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
口语交际不同于听话、说话,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是由说、听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听说双向互动,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的口语交际。所以,口语交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互动起来,想说,多说,乐说,让学生在多说中不断习得并生长言语交际能力与素养。
一、营造语境,让学生“想说”
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想说。
1.带入,有话题说
电教化手段能将学生没有的生活体验、没见过或了解少的知识,转化为既定的生动的色彩、鲜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营造生动的语境,让学生有话题想说。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四上第一次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视频、新闻、图片等,利用课前三分钟播放给学生看,并在播放时适时地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语言,自然而然学生就会被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再顺势让他们谈一谈看完视频后的感受,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与环保有关的问题。此刻,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何愁不交际呢?
2.卷入,有经历说
实践性是口语交际的特点之一。真实的情境,角色的扮演,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参与和主体参与的热情,让对话自然产生,使说话成为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购物”时,可以组织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临时商场,让学生自由组合扮演顾客与店主,大家可以在商店里自由购物、交流。随即让学生自由组合卷入购物活动。活动即是互动交流的开始,教师若能将讨价还价的方法、本领教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在体验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文明和谐地与他人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3.植入,有生活说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女士认为: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这样会更为有效。而亢奋的状态,可以通过对记忆的唤醒获得。一旦大脑有了画面的铺垫,记忆的迁移作用将让学生的参与情况趋于良好状态。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时,教师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吸引学生一起植入:“今年暑假,张老师去浙江玩了一趟。在溶洞内攀爬近乎垂直的阶梯,在龙鳞似的梯田瀑布上行走,那里的天很蓝,山很高,水很清,景很美,我不但欣赏了美景,还玩了惊险刺激的漂流,尽管浑身湿透,现在回忆起来却仍感觉意犹未尽。对了,你们暑假都去了哪些地方?经历了哪些新鲜事?或者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学会了什么……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老师描摹的场景自然勾起学生的暑假记忆,而当学生的大脑处于回放过程中时,有生活说,畅所欲言的分享也就水到渠成。
二、开发素材,让学生“多说”
语文教科書当中,存在大量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教学素材。如果我们能对这些素材进行梳理、整合、利用,将会为孩子提供更多说的机会。
1.角色扮演促“多说”
教科书中有很多带有对话的课文,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其为角色扮演的素材,使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实现口语对话练习。例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带上头饰分别扮演红头蟋蟀和青头蟋蟀,根据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即兴对话的形式,再现红头遇到危险时的紧张、害怕、无助、绝望,青头对红头不离不弃的陪伴、鼓励和帮助的场景。这样,既实现了口语对话练习,又让学生在角色对话中更好地感受它们之间的友谊。
2.续编故事促“多说”
在统编版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续编下去,也可达到让他们张口多说的目的。例如,部编版六上的一篇课文《穷人》,文章在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口语训练环节: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得到了强化。故事可以有无数个版本、无数个结局,但是教师要做到“三忌”:一忌只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发言,要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进来;二忌放弃“开口难”的学生,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三忌学生发言重复,要做到不人云亦云。
3.设计任务促“多说”
结合教材中课文的体裁、内容、形式等,可以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任务让学生回家完成。例如,统编版教材三上的第三单元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在学完每一篇童话后,可以布置他们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还可利用本次机会,让他们从故事书里挑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这个环节讲给全班同学听,讲完后,再与大家交流、互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如,在学完《打电话》之后,可布置学生在传统节日或亲属、朋友过生日时,给亲朋们打电话送去自己的祝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让亲朋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课堂进行问候反馈交流,也是让学生体会说话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越说越熟练,越说越会说,学生就再也不会把说话当作负担了。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乐说”
心理学认为,人都倾向于脱颖而出,得到认可。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并进行肯定。同时,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双向互动中,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通过积极评价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1.即时评价找亮点
教师的一个溢美之词,对学生的一句衷心赞美,往往能调动学生积极表达的愿望,因此,我们首先从亮点、表扬、肯定出发,在评价中讲足学生的优点,然后再用婉转的语气,商量、建议的口吻予以点拨、暗示,讲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让学生乐意接受,以后还乐意说。如统编版教材一上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我说你做”,一个人发指令,其他的人做动作。观察发指令孩子的神情、动作等,并留意发指令的孩子是否做到大声说,根据孩子的表现,我们可以这样赞美:“你的声音真洪亮,我站在教室的后面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你不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还用上肢体语言配合你的指令,真了不起”等等,然后再用婉转的语气提出一些建议,同时,观察其他的孩子是否在仔细听,以及听到口令后所做出的反应,从而也做出即时评价。就这样,得到赞美的孩子,积极性更高,老师提出的建议也乐于接受,从而也更乐于说。
2.诊断评价找重点
通过诊断,可以找到重点,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种排除学习障碍的教学方案,把高于和低于所假设的“零点”的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序列中,并找出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从而保证教与学的成功。如提前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口语交际能力成长卡片,每开展一次交际活动,真实记录学生在承担有意义活动中参与的态度和表现,为小学生交际能力成长提供有效的流程记录,建立起个人小档案。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状态,提高素质,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在纵向的对比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开心兴奋之余也就更乐于说。
3.参与评价谈观点
学生参与评价,会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发言人也会在同伴的评议过程中更加规范语言,学会如何把话讲得更清楚,更明白。例如在学习部编教材三下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时,可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故事参与交际,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与全班故事会分享,每一个代表分享结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此次分享“评头论足”,可以针对故事的内容去评论,也可以针对分享者的表现去评论。交际之后,评出“最佳选材奖”“最佳表现奖”“优秀评价奖”等,提高学生讲故事的水平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是一个“互动双赢”的过程,评价人和发言人都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从而让“乐说”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口语交际能力在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积极评价,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架起积极互动的桥梁,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在互动多说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丁家庄第三小学语文教师。9F1AF3B5-8C75-4DAF-812F-2DE88D7B8F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