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士德,秦涛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7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创建的军校,1983年划归原煤炭工业部管理,1998年划归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2011年更名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批升格的5所高职院校之一,学校经历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现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淮海经济区高职院校协作会牵头单位、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建筑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全国建筑类教育科普基地。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建筑类专业特色,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加快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立足徐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为服务面向,大力推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实施提质培优、改革攻坚,办学实力持续增强,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就业50强、服务贡献50强。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成功的办学之道,本刊编辑部编辑秦涛专程访问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沈士德。
秦涛:沈院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鲜明,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您能谈一下贵校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吗?
沈士德:您好,感谢贵刊对我校的关注!学校围绕服务建筑产业升级和徐州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以智慧建筑、交通工程、智能制造、信息电子、现代服务五大类专业群对接徐州市“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突出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培育,借鉴国际标准,全面分析各专业的知识能力体系,集聚各类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要素,构建跨专业教学组织新形态,通过“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开发新专业、调整专业群结构,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为此,学校长期坚持“优结构、提质量、强能力”方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通过“扶需、扶特、扶强”,持续深化专业改革,集中力量和资源实现关键突破,坚持质量发展、竞争发展、特色发展。学校制定完善了专业标准与评估制度,修订了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了专业设置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明确了限制设置专业的指标。根据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和停招相关专业(方向),目前专业数稳定在50个左右。学校现拥有4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1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成29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校狠抓内涵建设,在专业、课程等教学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获批现代学徒制国家级试点院校、特需专业市级领办院校;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建设省级品牌、高水平骨干专业7个,省级重点、高水平专业群8个;认定国家精品资源课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立项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2门;出版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6部;立项建设和出版省级重点教材30部。2021年,学校连续被评定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等。
秦涛:您刚才提到学校被评定为2021年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能否详细为我们介绍一下贵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
沈士德:好的。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结合学校“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教师发展学院,推动教师深入企业、深入项目、深入一线,聚力教师科创能力的提升,打造深受学生、学校、企業欢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全力推进教师走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年,学校为落实“职教20条”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修订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时间、内容、申报与审批、组织管理、津贴奖励等。学校在深度合作企业内部建设了“教师工作站”,支持教师全脱产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兼职兼薪,全脱产进站教师实践考核合格,视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工资全额发放。另外,为加强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工作,学校自主开发了教师企业实践信息化管理平台,邀请企业参与管理,实现了实践内容条目化、实践考核过程化、实践成果可视化,并将教师企业实践考核结果纳入职称晋升评定及绩效工资核算指标。
二是大力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激活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学校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教师培养工作,结合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创新了“二维X梯度”教师有序培养模式,畅通教师分类分层培养渠道,明确普通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群负责人等不同梯度教师的培养内容,为不同梯度教师在教学上成长为教学名师、在技术技能上成长为“大师工匠”设计了清晰的路径。为精细化关注教师成长、精准化促进教师发展,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院,着力推进“二维X梯度”教师的有序培养。学校自主开发了教师三年规划与评估管理平台,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禀赋特征、能力特点、兴趣意愿,鼓励教师结合梯度发展目标制定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2019年,学校完成了第一轮全体教师三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完成了平台填报,每年度年终个人考核结束以后,组织教师开展下一年度规划的评估与调整工作,引导教师对标对表激活内生动力。同时,学校运用大数据分析,把不同梯度教师规划目标与需求逐一总结归类,梳理出不同梯度教师发展难点、痛点,并将解决方案编入教师发展学院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例如: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需要,学校实施了教授/大师一对一结对培养方案,推行新进教师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制度,快速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快速成长;针对骨干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客观需要,学校延长了教师全脱产实践锻炼时间,探索“产教一体”教师实践提升形式,有效提升了骨干教师的技能。近三年,经过第一轮教师三年规划的实施,学校共培养高级职称教师66名、博士13名,获批江苏省产业教授12名、江苏工匠2名;32名教师通过了江苏省人才建设项目考核,15名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7名骨干教师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技能大师荣誉称号。2020年,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土建施工专业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二维X梯度”培养、“专兼混编”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入选了教育部典型案例。
三是着力锤炼教师科创能力,提升服务企业的整体水平。学校坚持把培育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探索构建了“三级联动、五步推进、精准赋能”的培育机制。首先,学校在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及研究推进等方面,形成了“教师—学院—学校”三级联动机制,即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兴趣确定研究领域,自发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二级学院制定学院教师各类项目进度表,定期开展院级交流会,帮助教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搜集企业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问题,集中学院科研力量为企业提供服务;学校层面则通过政策引导、完善制度、加强配套、营造氛围、组建各类跨学科和跨单位团队等举措,集聚研究合力攀登重大项目、攻关企业“卡脖子”问题。其次,“五步推进”由“项目推进”“资金配套”“专家指导”“成果转化”“科研绩效”五个部分构成。学校通过扩容教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引导更多教师走上科研道路。二级学院联系合作企业,为教师寻找更多的横向科研项目,增加教师主持各类项目的机会,帮助教师积累科技创新项目的相关经验。学校为落实“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的文件精神,修订完善了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提高了各级各类项目经费配套,帮助教师解决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针对重大攻关项目、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学校联系组织专家学者对教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搜集企业现实需求,帮助教师搭建研究成果转化的桥梁,在助力企业的同时,帮助教师提升科创的价值感。学校修订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明确教师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工作量折算办法,提高科技创新项目工作量奖励,同时设置了年度突出贡献奖,针对国家级重大项目单独进行表彰和奖励,有效激发了教师攻关科技创新项目的积极性。
秦涛:从贵校的办学经验看,作为国家示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可以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建筑类职业教育的翘楚。请您具体谈谈贵校是通过哪些独具特色的方式来融合教师科创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创协同共振的呢?
