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燕
统编版教材编选的写景类课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具有丰富的诗意内涵和独到的美学价值。教学这一类课文,教师须从写景类文本的语言之美、意蕴之美和结构之美的不同维度,开掘出丰富而独特的价值点,从诗意的视角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一、聚焦文字之美,感受写景类文本的表达之巧
语文教学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将发展言语经验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萧红是最具前途的女作家,其语言质朴自然,率真烂漫,且极富音律之美,如同是一首和谐动听的乐曲。这一点在课文《火烧云》的第三自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萧红以极富节奏感的词语凸显了火烧云颜色上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以据此深究细品,教学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教学。
其一,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朗读之后,将其列分为三种,一种以“金灿灿”为代表的ABB式词语,一种以“半紫半黄”为代表的半X半X式词语,一种以“葡萄灰”为代表的用具體事物来描写颜色的词语。在学生理性分辨出这些表示不同颜色词语的结构特征之后,以朗读的方式来表明节奏。此时镌刻在学生脑海中的词语,已经不再是鲜明的色彩,还有语言所形成的节奏与韵律,以及文本语言中独特的音韵之美。
其二,火烧云的美,不仅仅在于其颜色之多,更在于其变化之快。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之快的呢?学生细读一品,就能发现蕴藏在语言中的一个句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四个“一会儿”连用。教师鼓励学生在朗读中,随着课文语言的描述,在脑海中如同播放视频一样,展现其颜色转换之快。这段话的大意清晰明了,理解起来毫无难度,而朗读的价值就在于体会这一独特的句式,展现火烧云色彩变化之快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将火烧云奇幻、绚丽的色彩之美跃然纸上,阅读时的审美状态也就自然形成。
其三,感受火烧云形态的丰富。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想象策略,自主性阅读“过了两三秒……尾巴不见了”一句中的“大起来”“伸开”“也长了”等词语,关注火烧云形态的变化,相机体悟课文所大量使用的短句,不仅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同时也凸显了形态变化之快的特点。然后聚焦作者反复使用的语气词“了”,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文本语言的诗意之美,并不仅仅在于其词汇的华丽,还在于描述事物的精准与妥帖,由此语言的感知就在具体的语境中形成,让语文学习充满浓郁的审美意趣。
二、凸显变化之美,感受写景类文本的情韵之真
写景是赋予原本僵硬机械的文字以无穷的生命气息,艺术而灵动地还原自然景色。这就需要有鲜明的观察意识和想象融入其中,更需要读者能够借助想象与作者文脉形成有效对接。这篇课文在描写火烧云时,依循着出现到变化、最后消失的自然规律,但作者并不仅仅是还原看到的“事实”,同时还在自己想象的过程中,融入了动静结合和丰富情感,无形之中就提高了文本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火烧云的变化过程,梳理出马、狗、狮子变化的语句,然后聚焦“马变化”的语段,以其作为范例,提炼出作者描写的一般逻辑。其次,注重体悟语言表达的内在密码。还以“马的变化”为例。教师尝试将原文修改如下:马头马尾一个向南,一个向西,而马身子是跪着的。这样的语句与课文中的原句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学生在对比中就能发现,修改之后的语句只是作者看到的,缺少了原文中“站起来”“等人骑上它的背”等类似的想象了。至此,教师则顺水推舟,鼓励学生从作者看到的入手,感受其想象的合理、丰富、大胆与妥帖,最终体会作者在描写形态变化过程中精妙而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前从网络中搜寻的火烧云图片,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先观察,说说自己看到的,然后拓展补充,说说自己想到的,直到最后,运用课文所运用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的描写,依循着文本表达的顺序,将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和想到的画面融合起来。
文本中的诗意之美,不仅可以洞察与感受,也可以转移与传递,但必须要让学生能够洞察其中之美,与作者形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自身的想象,展现出独特的文本之美。教师就更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意识,在感知与理解文本之美的同时,荡涤自身心灵,冲击自身情感,才能升华文本中的诗意之美,将蕴藏在内心的情感真正地释放出来,最终在模仿性和创生性的语言表达中凸显出来。
三、洞察结构之美,感受写景类文本的构段之妙
诗歌是各个民族最传统的文学形式,后续发展、衍生出来的文学样式,无不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语言中的音韵之美和结构上的严谨布局,都对后续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这篇《火烧云》在结构设置上就独具特色,以描写外形变化的语段为例,作者所着力描写的三种动物,就不是同时呈现的,除了连用四个“一会儿”之外,还借助于“忽然……”“紧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语段的结构鲜明地呈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种严谨结构的逻辑轨迹,教师采用引读的方式组织展开感知,教师引读每个板块的第一句话,学生跟读后面具体描写的部分。教学至此,学生对语段结构的感知,还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上,这就需要激活内在的思维活力,以对比辨析的方式展开理性洞察。比如这些表示顺序和转接的语句,其实并没有对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展开实质性的描写,把这些语句全部删除,你觉得可以吗?学生在深入对比中发现,将其删除绝对不可行。因为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火烧云,也不能从中感受到火烧云形态变化之快,但这些语句却将其他描写火烧云的语句,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融洽的整体,一旦删除,描写的语句就会处于一种混乱、零散的状态之中,无法形成语句表达的整体之美。
很多教师都喜欢大声地吟诵诗歌,欣赏名家的朗诵音频,就不难发现,他们已经感受到诗歌语言内在的情感和意蕴,扣住诗歌语言和情感的秘妙。萧红的这篇《火烧云》虽然不是名副其实的诗歌,但其语言特质、严谨结构和丰富感受,却处处彰显出诗歌独有的特点。因此,教师就需要从文本的不同维度出发,探寻其与诗歌内在的相似之处和共性特点。这不仅是学生诗意理解文本内容、诗意感知表达魅力的需要,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所要教学的多样性、繁杂化的文本世界中,开辟出丰富的诗意元素,从中捕捉所蕴藏的文学种子,继承和发展文学的根本基因,让语文教学真正展现出诗意追寻应有的样子。
人生本身就是一首诗,生活也是一首诗,教育更是一首诗。不同的理念,会让教育教学成为一首完全不同的诗,从而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需要带着诗人的气质和思维,去解读具有诗意价值的文本,遴选富有诗意的策略,引领学生走向诗意的课堂境界,从而在探寻诗意的过程中,学会审视美、创造美,真正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