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远 张利利
摘要:目前,河南美术陶瓷产业发展存在着设计驱动理论研究不足,产学研用未能实现一体化,创新发展优势不突出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基于设计驱动理论,可通过美术陶瓷延续城市文脉、文创赋能产品设计、保护与传承传统陶瓷工艺以整合资源探索升级路径。此外,还应以政府决策为导向,优化河南美术陶瓷生态产业链;盘活老旧陶瓷产业遗址,推进河南美术陶瓷文化活化应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设国家陶瓷创新试验区等,建立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全方位立体式联动机制,以为河南美术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充足保障。
河南美术陶瓷历史悠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如史前时期的彩陶、黑陶工艺,隋唐时期的白瓷、唐三彩,宋代的钧瓷、汝瓷、官瓷。还有一些民间工艺陶瓷,如绞胎瓷、花瓷如今也已恢复烧制,并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这些陶器的造型大都以复仿制品和传统形制为主,鲜有标新立异的作品问世。各个地方企业虽然不断加强对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在陶瓷造型和釉料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不足以支撐美术陶瓷产业的规模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设计驱动理论变革传统美术陶瓷原有产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导向,推动产品设计创新,加快多产业融合的生态产业链试验区建设,可宽领域、多维度谋求其转型升级之路。目前,许多学者基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审视了河南美术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其转型发展策略。如孙晓岗[1]从产品研发、造型与制作工艺、营销平台等方面探讨了河南艺术陶瓷的发展之路;叶岩峰[2]从新艺术风格和新材料方面探讨了美术陶瓷的艺术形象表现;卢青[3]认为,河南特色陶瓷小镇是加快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区域产业体系的新选择。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聚焦于探索陶瓷产业转型的对策,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但将设计作为产业转型升级驱动的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实践案例,探寻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与方法,以推动河南美术陶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长期以来,河南美术陶瓷的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口口相传的陶瓷实践;河南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陶瓷行业的人并不多,学术界和业界都面临着“内卷化”的问题;秉承传统陶瓷技艺,缺乏“守正创新”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设计驱动理论研究不足
设计驱动创新理论指出,设计实际上是产品语言(意义)创新[4]。 这里的产品“语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设计产品的元素,如点、线、面、体、色彩、材质、肌理、触感等一系列可视化的符号。设计驱动的关键在于设计师基于社会文化结构对这些符号的解构与重构。河南省美术陶瓷产业大多以传统器形为主,企业由于缺少专项资金对设计驱动理论进行专门研究,也就忽视了设计作为内在驱动力联动产业技术与市场的重要性。
2.产学研用未能实现一体化
产学研用一体化作为将研究成果孵化的一种有效机制,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美术陶瓷在此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如唐三彩传承人高水旺依托南石山村唐三彩的历史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选择洛阳市内10所大、中、小学校进行网上授课,并在全国10所高等工艺美术院校进行远程教学,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三彩的工艺知识[5]。但是,由于唐三彩工艺复杂,网络教学无法保证实践环节得到有效指导,“研”的效果可能无法达到企业“产”的要求。再加上成果评价环节缺失,学生的创新产品亦无法孵化为研究成果,导致产学研用一体化无法实现。
3.创新发展优势不突出
从工艺技术的角度来看,河南美术陶瓷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优势不突出,主要表现为:其一,多致力于传统工艺技术研究,忽视了对现代美术陶瓷的设计研究;其二,没有将传统工艺作为一种通识文化在大众中普及,在传承上出现“断裂”现象;其三,家族式的经营模式限制了技术的交流。虽然河南美术陶瓷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陶瓷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大陶瓷产业园、六大品种的陶瓷生产格局[6],但是,这些陶瓷园区缺少高、精技术人才,在变革企业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管理能力、优化园区企业结构,以及必备的市场竞争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十分薄弱,联盟做强陶瓷产业创新试验区的优势不明显。
二、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推动河南美术陶瓷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可选择以下路径。
1.延续城市文脉
作为提升城市人文关怀和展示城市文脉的窗口,城市公共艺术在愉悦大众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公众的精神世界。但是,美术陶瓷介入公共艺术的研究还未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今后,应通过美术陶瓷延续城市文脉,具体做法如下。
