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甲申记》演出的台前幕后

2022-06-02 13:15洪军
大江南北 2022年5期
关键词:苏中

洪军

1945年5月4日晚,宝应县西安丰镇固晋村村头练兵广场上,十几盏明晃晃的汽油灯高悬在用门板、木料搭起的土台子上空,古装历史话剧《甲申记》正在首演。露天舞台上呈现出的金銮殿富丽堂皇,古战场场景令人眼花缭乱,戏中有歌舞穿插,乐队伴奏。战鼓咚咚,号炮声声,场面恢宏,气度非凡。三个小时的精彩演出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震撼了心灵。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

演出的背景

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后,淮南、淮北、苏中、苏北四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随之苏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开始转入反攻阶段。在此背景下,新四军一师师部和苏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由东台迁址到了宝应的西安丰、射阳湖东荡地区,一批直属机构如苏中报社、苏中党校、军械厂、江淮印钞厂等随之迁入,西安丰成为了“苏中的小延安”。为巩固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抗战建国人才,苏中区党委、区行政公署经研究决定,于1944年6月在西安丰固晋村开办了苏中公学,招收了一大批优秀知识青年、部队和地方干部入校学习。粟裕、管文蔚任校长,夏征农为校务长。

苏中区党政军机关单位进驻宝应不久,根据党中央部署要求,开展了整风运动。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和退出北京300周年,1944年郭沬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从3月19日起,在重慶《新华日报》上连续4天刊登了全文。后来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印成单行本出版。郭沫若在这篇史论中阐述了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以后骄傲轻敌,脱离群众,昏昏然,纷纷然,而导致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失败。毛主席在同年写的《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党中央将郭沫若的文章列为了整风学习文件。为配合整风学习和抗战大反攻的形势,苏中公学决定把《甲甲三百年祭》改编为古装历史剧《甲申记》搬上舞台,作为对干部、学员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

苏中公学之所以作这样的决定是有一定底气的。苏中公学开办后,校务长夏征农发现学员中文艺人才济济,其中不乏当过职业话剧演员或业余戏剧爱好者。他经过精心物色,组建了约80人业余剧团,排演过苏联三幕五场话剧《前线》,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有此基础,排演《甲申记》自然不成问题,所需演员可从中挑选。

剧本的创作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篇史论著作,要根据郭沬若的文章改编创作成演出剧本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夏征农亲自挂帅,与吴天石(苏中公学政文主任兼宣教科长)、沈西蒙等同志一起集体讨论,当时的参考资料仅有《通鉴辑览》 《明季北略》。要把明末甲申年这段历史搬上舞台,要考虑好剧本主题、艺术结构等问题。夏征农首先拟好大的框架,吴天石把故事人物分章分段写好,沈西蒙具体执笔,沈亚威作曲,吴镇编舞。

首先考虑的是主题。经过讨论,把剧本定名为《甲申记》,通过明末祟祯朝廷横征暴敛、残害百姓,实施“剿内和外”反动政策而致官逼民反的史实,揭示崇祯祸国殃民、李自成骄傲致败的主题。《甲申记》没有正面写李闯王的失败,却充分写出了李闯王失败的根源。三百年前的李自成起义,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终于占领了北京,崇祯被逼煤山自缢。然而不幸的是,李自成却在胜利面前倒下了,其原因在于骄傲。由于骄傲而轻敌,李闯王占领北京以后,满以为祟祯已经完蛋,天下就已太平,不把吴三桂之流当回事,失去了应有警惕;由于骄傲而暴戾,进了北京后俨然“人君”,以统治者自居,纵兵抢民,勒索商贾,敲诈降官;由于骄傲而腐化,以刘宗敏、牛金星为代表的武将文官醉心于宫庭、花园、美女的荒淫生活,醉生梦死,投机取巧,尔虞我诈,最终导致起义失败。三百年前农民革命留下的教训,值得警惕。

关于剧本的结构。全剧共分五幕,以李岩这个人物贯穿全剧,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把崇祯朝廷政治腐败黑暗的事和李自成骄傲轻敌的事贯串起来。第一幕以河南杞县蝗灾旱荒为背景,李岩因写劝赈歌唱出了百姓的苦楚而被打入土牢,几位同关在獄中的人,有因交不起税的,有因为饥民劝募的,他们下决心投奔李闯王。第二幕反映崇祯在宫中歌舞升平,庆贺元宵。为坚剿李自成“起孙传庭为兵部侍郎”,同时令洪承畴“议和满清”,而对规劝调整“剿内和外”政策的大臣姜釆、熊开元严词拒绝,并给予惩办。第三幕写李自成与士卒百姓同甘共苦攻打潼关,孙传庭战死,取得了潼关大捷,顺势夺取西安后建立基地,北向京师。第四幕写李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文武大臣东奔西散,闯王派已投诚的原明军监军杜勋进宫劝崇祯开城议和,改变剿寇政策,崇祯坚决不改,直至城破自缢。第五幕反映李军攻占北京后,从李自成到刘宗敏乃至普通士兵骄横自大,放纵享乐,李岩的治军忠言得不到采纳,在吴三桂降清后带领清兵入关,打败闯王义军,致使退出京城。

