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何谓细读?通俗地说,就是认真仔细地读,逐字逐句地读。毕竟高中古诗词教学与之前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之前教学注重背诵积累,而高中古诗词教学更多在于感悟,在于与作者进行多元对话,以期达到情感共鸣。借助细读,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逐字逐句理解,加深情感对话,继而在深入理解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一、与诗句对话,借助细读读出情感
与白话文相比,古诗词字词较为深奥,意境较为深远,更需要借助朗读,逐字逐句地读,通过多种形式细读走进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进行品析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细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去细读,在读中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对话,揣摩诗人创作时的情感,鼓励他们在细读中读出自己的情感,在推促课堂教学走向精彩的同时,有效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如《氓》这一首诗,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范读一遍,帮助学生理清朗读节奏,纠正字音,同时也给学生示范,引导他们从中把握感情节奏。接着指导学生进行全班集体朗读,并让他们在读中把握节奏,融入自己的情感;整体朗读完成后,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巩固节奏情感处理方式,加深情感体验。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一个学生读,另一个学生也跟着读,其余学生从朗读节奏、情感处理等方面进行点评投票。这种方式,不仅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课堂朗读活动之中,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赋予朗读情感,同时还能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洋溢生命活力。
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细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他们主动与诗句对话,通过逐字逐句研读,从中读出情感,继而加深对古诗内涵的感悟,有效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二、与情境对话,借助细读读出意境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要学习古诗词,只有赋予学生情感,引导他们跨越时空对话,才有可能读出古诗词意境,才能从中领略古诗词意境之美,继而从中感知我国传统文化古典内涵之美。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主动搭建平台,通过多媒体等技术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画面,继而通过形象画面激发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诗词内容,助推课堂教学精彩生成,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采薇》这首诗,如果直接让学生细读,他们也许能够理解字词意思,但由于缺少情感投入,其理解必然肤浅。而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征夫返乡画面或者视频,则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发挥想象与联想,引发情感共鸣。具体情境创设如下:在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路上,一个征夫,解甲归田的征夫,正吃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然而在他的尽头,却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白雪,路又在何方?此时征夫非常饥饿,随着回家的路程越来越近,他渴望回乡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休息中,征夫遥望前方,那是家乡,回想起自己离家出征时的场景,不禁激动万分;回首后方,那是自己戍守边关的地方,不禁潸然泪下……
搭建平台,创设情境,通过细读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剪切画面,继而通过对话助力他们走进古诗词,体验诗人情感,感受诗词意境。
三、与表达对话,借助细读读出内涵
东方传统文化较为含蓄,体现在古诗词中,就是表达较为含蓄,往往借物寓意,借景抒情。学习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如果脱离对这些表达手法的理解,仅靠对诗词字面意义的理解,其结果往往南辕北辙,无法真正从中读出古诗词内涵,无法真正理解诗人心境。尤其对于高中生,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古诗词表达技巧,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表达技巧,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这首古诗,主要表达了在外游子与在家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在教学中,通过拓展同类题材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结果精彩连连。比如可以拓展《望月怀远》,这首诗也是表达思念之情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涉江采芙蓉》诗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与《望月怀远》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两句诗表达之异同。前句借“芙蓉”送不到故乡爱人之手,流露出一种遗憾与思念;而后一句却借“月亮”表达虽然相隔万里,却能共同遥望明月,表达了另一种“团圆”。在这一对比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即便是“相思”,但由于诗人表达不同,营造的意境格局便也不同。
何謂内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意境、一种表达文化。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通过群文阅读方式,帮助他们筛选类似主题古诗词,通过比较细读引导他们了解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在加深对古诗词认知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古典文化素养,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四、与用典对话,借助细读读出文化
借古讽今,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手法。在这过程中,必然涉及用典,即在诗句中“镶嵌”历史故事。因而针对古诗词教学,尤其是涉及用典,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等方式,拓展用典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继而在明确了解用典故事内容后,再与古诗词进行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不断了解诗人用典目的、内涵,加深对古诗词主题的理解,继而从中理解我国传统古典文化艺术手法,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如《短歌行》这首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诗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来意思是表达姑娘对情人的思念,但是在这里却是表达曹操渴望得到贤才的专注、专一、殷切的情感,生动、贴切地表达自己在招贤纳士一事上的全神贯注、始终如一。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诗经》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本的意思。接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通过换位思考,理解诗人这样用典目的,继而从中得出表达目的是渴望得到贤才。这样教学,不仅有效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东方传统文化含蓄表达,继而助力他们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以史为鉴,借助说史表达自己目的,属于一种曲折含蓄表达,这也是我国东方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用典是最常见的。这也是古诗词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它追求一咏三叹,讲究含蓄不露,如果不用典,却往往达不到效果。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用典内容,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意境,继而从中体悟古诗词言语奥秘,品析到背后文化艺术,继而真正走进诗词所营造的艺术之境。
总之,借助细读引导学生纵深分析古诗词,逐字逐句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地理解品析古诗词,而且还能提升他们人文素养,便于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古诗词教学,需要强化细读策略运用,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对话,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在提高他们古诗词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的同时,助推课堂走向精彩。
作者简介: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