(1)将河南美术陶瓷作为景观节点切入城市形象艺术设计中。首先,应挖掘美术陶瓷的美学价值,以艺术雕塑的形态重塑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辨识度。例如,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基地的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中,一处利用数千只陶瓷佛手建造的公共艺术雕塑,隐喻着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见图1)。鉴于陶瓷产品需要入窑烧制,因此不宜生产大件作品,但可利用小件器物的堆积形成大型艺术雕塑,强化人们的城市记忆。其次,应促使美术陶瓷与公共装置艺术产生共振契合,使美术陶瓷以公共艺术形态分布于城市景观节点。例如,对国人熟悉的建筑、吉祥图案、吉祥物等,可通过异质同构、同质异构等设计方法,打造美术陶瓷独特的视觉形象,陶瓷艺术品“CCTV”即是采用此法创作的(见图2)。亦可利用纳米陶瓷、生物陶瓷等新型材料,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体化为可观、可感的陶瓷装置艺术品。例如,艺术家张明专注于材料的创新与设计,利用分裂、复制、重构的艺术手法,将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的理念融入其陶瓷装置艺术作品中,彰显出苏州文化的深厚和独有的东方之美(见图3)。
(2)在城市公共艺术中重塑河南美术陶瓷文化。公共空间中的壁画,尤其是运用传统陶瓷工艺创作的壁画作品社会影响广泛,具有鲜明的公共艺术倾向[7]。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站台为陶瓷壁画提供了独有的空间形态。鉴于此,河南美术陶瓷可在继承和发扬堆贴、点垛、平涂、施釉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入城市文化内涵,将陶瓷艺术从三维实体转变为二维或半立体的瓷板壁画。首先,可在汝瓷发源地的汝州、钧瓷所在地的禹州神垕镇、北宋官瓷所在地的开封,用陶瓷作品强化地域特色。其次,可根据美术陶瓷易破碎的特性,通过解构重组的方式,将其运用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私人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共文化空间形式与内容的拓展[8],如天津的爱国人士张连志使用5000多个古瓷瓶、500多件瓷枕等,将一座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法式老洋楼设计装饰成有“中国古瓷博物馆”之美誉的瓷房子[9](见图4、图5),数不清的瓷器彰显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实现了现代与历史的对话。自2007年开馆之始,其便成为天津市的文化地标建筑。再次,可利用科技陶瓷材料的特性,将美术陶瓷提炼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义符号,广泛应用于城市信息标识系统设计中。
2.文创赋能产品设计
(1)从产品设计转向产品语言创新
从符号学来看,设计的本质是通过重构产品语言符号创造新的产品意义。知识文化的多元是意义创新的关键[10]。可根据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打破人们对日用陶瓷造型的定性思维,创造新的产品语言。譬如,鉴于现代烹饪方式的改变和烹饪种类的多样性,可在原有浅盘、深盘的基础上,将盘子尺寸扩大或缩小,亦或将椭圆形的鱼盘与圆盘造型相结合,创新出介于两者之间的新造型;借鉴宋代官瓷的双耳特征,可在盘子两端或瓷盆两侧增设双耳(见图6);可从功能转化角度结合美学、设计学、符号学,推出风格一致的家族系列产品(见图7、图8)。在产品功能更新换代的时候适当保留和延伸产品语言,能延长整个产品家族的生命周期[4]。陶瓷材料的多样性、耐久性和耐腐蚀性是其他材料不具有的,而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或原有材料的新运用,往往能引起艺术和技术上的变革,从而能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例如,匣钵土是一种耐高温粗质材料,可一次成形,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表现一定的手感痕迹,塑造写意式的质朴风格;汝瓷传承人孟玉松研制的仿秦俑瓦灰釉,用于酒厂包装瓷器中,把陶瓷文化与现代包装产业有机结合了起来。
此外,还可将抽象的文化符号通过仿生等艺术手法,转变为可视的具象造型(见图9、图10)。宋人在设计器形时就有模仿自然界动物的习惯,常常将熟悉的花、鸟、鱼、虫等自然素材与抽象的几何形体相结合,通过概括、归纳、提炼等方式,创造出全新的器形[11]。
基于传统陶瓷工艺,可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创新,架起传统和现代对话的桥梁。例如,洛阳唐三彩传承人高水旺聘请动漫形象设计师,设计推出的网络卡通唐三彩“小破孩”工艺品(见图11),以文化创新撬动传统工艺的衍生产品。通过调研陶瓷相关的卖场,我们发现,具有创新设计的美术陶瓷产品主要产自广东。由此可见,以传统器形为主要形制的河南美术陶瓷,在挖掘符合时代潮流的艺术形式和创造满足人们消费心理的产品方面还任重道远。
(2)基于用户导向设计陶瓷产品
无论是享誉海内外的汝瓷、钧瓷、官瓷,還是扒村窑白地黑花瓷、当阳峪绞胎瓷等地方瓷[12],都以观赏性瓷器为主,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若想加快河南美术陶瓷的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用户为导向多管齐下:将一种产业作为主导、多种产业并行,大力研发建筑、电子、电器陶瓷,以及以“炫技”为主要特征的出口陶瓷等,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用户的实时需求,创立新品牌,开拓新市场。“盲盒”的成功即是利用用户的好奇心所做的品类创新,可为美术陶瓷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启发。
3.通过保护与传承传统陶瓷工艺整合资源
重振传统陶瓷产业,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其经济意义。
(1)以陶瓷文化节为载体,把政府、业内专家、艺术家、企业纳入到一个开放的平台中,搭建生态产业链,促进资源共享和陶瓷文化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文化与商业的众创对接。在陶瓷文化节上,可通过一些奖项的激励,催生一批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引领现代美术陶瓷的发展方向;或开展以陶瓷为主题的实景演出,再现制瓷场景,宣传美术陶瓷文化品牌;实现展销一体化,促进商业价值的转化,使艺术节成为总结过去成就、引领未来项目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阵地。
