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 闫秀莹
摘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提高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效率的积极举措。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应围绕内容生产和学术传播展开。立足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学术期刊要直面政策、市场需求、新兴技术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贯彻落实政策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编辑数字素养、增强技术驾驭能力,强化市场需求牵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创新学术信息传播新格局、提升传播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1年12月出台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出版业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出版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1],这是对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出版业提出的新要求。为顺应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学术期刊需要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重提高。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在探索和实现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通过自主开发或者与数据库平台合作的方式,实现了稿件采编的数字化、内容加工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网络化等[2]。其中有90%的学术期刊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等大型数据库平台合作,利用平台的聚合效应,实现了期刊内容的快速传播[3]。然而,由于规模、市场需求不同,与那些数字化起步较早的大型出版社相比,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并不理想,大多数学术期刊仍以纸媒为基础,存在出版形式单一、发展不均衡、缺乏成熟的数字化运作模式等问题[4-5],亟待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鉴于此,本文拟在重新审视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和学术传播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以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加强,知识和信息开始突破时空限制,并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实现全方位传播[5]。学术期刊作为发布与传播学术成果的载体,正以电子期刊出版形式、学术数据库平台形式、新媒体平台互动传播形式等多种模式呈现出来[3]。数字化转型作为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其必然选择。
1.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学术期刊实现知识增值的必由之路
数字时代,编辑的核心是知识生产[6]。学术期刊需要考虑选择生产哪些优质内容,通过何种形式传递给更多的相关用户,并能够被用户有效获取。因此,学术期刊应深入挖掘自身资源和潜力,以提供优质内容为目标,发挥主体自觉性,积极主动参与数字化转型。
目前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内容策划、办刊模式同质化等问题[7],这就决定了学术期刊要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通过深度融合发展带来新活力,优化出版业务流程,保证科研成果的时效性,抢抓打破国外学术期刊垄断、提升学术引领能力的新发展机遇。
知识大爆炸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学术成果发布的平台也可能会被新的传播媒介所替代,学术期刊的主导地位正在被潜在的竞争者所威胁。因此,学术期刊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换道领跑、优势再造。学术期刊具有知识资源聚合功能,本質上提供的是知识服务。数字时代,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的服务端,需要以数字化手段和融媒体技术为支撑,对知识资源展开深度挖掘和再生产,进而实现知识的增值[8]。
2.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学术期刊提升学术传播力的必然举措
数字时代,出版的核心是知识传播[6]。学术期刊以知识服务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加强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知识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大多数期刊的出版服务已不再局限于学术文本,而是采用线上线下同步出版方式,以新型出版模式如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学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学术圈子的内部传播,而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社交媒体,向大众传播学术论文等学术信息[9]。显然,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学术期刊已呈现出全新的知识服务生态模式。
必须承认,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出版物的载体形式、出版过程和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对原有的出版体系带来了新挑战[6]。这促使学术期刊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媒介融合使信息发布渠道呈现多样化,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已经意识到将不同的媒介平台和传播渠道关联起来是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10]。从学术传播的角度来看,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学术期刊加强学术交流和提升信息传播力的必然举措。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主动适应信息传播移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11]。“十四五”时期是学术期刊实现繁荣发展、加快期刊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一方面从出版业角度对期刊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要加快提升学术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学术期刊要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导向,顺应新发展阶段的形势变化,培育新发展动能,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因此,学术期刊应抢抓机遇,加快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1],切实担起学术出版使命,从学术上呈现现代化中国道路[12]。
其二,市场需求的有效牵引。学术期刊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作者的论文发表需求和读者的阅读需求[13]。越来越多的期刊选择使用网络首发,正是考虑到作者的论文发表需求,更快更好地确立作者的科研成果首发权。尤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而言,观点的表达极具时效性,第一时间发表才更具有传播价值和利用价值。学术内容的要素出版日渐成为学术研究者的新需求[14]。增强出版正是在读者阅读需求的牵引下而产生的。
其三,新兴技术的巨大推动。新兴技术通过与学术期刊深度融合,推动学术出版创新发展。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11],正是学术期刊应用新兴技术的结果。新兴技术促使了学术期刊业务流程的重塑、资源要素的重组。当前,在5G背景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区块链与学术期刊出版融合,成为现代科技融入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契合点[15]。
学术期刊是展示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平台。当前,实施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学术期刊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出版转型发展需要的战略举措,学术期刊只有将新兴技术应用于出版流程的改进和模式创新,才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16]。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根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出版产业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表现为:出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数字技术赋能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内容生产传播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1]。根据这一指向,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应以政策规划为导向,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和新兴技术,进行体系化的出版融合,实现优化出版流程、满足目标群体阅读需求、提升学术信息传播力等目标,以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1.顺应政策导向,加强顶层设计
“十四五”时期,学术期刊应根据《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进学术期刊出版格局的重塑。同时应通过参与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提高学术出版的传播力、影响力,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
其一,顺应政策导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为此,学术期刊应聚焦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痛点,根据自身规模和类型归属,增强优质内容供给,促进多层次市场格局的形成。大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整合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的期刊出版资源,使产业链各个环节衔接紧密、沟通畅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学报等综合性期刊,应注重在流程再造、整合内容资源等方面挖掘潜力,通过与数字平台和合作企业的合作,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依附式升级。此外,学术期刊应主动参与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三链同构”,推进出版产业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其二,加强顶层设计。学术期刊应对转型目标、实施重点、优先次序、推进方式形成初步认识,从整个出版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量,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以及数字化转型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有序推进数字化建设。一是应注重转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等不同环节探索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模式,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促进。二是应辨证施治,不仅要向国内外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学习,向出版领域优秀的出版单位学习,还要立足自身资源和数字化战略目标,通过选择合适的科技赋能,加快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三是应做好成本收益分析,分析数字化转型成本,统筹考虑技术的适应性和利弊等,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2.提升编辑数字素养,增强技术驾驭能力
