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丽
对步入小学进行系统学习语文课程的学生而言,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应当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才是教授语文的应用知识,让学生领悟语文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只有具备了好习惯,在语文学习的大路上,才能一往无前地行进,才不会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一、重视课前引导,养成预习习惯
受到考试“指挥棒”和教学“满堂灌”的影响,教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小学生不能够利用良好习惯进行学习,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还可能会造成厌倦课堂、丧失兴趣的局面。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采取课前预习的手段。课前预习能够避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还能够让他们更优良地接受新鲜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语文的正向心理场,进而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影子》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前,联合学生的家长,让家长辅导学生预先阅读整篇文章。但是没有必要深究其中的难点,只需要让学生使用彩笔将难点进行标注,便于次日课堂上提醒自己在此处需要注意听讲。当然,家长的帮助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只需要控制在三十分钟内即可。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而不是非要使得他们完成正确的预习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让家长担任引导工作,需要让家长控制预习的范围,不要让学生过多地浏览课本内容,目的在于控制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仍旧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不至于心生厌烦之感。
二、课堂动笔记录,培养勤奋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较弱,因此他们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针对此现象,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对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能够认真地记录。等到学生已养成勤于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后,教师便可以进阶,要求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规范书写。若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则可以再次进阶,让学生有意识地甄别教师讲课的重点,从心所欲地进行笔记的记录。
例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讲述关于“尾、短、公”等生字时,就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记录教师所述说的汉字偏旁。像是“鸭的鸟”“公的八”“短的豆”“尾的尸”等偏旁。学生书写了一遍偏旁笔画后,他们对偏旁的印象就加深了一层。当然,教师在讲述文章中提到的几种动物尾巴的特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书写。当学生将“猴子、兔子、松鼠”等动物尾巴的特征书写一遍后,他们不仅可以复习学过的汉字,还能加深对儿歌的记忆程度。当学生对三问三答的儿歌熟悉之后,他们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讀好问话的语气。
三、安排自主探究,敢于质疑权威
语文科目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理科科目,对其的看法和认知,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主观层面。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铺垫。
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完成所有内容的教授工作后,可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本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询问学生:“为什么雨点会落到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呢?”当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后,不明就里的学生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此刻教师更要迎合学生的好奇心,要委婉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现象的答案。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其进行质疑,“难道雨就一定要落下吗?为什么不能飘上去呢?”当然,教师还是不应该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应该让学生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给予他们一个方向,然后让学生自行探究,在此环节中,他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挑战,因此,他们的思想认知也将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
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所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正确选择和教学实践的正确认知,这些也将对课堂的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互动,应当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是学生阅读的引路人与指导者,在引领学生自己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要指引、鼓舞和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课堂存在的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朗读,体会这首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以及抒发的情感。再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鉴赏。教师在学生赏析时,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描述,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诗歌的内涵。
五、小组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人一组分配到一起,让小组中的两个人共同商议选择一本书,并且结合自身的情况制订出合理的阅读计划,确保每天都按照计划进行阅读。在开始的时候,学生很有可能会半途而废,这就需要小组中的另一个成员对其进行监督与鼓励。如果学生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阅读,在与教师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了所选定书籍的阅读,同时向教师分享阅读后的感受,小组就可以得到阅读积分。当积分积攒到一定分数的时候,可以凭借积分兑换小奖品。这种方式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推动作用。
六、丰富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交流习惯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阅读交流互动分享会,在分享会上将学生感觉文章精彩的地方分享出来,例如,好词佳句、情感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等,让阅读更加高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水平、交流能力、阅读的深度和进度等都能够让教师充分了解。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他人所发表的言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部分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让学生及时探索其所感兴趣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交流与分享的时间不能太长,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期待下一次的交流分享活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在教师统一管理班级方面有进步意义,而且在学生今后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中,也存在客观必要性。细节中蕴含着习惯对人的作用,一旦学生具备优秀的学习习惯,语文成绩的提高可谓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