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
想象是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综合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会想”成为教师教学的难点。本文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围绕单元要素,思考作者是怎么想象的,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想象方法。
一、单元分析——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所选编的内容都极富想象力。《宇宙的另一边》作者发挥奇妙的想象力,畅想宇宙另一边的场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显示了想象力的无限和美好。《我变成了一棵树》则是因为“我”不愿意在快乐玩耍的时候突然被妈妈叫去吃饭,而选择变为一棵树,之后被最了解我的妈妈用各种好吃的食物唤醒了食欲,体现了浓浓的母爱。单元的“习作例文”也同样选编了两篇有趣且想象力丰富的课文,让学生对想象产生了兴趣,进而为后续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想象故事打好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清晰呈现在导语页上,进而明确了本单元的重点是“想象”。围绕想象这个单元要素,教材对这一单元的学习作出了明确规定,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亲身体会想象的有趣和神奇,激发他们对想象的兴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在单元课文的安排上,编者把第16课《宇宙的另一边》放在单元的第一篇,介绍了反着想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了想象的方法。接着把第 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以及两篇习作例文编写进去,试图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再次让学生明白想象的其他方法。如第17课对应的是,从内心愿望出发,把自己想象成希望的事物。而《一支铅笔的梦想》这篇课文,告诉学生第三种方法是根据事物特点进行想象。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则再次巩固了反着想的想象方法。
单元内容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明晰各篇文章的编排目的,进一步了解单元要素在各篇课文中的落实,接下来,将以这些文章为例,分享基本做法。
二、初步想象——反着想
翻看单元的目录,我们发现《宇宙的另一边》处在本单元的首篇位置。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结合自己曾有过的生活经验,想象出宇宙另一边可能存在的景象,是不是存在着另一个自己,用想象来探索宇宙的神秘,言语中表现了孩子的纯真,和对这些神秘事物的好奇及向往。
初步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用“想一想: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这一问题导入学习,通过交流,学生回答,“宇宙的这一边”,这里的“我”会拿作业、上楼、冬天会下雪、太阳从东边升起、石头没有生命、上语文课;而“宇宙的另一边”,“我”却是放回作业、下楼、夏天下雪、太阳从西边升起、行走的石头会开花、上数学课。通过宇宙中“我的生活”“自然界”和“课堂”的不同对比,梳理表格后,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宇宙的另一边和我们的世界都是反着的”。当然,这一发现,可以结合“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句话,通过“倒影”一词揭开作者想象的秘密——反着想。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从我的生活写到自然界,写到课堂。帮助学生借助合适的句式,来引导出他们对宇宙的丰富想象,如:“我是一个男孩,……;宇宙的这一边,鱼在水里游着;宇宙的这一边,……;但宇宙的另一边……”鼓励学生对宇宙两边的想象内容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发现宇宙两边的不同,再结合对关键语句“倒影”的分析,揭示作者想象的方法——反着想。最后,设计表达训练的句式,巩固和迁移这一想象方法,达到帮助学生会想象的目的。
三、具体想象——从内心愿望想
孩子们已经有《宇宙的另一边》的学习经历后,他们初步感受了想象最简单的方法——反着想。本单元《我变成了一棵树》则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从内心愿望出发,展开具体想象。课文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接着进行大胆想象,“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长出了很多枝条,还让很多小动物来做窝,以及妈妈带来很多好吃的零食分给小动物后“我”的感受。最后,以返回现实生活为结尾。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在教学开头,和同学们一起以谈话的形式,揭示课题:假如你可以变,你想变成什么?引入课题并质疑后,整理聚焦两個问题:“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不想吃饭是“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而变成树后,“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小动物把口水当成了水珠”等内容很有意思。原因在于作者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四、深化想象——根据事物特点想
想象可以实现平时不能实现的愿望,同时,想象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一支铅笔的梦想》以习作例文的方式被编入这一单元。教师教授这一课时,可通过对之前课文内容的回顾,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想象力的美妙。这样,当学生再次阅读例文体会到想象乐趣时,就更容易产生对想象进行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时围绕“憋在抽屉里”这一关键语句,以“如果你是铅笔,你会想象什么”引入教学。老师梳理记录学生的答案后,再以“铅笔有了梦想,它会想些什么呢?”,帮助学生理清铅笔的五个梦想:为小鱼虾撑起阴凉的伞,变成嫩嫩的芽儿,变成长长的豆角或者伪装成嫩嫩的丝瓜,当小松鼠的撑竿,做小猴子的标枪。接着对比自己的想象和铅笔的想象,带领学生联想到豆角、丝瓜和铅笔三种事物的共同特点,即都是细长的事物,所以,铅笔对成为豆角、丝瓜的梦想就自然变得非常合理,以此来启发学生应首先通过观察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合理想象。而对铅笔想成为撑竿、标枪的梦想,教师同样可以将其作为启发性问题,进一步强化从事物的某种特征展开想象的方法。同时,课后可以设置“铅笔的第六个梦想是……”,展开仿写,为学生之后创作属于自己的想象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课后习题中“瞌睡虫和颠倒村”也可以结合两个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以瞌睡虫为例,抓住“瞌睡”这一特点,展开接龙编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故事接龙组织语言的时候,不仅要抓住瞌睡的特点,还要注意前后连贯和语言内部的逻辑,如以“很多瞌睡虫纷纷飞了出来”为开头,那么接龙时,就需要以“第一只瞌睡虫……第二只瞌睡虫……”等作为过渡词,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这样的实践不仅能让学生的想象合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不断迁移,实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深入思考,我们发现反着想、从内心愿望出发想、根据事物特点想的三种想象方法在难度设计上,秉承先易后难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不断了解想象的方法,进行迁移和运用,让他们能想象,会想象,爱想象。
作者简介: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