数字化转型归根到底是人的转型,编辑队伍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期刊的数字化水平。因此,学术期刊应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基于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引导编辑掌握必要的数字技能,系统推动出版发行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来缩短出版流程,提升“三审三校”等环节的协同效率和学术出版效率。同时,应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兼顾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全面加强编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驾驭能力培训,培养其数字化思维,发挥复合型编辑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对新兴技术的应用,应将新兴技术嵌入出版语境中,在数字时代掌握学术主导权和话语权。编辑应增强主观能动性,将新兴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通过技术的创新应用,服务于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一是如何将大数据分析与选题策划、精准推送,人工智能与编校、评价、出版,区块链与数据存储、科研诚信管理相结合,以优化知识生产流程,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二是如何通过新兴技术激活学术期刊的市场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如何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引导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编辑应通过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新兴技术助力期刊发展的理解,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同内容生产的契合点,提升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和驾驭能力,助推学术出版的创新性发展。
3.强化市场需求牵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逐年扩大,2020年达到11 781.67亿元,出版产业显现出巨大活力[17]。作为服务文化发展、科技发展的重要文化平台,学术期刊有必要探索建立业务流程规范、运营效率高效、知识传播快速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学术期刊应突破资源和能力的现实约束,借助市场需求推动自身发展,打通产业链,通过构建人才、资本、技术等多要素高效联动的产业生态,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
学术期刊应基于可调配的优质资源力量,对各类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将资源应用在自己的强项或机会最多的地方。一是应掌握现有资源情况。学术期刊应定期盘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明晰各项资源的数量、产权归属,并加快推进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电子化,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在提高审稿、编辑加工的效率和透明度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應讲究方式方法。学术期刊应迅速、精准、高效地开展资源配置,畅通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流动渠道,把握好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推动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应整合数字技术服务商、数字平台运营商等外部资源,还应整合作者、审稿专家、编辑等人力资源。学术期刊与合作平台和企业之间是既独立又依赖的关系:学术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合作平台和企业是服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学术期刊应主动引入数字化办公等应用,由点及面逐渐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也可以由数字平台赋能、通过合作企业的技术优势,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由于在资源和能力、转型需求等方面存在差距,不同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向上必定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应根据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和资源要素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地规划好“路线图”,设计好“施工图”,推动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4.创新传播新格局,提升传播能力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实践的不断推进,学术期刊的传统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大众碎片化、移动化阅读的需求,应适应信息传播从封闭到“跨界”传播的理念、从“一家之规”到独家定制的传播机制的嬗变等[18]。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学术期刊应坚持对优质专业内容的把握,坚守学术传播的核心——学术内容生产,在此基础上,推动对最新研究成果的有效传播。
首先,应实现学术传播的大众化。传统的学术期刊较为封闭,学术信息主要在学术圈子内进行传播。但是随着公众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播渠道的日趋多样化,学术期刊开始从“圈地自萌”的小众传播走向了大众传播,这是对传播链条的延伸和自身发展空间的拓展[19]。在这样的趋势下,学术期刊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学术信息,扩大信息的覆盖面,提升传播速度,并将学术信息精准推送到目标群体,使受众从同质化的信息海洋中高效率地匹配到最有价值的学术信息。
其次,学术期刊应实现学术传播的国际化、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20]学术期刊作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理应主动将立足中国实际所发现的新问题、提出的新观点、构建的新理论进行国际传播。对此,学术期刊应借助数字转型发展的契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借助新兴技术发现和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实现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数字化转型是学术期刊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重要途径。学术期刊应立足新形势新变化,系统谋划资源与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以重点突破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升级整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1-12-30)[2022-01-19].https:∥www.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76aed0b1a2a60056.pdf.
[2]罗潇,袁青青.困境与突破:我国期刊出版领域研究热点探析[J].传媒,2021(10):46.
[3]陈丽琴.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索[J].传媒,2019(9):39.
[4]王萍,王念祖.2011—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研究热点分析与展望[J]. 科技与出版,2021(8):129.
[5]江波,朱政敏.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的变革与进路[J].中国编辑,2022(2):11.
[6]周蔚华,方卿,张志强,等.出版学“三大体系”建设(笔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68.
[7]张锐,刘宏梁,王红君.我国学术期刊同质化问题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0):1303.
[8]吴芹.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20(23):48.
[9]邓履翔.学术传播视角下学术期刊内容角色转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2):1481.
[10]陈艳艳.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文科学报数字化建设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1(7):149.
[1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1-06-23)[2022-01-19].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6206.shtml.
[12]雷萌,閆松,孙海悦,等.明确方向牢记使命 高质量办好学术期刊[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5-12(01).
[13]赵文义.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分析[J].出版广角,2021(6):20.
[14]张海生,蔡宗模,吴朝平.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实践与探索[J].传媒,2020(15):33.
[15]陈龙涛.技术革新与品质提升: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路径选择[J].出版广角,2021(22):74.
[16]李春红.高校出版社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创新[J].出版广角,2021(17):45.
[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2020—202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发展报告(摘要):“十三五”收官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21(11):35.
[18]王源.新媒体时代学术传播范式嬗变与编辑主体角色重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50.
[19]顾艳,崔金贵,郭欣,等.科技期刊离大众传播有多远:从学术论文到科学新闻[J].编辑学报,2019(2):152.
[20]习近平.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N].人民日报,2021-0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