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雨
文学作品中对声音的书写,大约以赋“秋声”为众。伤春悲秋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书写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经过。其中的悲秋思绪,很多时候便是因为秋声而起。秋声在大自然中最能牵动人心,也因之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用以表达悲凉情感的缘起。
传统文化中,我们认识世界的感官有眼、耳、口、鼻、形五官(一说为眼、耳、口、鼻、舌),耳闻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输入渠道。大乘佛教传入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便开始与我国传统的感官知识相结合,“六根互用”的说法逐渐流行起来,感官知觉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反映到文字世界中,促使我们更加直观、整合地面对和感知世间万物。不同于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随着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拓,既用眼睛看,也用耳朵听,这些视听经验都为心灵注入更为鲜活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地更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的表达。但是,往往我们或多或少地,似乎都更重视双目所见,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耳闻的世界。其实,听觉世界自有它的一番光彩。这些声音出现在各式各类的文章当中,共同装饰、点缀、完善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閱读中,能够更多地留意到它们,或者也会使我们更敏锐、更专注地发现并听见身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