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提升的“课程人文”实证研究

2022-06-02 09:38:51兰阳姚政赵霜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0期
关键词:认同感人文实验组

兰阳 姚政 赵霜霜

[摘           要]  目的:通过对高职护生进行“课程人文”干预教学,探究验证“课程人文”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某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16个教学周的“课程人文”干预教学,实验结束后采用相同的护生职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实验组在职业认同、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方面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思政教育,实施“课程人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高职护生的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及职业认同的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護生;职业认同;“课程人文”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98-03

我国低职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弱,职业认同感低,这是护理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1]。然而我国注册护士中70%以上第一学历为高等职业学校,并且有研究证明在校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人文关怀能力呈正相关[2]。史瑞芬教授提出借鉴“课程思政”的理念,从单纯着力于人文课程建设转换为大力发展“课程人文”。在各门专业课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做到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协同育人[3]。

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设计实施一套“课程人文”实施方案,通过小样本的干预实验探究分析“课程人文”对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为高职护生的专业课程“课程人文”提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遵循知情同意的准则,在告知学生研究目的意义的前提下,共有实验组103名学生、对照组101名学生自愿参加实验研究。选取贵州省某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某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为期一学期16个教学周的“课程人文”干预教学;选择该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另外一班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高职护生的入学起点相同(均为高中毕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相同,并且两组的专业课教师相同。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两组高职护生因入学起点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偏倚。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调查,主要收集学生的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父母亲文化程度等。

第二部分为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该问卷由郝玉芳编制[4],问卷由17个条目,共5个维度组成。分别是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采用Liken 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职业认同感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折半信度分别为0.827和0.842。

(三)实验研究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某高职院校2021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基础上,拓展高职护生人文教育模式雏形,坚持两个核心进行教学设计。①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②在专业课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深度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人文元素,实施“课程人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开展为期一学期16周的专业课“课程人文”实施,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期结束后,采用相同的护生职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四)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数据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一)干预前的一般性资料对比

实验组学生103人,女生84人,男生19人;对照组学生101人,女83人,男生18人。运用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对两组的一般性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二)干预前职业认同对比结果

对两组干预前职业认同各因子和总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及社会说服五个因子的分数和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在试验前能够认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同质的两个组别,详见表2。

(三)干预后职业认同对比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他们在总分、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等方面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上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三、讨论

文献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护士数量紧缺,流失率高,职业认同感低,护患比严重不足。低职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弱,职业认同感低是护士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元素,实施“课程人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和社会说服。

在干预前,两组护生的职业认同总分分别为实验组59.80±10.708分;对照组59.93±10.594分,低于何艺等[5]人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是由于何艺等人的调研开展于社会普遍对护理人员评价较高时期。社会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支持和认可以及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提升,从而影响了护生的心理状态,提升了对护士这一职业的认可[6]。两组护生在经历16个教学周的“课程人文”教学干预后,结果显示两组护生的职业认同总分出现了差异,实验组65.98±9.718分;对照组61.67±10.794分,实验组的职业认同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在专业课实施“课程人文”教学模式后,实验组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显著提升。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因子分分别为实验组7.19±1.509分;对照组7.26±1.527分。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护生由于高考失利,并非主动选择护理专业。而社会对于职业院校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导致学生在完全不了解护理专业的情况下被动学习,其主动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偏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期待更是有所欠缺。经历16个教学周的“课程人文”教学干预后,发现两组护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因子分出现了差异,实验组7.99±1.317分;对照组7.30±1.596分。这表明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稳定专业思想,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除此之外,可以借助临床真实案例以及榜样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社会说服”因子分分别为实验组7.51±1.726分;对照组7.36±1.683分。干预后,两组护生的“社会说服”因子分分别为实验组8.26±1.321;对照组7.60±1.686分。这说明参与过社会志愿服務的学生,将真实的医护互动案例、视频等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对护理专业产生较强的专业情感,为自己能在护理领域感到自豪,会对“社会说服”产生积极影响。邢爽[7]的研究表明护生如果有较多的机会和护理领域的前辈交流,并且通过讲座或者参观学习了解前辈的成长故事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

四、结论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思政教育,实施“课程人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高职护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及职业认同的提升。

本研究“课程人文”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化方案,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学导论、生物化学五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其核心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专业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职业认同。分析重塑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嵌入“人文关怀、职业素养、专业信心、核心价值”等人文元素。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专业+人文”有机结合。尤其是线下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实现价值引领,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案例教学、影视教学、主题辩论、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访谈教学等。比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第一堂课就是“大爱无言 感恩良师”,教师带领学生宣读“致遗体捐献者”祭词并向“无言老师”鞠躬献花。这种真挚感人的教学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仁爱、奉献、关怀和感恩的品格。比如护理学导论中“专业性质”这一章节,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学生以“护理专业发展应该以科技为重还是以人文为重”展开辩论,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让学生对护理专业内涵和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人文元素通过教学活动这一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认同感。教学活动分布到每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五门课程又组成了一个整体。

本研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遵循严谨的心理干预方案和实施步骤,开发了促进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提升的“课程人文”实施方案,经过16个教学周的“课程人文”教学干预,发现高职护生的职业认同得到了有效提升,后续将在不同教学章节中边实施边修改,使课程内容和人文元素更加紧密连接。

参考文献:

[1]芦建虹,马红梅.ICU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与职业认同感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天津护理,2019,27(2):172-175.

[2]郭慧东,张建.高职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32-33.

[3]史瑞芬.让专业课堂“思政飘香”:从护理“人文课程”到护理“课程人文”[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4):1253-1256.

[4]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5]何艺,李海霞,张丽莎,等.贵阳某高职院校护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6):76-78.

[6]李珊,李陶幸子.ICU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及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2020,19(3):77-80.

[7]邢爽.高职护生实习后期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认同感人文实验组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34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