展开不仅能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也能引导学生对社会的规范性产生认知,从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令其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小学阶段的孩子通常十分天真烂漫,对事物抱有高度的好奇心,也因为这一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对身边一些不恰当行为、言论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正确的德育教育进行纠正,以免学生在错误认知的引导下越走越远。从中可以发现,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体系是不够规范的,是非观念还较为模糊,在外界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学生受到了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很容易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一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各类行为、事物具有基本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外界形形色色的各种观念影响下迈向正确的成长道路,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德育教育的有效管理也能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辅助,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在德育教育中包含了对学习重要性认知的传输,学生在德育课堂中可以明白学习的意义为何,以及什么是终生学习,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样一来,某些学生观念中的:“因为爸爸妈妈希望我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为了拿到奖励”等不正确思想就会不攻自破,学生一旦具备了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刻苦探索,真正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奋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专业基础

从相关权威机构的书记统计中可以得知,在我国绝大部分小学中,专职从事德育教育的教师都是稀缺的,优秀的专职德育教师往往会被高端私立小学吸收,大部分小学的德育教师都是其他课程老师兼任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小学德育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学时上,大部分学校还是完成了基本要求,但对于教学质量的最终成果,却很少有学校可以确保。这固然有德育教师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原因,同时也有学校教学监管工作上的疏忽。学校对德育教师的系统化培训重视不够,这就使得德育教学的最终成效难以达到预期。更有甚者,部分兼任德育教师对德育教学得理解程度远远不够,并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层次得理解,这对德育教学产生得影响尤为重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无法受到正确得培养,对德育知识的应用更是无稽之谈。

2.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

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也是一个十分影响德育教学成效的问题。客观而言,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但也有部分院校将其与思想政治教学划上等号,在德育课堂中要求学生对大量德育知识进行背诵记忆,却没有妥善兼顾德育教学于学生的生活应用。这样一来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理论上,其无法感知到德育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该学科当成一门单纯的理论课学习,其内在道德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过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形式化还容易使得学校忽略教育内容,在这种思想引导下的德育教育很容易引发方向性错误,学生的学习通常无法确定具体目标,对学生的道德增强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

单一的教学形式也会极大降低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成果。从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学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并不深刻,甚至还有学校认为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学,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学校和教师采用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客观的说,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德育教育和升学是不存在必然关系的,因此并不需要在德育教育上耗费太多时间,这就导致德育课程额外的拓展和学习较为稀少。即便是在正式课程中,也仍有部分教师或学生对德育课程采取消极的态度,德育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也就成了必然。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对德育课程失去兴趣,在德育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只会感到枯燥,而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应付教学,最终就只能导致极差的教育成果。

四、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现阶段,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将融入传统文化,令传统文化的作用最大化是每一个小学德育教师都需要研究的课题,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小学德育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令学生从小便产生浓烈的爱国情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应对文化全球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论是在生活中的音乐、影视还是书籍中,都存在大量西方文化的身影,甚至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被烙上了西方文化的印记,传统文化的流失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灾难性的。尤其是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若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过重,就很容易产生崇尚西方文化、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悲思想。为了避免西方文化的渗透持续打击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必要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各类历史典故的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帮助学生铭记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各种人文事迹,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格理想

纵观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许多历史典故中,其中涉及到理想的论述可以说不在少数。其中既有为“凿壁偷光、朱元璋放牛读书”这种对于学习的个人理想,也有“林则徐对联立志、文天祥少年正气”这种崇高的民族理想。所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纳入小学德育教育课程中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小学生将能明白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进取精神,也可以体悟什么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如此一来,小学生就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进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3.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如某位著名的学者所言:“中国哲学家所思考问题的三分之二,其实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世界上对人生哲学的思想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思想又以中国最为丰富,所涵盖的问题最为广泛,内涵最为深入。”我国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拥有数不胜数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对于人生价值和伦理道德的思考极为丰富,为世界遗留下了大量的智慧结晶。但其中心思想大概可以概括为:“希望社会安定,家庭和睦,重视集体主义”,可以发现这些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为贴近的,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各类历史典故应用于小学德育教育课程中,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五、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典故的具体措施

1.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剖析,深化小学德育课堂

德育教育涵盖的各项知识虽然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由于年龄所限,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原理、道理和观点并不能轻易理解。仅凭借教材中的概念和教师的言语教学,小学生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很难做到透彻理解和客观分析,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应用来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主题为《心有他人天地宽》的德育课堂中,学生并不能很好把握教材内容想要传递的实质核心,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六尺巷》这一历史典故。六尺巷的故事出自清朝,是一段歷史佳话,流传至今还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广为传颂,该故事讲述的是清朝宰相张英的家人和邻居因为墙的问题发生争执,妻子一气之下写了封家书寄给自己的宰相丈夫,希望丈夫可以为自己出一口气。但宰相张英收到家书之后却并没有运用权势整治邻人,反而是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妻子看到回信后,心生惭愧,主动放弃了和邻居的争执,而邻居听闻了宰相的回信,还看到有权有势的宰相家妻竟然主动放低姿态,在争执中退让,也开始反省自己,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于是就出现了和宰相家割各让三尺,形成了一道六尺巷的局面。也正是因为宰相张英的心胸宽广,以及心存善念礼让他人的姿态,令人们感受到“心存他人天地宽”的美德,这则《六尺巷》的历史典故才能流传至今。小学德育教师通过对这一历史典故的深度剖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理解为什么要心中装着他人,又为什么只有为他人着想才能走得更远。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宰相的妻子不宽容会造成什么结果?为什么宽容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至此,本节课的德育教学目标便以及完成大半,学生对宽容的力量有了清晰的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在德育课堂中借助各种历史故事辅助教学,也要做好对历史典故的深入剖析,如此一来才能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真正想传递的内容。

2.重现历史实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

德育教育的难点之一是将学习的内容用于实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进行实践模拟,也就是德育知识的正确运用。举例来说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节课中,教师就可领学生以游戏或互动的方式对历史典故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这样的模拟场景中认识到怎样才是对德育知识正确的运用,教师可以先邀请学生分饰课程中的不同角色,并要求学生思考角色当时的内心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同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模拟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要求代表谈谈自身以及其他组员对角色内心活动的思考。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山河破碎、生死存亡的耻辱和忧患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意识。如此一来,德育教育目标中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加强学生爱国情怀的目标便可以很好地实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学课堂实践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历史典故进行德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明白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客观看待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实际存在的不足,对小学德育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辅助教学的必要性产生正确认知,教师需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不断深化课堂,引导学生加强的德育知识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实现更好的德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鉴文.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 15 所重点小学的调研 [J]. 科教导刊(下旬),2017(04):135-136+165.

[2] 黄燕.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八年级教学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8(20) : 63-64

[3]于晓亮,王海燕. 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机融合[J]. 文教资料,2019(15):145-146.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改进策略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