剧本乃一剧之本。经过修改,古装历史话剧《甲申记》剧本脱颖而出。

紧张的筹备

编排出一台好戏,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付出艰苦的努力。当时宝应安丰条件艰苦,又处于战争时期,很多演出条件都不具备。在夏征农组织协调下,克服了各种困难,保证筹演工作的正常进行。

严肃认真、夜以继日进行排练。导演由王啸平担任(著名作家王安忆的父亲),由于时间紧迫,王啸平接到剧本十个钟头左右就转入排练,边排边改,排练场就选在校部操场一角的兴隆庵,入夜庵内灯火通明。抽调的演员有40人左右,其中阿谷饰李闯王,周均饰李岩,欧阳涛饰崇祯皇帝,茹辛饰刘宗敏,王安忆的母亲茹志娟饰长平公主,陈均饰陈圆圆,阵容强大,都是些精兵强将。饰陈圆圆的演员陈均在排演《甲申记》的日记中写下了“我演陈圆圆”一文,介绍道“今天发了第五幕的剧本。我的台词虽不多,但文乎文乎的,读起来蹩扭,还有-首《圆圆歌》要唱,真要命。我基础太差,有点信心不足。然而这出戏很重要,我得好好学习。”“开过生活检讨会,看彩排第四幕。我注意长平公主的戏,志娟演得很有风度,我也要学点古代女人的动作才是。”排演期间,导演和演员以及演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取得了很好的表演艺术效果。373052F0-001F-4A35-BEB6-9676B7DFE7F0

全力配置好服装、道具、布景。筹备演出团队进行了严密分工,成立了服装组、道具组、灯光组、化装组、舞工组等,分头同步开展工作,各负其责。为解决服装问题,一是到民间戏班子借用,包括龙袍、头盔;二是到卫生部门找来好几匹纱布,染成各种颜色,发动女同志裁剪成宫女服装、腰带、披肩;三是文官武将的高低鞋子用木料做鞋底,边上涂上白粉。布景是用软布硬片相结合,虽然只有汽油灯照明,但用彩色玻璃纸把灯光控制得十分讲究,从而使舞台五光十色。尽管困难很大,大家开动脑筋,千方百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夏征农还亲自帮助协调了所需购置物资的资金问题。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和排练,古装历史话剧《甲申记》搬上了舞台,首演大获成功,大大增强了全体演职人员的信心。

轰动的效果

《甲申记》这出戏,在当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轰动了整个苏中和苏北地区,久演不衰。

古装话剧在苏中根据地出现是第一次,人们奔走相告,觉得新鲜,无不以先睹为快。人们徒步走来,席地而坐,场场人山人海。看过的还想再看,没看过的,几十里路一口气急行军,看完后又是一阵急行军,回到驻地已经鸡叫天明。首演后,接着为驻扎在宝应的苏中党政军机关和当地军民又连演了8场。《甲申记》演出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驻扎在盐城阜宁益林新四军三师,他們盛情邀请演出班子去三师演出。1945年7月在三师演出时,在家的师领导都到场观看了精彩的演出,随后又演出了话剧《前线》。当三师领导洪学智看了演出后,问剧团叫什么名字时,队员们都答不上来,然后洪学智笑哈哈地说:“回去告诉你们首长,就说我说的,就叫前线剧团。”回到苏中大家汇报了在三师的演出情况,同时也说了洪学智首长的建议,于是就以原新四军一师留团同志,与演出《甲申记》 《前线》的班子合并,正式成立前线剧团。10月28日至11月9日在东台中山公园剧场演出17场,观看的对象为苏中各兵团的干部,军区直属队以及东台县各机关和地方人士,还有浙西、浙东纵队全体干部战士,约25000人以上。12月又在如皋做短期公演,这一时期累计演了40余场,观众达4万余人次。《甲申记》再次献演是在1946年3、4月间,到淮阴参加华中解放区文艺观摩演出,连演了两场。演出结束后,该剧团奉命改编为华中军区政治部文工团。

五幕历史话剧《甲申记》这台戏的演出,在苏中、苏北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家都说:“这是从没有看过的好戏。”舞台上传出的咚咚战鼓声,震撼着台下观众的心灵,雄壮的战歌声激励了根据地军民为人民打江山,不怕千难万险,而闯王义军的失败又引起人们深深思考。一时间,李闯王、李岩、刘宗敏、崇祯皇帝、长平公主、陈圆圆等艺术形象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不做李自成”、“不当刘宗敏”的警示语响彻耳际。1945年10月,抗战已经取得胜利,夏征农在苏中公学第3期校刊上发表了《在胜利面前我想起了“甲申记”》的文章,文中写道,《甲申记》这不是普通的一台历史剧,“而是为我们今天特制的一面镜子,我们就每天拿出这面镜子来照,修修脸吧”,“不要忘本忘根,在今天提出来更有它的实际意义”。应当肯定,《甲申记》的演出,推动了苏中根据地整风运动的深入,对夺取苏中抗战的最后胜利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当今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编辑 易 化)373052F0-001F-4A35-BEB6-9676B7DFE7F0

猜你喜欢
苏中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被授予“扬州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苏中小延安”的由来
论苏中泰州城镇民居建筑文化的符号
农民投资理财的特征及引导建议
苏中产业结构趋同研究
苏中对外贸易发展初探
苏中对外贸易发展初探
浅析苏中抗日根据地反“清乡”斗争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