(2)从科技保护文物入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建设智库类博物馆,记录陶瓷文物在出坑时详细的“身份”信息,建立电子数据库,申请知识产权,并通过云计算比对数据,为史料的完善提供依据。比如,在三星堆遗址考古中,通过扫描记载文物信息的二维码,就能迅速判定出文物出土时的历史方位等信息。与此同时,可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手段,创造交互式的参展体验,将参展者纳入传播陶瓷文化的主体,通过虚拟展示、现场演示、报告分享,形成“保护+发展+传播+传承”的创新路径。
(3)实施遗址保护计划,制定河南美术陶瓷文物保护法规,组织开展申遗活动,重点推进禹州神垕镇钧瓷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应深化美术陶瓷理论研究,编纂陶瓷文化图书,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完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三、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保障
设计自诞生以来,从农耕时代的“点对点”服务过渡到工业时代的“链”式服务,再到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网”服务,其环境、对象、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革。设计产业网就是在数字智能经济环境下,以协同创新设计为触发活动,将各产业链网状链接的新产业形态[13]。将设计作为河南美术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核心是对该产业相关的组织网络进行整合,以建立全方位立体式联动机制,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机制保障。
1.以政府决策为导向,优化河南美术陶瓷生态产业链
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河南省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攻坚期,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14]。这就为河南美术陶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政府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围绕陶瓷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出发展的具体项目及其建设周期,有重点、有目的、有举措地创建美术陶瓷产业园,扩大生态产业链的辐射范围,深化与“文旅+”“电商+”模式的融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能。
2.盘活老旧陶瓷产业遗址,推进河南美术陶瓷文化活化应用
以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园为例,其是在宇宙瓷厂老厂房的基础上,保留红砖烟囱的时间痕迹,结合时代语义实现活力再造,构建出集文化创意、工业遗址博物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每周末举办陶瓷集市,已成为景德镇“瓷都”的文化消费场所(见图12)。陶瓷作为创意园的切入点,将园区内的各个产业有机联结在一起,实现了旧瓷厂的转型升级。万物互联、信息输出的多样化,使得文化语义创新的设计者、诠释者、传播者共同构建出异质性、多层次网络结构,有效促使企业盘活旧产业,完成产业升级。河南美术陶瓷可借鉴陶溪川文化创意园,通过大数据获取社会文化新热点,将其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3.健全产学研机制,培养高尖专美术陶瓷人才
目前河南美术陶瓷大多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人才培养方面还主要依赖师传、家传等陈旧的传承方式,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不利于知识外延更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下,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数字化创意设计、数字化陶瓷产品展示、数字化营销与推广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5]。
(1)将高校和陶瓷科研机构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加深与地方企业的交流合作。首先,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教师既是知识传播者,也是知识体系建构者,可与企业优秀技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培养新时代AI智能美术陶瓷创意和数字化陶瓷生产等复合型人才。其次,高校应与陶瓷科研机构深化合作,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应为科研成果的孵化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补齐知识短板,促进学校或科研机构完善知识体系。再次,通过陶瓷研究机构培养高尖专人才。美术陶瓷是一门集美学、设计、化学、物理、材料等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釉料等材料的化学研究实验,能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革新美术陶瓷结构形式。可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作为河南美术陶瓷高层次人才输出基地,以地方高校为技术人才储备接力,全方位、多层次实施梯队化人才培养战略。
(2)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三基地。一方面,可在这些场馆的官网或公众号菜单中设置《学术研究》专栏,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对接国家重点项目、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平台,为专业人士提供科研支持,通过科研、教学平台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可通过展示馆藏陶瓷精品,向大众科普河南悠久的陶瓷文化,为河南美术陶瓷间接培养优秀潜在人才。
(3)利用陶瓷文化艺术节、陶瓷学术研修、新媒体传播等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对国际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做到“走出去,引进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4.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設国家陶瓷创新试验区
以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先梳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明确建设时序和整体部署,建设河南美术陶瓷创新试验区。
(1)大力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建设多个地方陶瓷产业沙盘,运用人工智能为产业赋能。应优化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层级结构,搭建产业集聚区技术、知识、人才、管理、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产业集聚区内各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协同不同产业集聚区产业链的节点辐射,实现产业经济联动,构建集创意、设计、展示、交易、物流于一体的陶瓷博览创新试验区。
(2)依托河南美术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方陶瓷文化内涵,推动其与生态、大数据之间的融合,提升其与旅游产业的磁力效应,探索“非遗+个性定制+沉浸体验+数字展示+文化旅游”的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
(3)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河南美术陶瓷的文化品牌影响力。“一带一路”是国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方位实施开放发展的倡议。河南洛阳作为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标识。河南美术陶瓷可以此为契机,利用中原交通枢纽做强“陆上瓷路”;加强与沿海城市的叠加联动,推进铁海联运,做优“海上瓷路”;凭借新郑国际航空港核心枢纽区位优势开启“空中瓷路”;深度拓展跨境电商,创新突破“网上瓷路”。借助“中国河南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汝州国际陶瓷节”“中国唐三彩文化艺术节”构建“瓷路沿线”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河南美术陶瓷。与此同时,应支持更多河南美术陶瓷品牌参与“感知中国”“今日中国”“鉴宝”等国家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建设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高端陶瓷文化贸易的试验区。
四、结语
目前,河南美术陶瓷正处于全新的时空坐标中,设计驱动创新理论的“意义创新”内嵌于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设计对象也从单纯的产品外观转向综合的设计生态服务。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大数据计算等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为推进产业集聚并优化资源配置,叠加生态产业链效能,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何推动设计密集型企业的突破性“意义创新”,将是未来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晓岗.浅析河南艺术陶瓷的传承与发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118.
[2]叶岩峰.美术陶瓷艺术表现的新探索[J].陶瓷科学与技术,2009(2):35.
[3]卢青.新时代河南省陶瓷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2020(8):5.
[4]陈雪颂,陈劲.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评介:创新中的意义创造[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1):58.
[5]李朝霞.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史传承人口述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75.
[6]高雪.河南本土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15(2):106.
[7]孟舒.传承与嬗变:三彩瓷板壁画艺术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8]谷珍晶.昆明私人博物馆与社区互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9]马阳,周凹凸,周俊良.基于城市旅游文化视角下古瓷器艺术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以天津“瓷房子”为例[J].陶瓷,2019(12):66.
[10]陈雪颂,陈劲.设计驱动型创新理论最新进展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1):47.
[11]杨远,李君君.宋代陶瓷茶盏的造型及其设计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
[12]张悦.河南禹州扒村窑陶瓷艺术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13]罗仕鉴,田馨,梁存收,等.设计产业网构成与创新模式[J].装饰,2021(6):64.
[14]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河南日报,2021-01-08(01).
[15]李晖.数字技术时代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景德镇陶瓷,20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