沈士德:近年来,学校聚合政校行企多方资源,坚持以深化产教融合、拓宽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构建多样化平台为突破,打造产学研创协同共振的融合圈。由此,依托各类平台,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得到有效支持并得以大力开展。
一是创建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厚植产教融合发展沃土。首先,着力打造江苏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以创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为着力点,学校紧贴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聚“校企命运共同体”共识,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合作内容,持续拓展与深化全方位、大规模校企合作,重点与中建、中铁、中交、中冶四大建筑系统20余家优秀企业达成了深度合作,形成央企、行业领军企业、规模企业、中小微企业“金字塔”型合作企业结构,构建起以徐州为中心,覆盖杭州、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沿京沪线三小时距离的校企合作辐射区域,致力于解决建筑行业人才、技术供给侧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2020年,江苏建筑职教集团获批国家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其次,大力实施职教集团“提质扩容”行动计划。通过“行业领先企业行”等活动,学校重点引进建筑行业中各类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加入职教集团,近几年每年新增30家左右的优质成员单位;着力探索完善“资源共享、人员互聘、团队共建、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保障机制,进一步理顺协商、投入、决策、执行工作机制;依托集团平台,加快与大企、名企合作,新成立7个专业群产业学院,加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专业群产业学院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新格局。再次,着力拓展丰富职教集团的载体功能。在巩固其招生就业、专业建设等功能作用的同时,学校还重点加强了其科技创新、职业培训功能的开发。为此,学校大力实施了校企合作“211工程”,即要求学校加入集团的每个专业要有2家以上深度合作的名优企业,每个专业每年要新增1家企业教师工作站和1家学校企业工作站。近三年,学校分别新建32家企业教师工作站和学校企业工作站,为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配合支持11家合作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了“以人才链促进创新链、以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的闭环生态圈。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在彰显行业品牌影响效应、学校服务支撑功能和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架起连接科技创新桥梁。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水平为目标,由我校牵头组建的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获批为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是省内五个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平台之一。该中心协同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等多元主体,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等相关工作,探索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系列標志性科技成果,架起了服务建筑行业科技创新的桥梁。学校把建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重大任务,从加强基础条件及制度体系建设入手,组建了专门的管理和运行机构,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提供了独立的办公和科研场所,按照省专项经费1:1进行经费配套,建立了完善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协同组织、奖励与绩效管理等制度体系,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赋予中心以特殊政策,中心可自主设岗、自主选聘、自主定薪,增强了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聘任高层次人才担任青年科技人员的学术导师,吸引青年博士全职参与团队创新工作,有目标、分层次地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优先推荐申报省部级人才计划;创新实施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聘任机制,组建以首席科学家为核心的跨单位、跨学科的科研团队,选拔优秀科技人才与“柔性”聘用人才形成对接,采用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多元化人员准入和退出流动模式,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活力,提升了“柔性”人才的紧密度。近年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实施的推动下,学校吸引了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省“333”工程等省部级以上人才20余人,人才团队规模达120人,有效提升了中心的人才质量和科研实力。在优秀人才团队的助力下,学校完成了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3项;新增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授权专利286件,其中发明专利81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38篇;编制省部级以上技术标准6部、技术工法33项。
三是搭建多类技术服务平台,填补中小企业技术缺口。学校坚守为中小企业做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初心使命,积极创建了多类技术技能平台,构建了“1院1厅6中心”的服务平台。近两年,来学校为建筑企业完成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150余项,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首先,创立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加强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合作,构建了开放性、协同性的运行机制;致力于打通建筑产业研发、生产、应用、试点、推广、产业化全周期产业链;把平台建成新型建筑技术的孕育中心,形成建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模式,为建筑企业的技术攻关提供技术、智力支持。其次,创建建筑行业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大厅。以开展建筑行业科技成果集聚与共享为基础,以开发机制配套灵活、渠道畅通多样、运转便捷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为重点,学校组建了建筑工业化、建筑智能信息技术、建筑文化技术3个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分中心,打造服务建筑业国内一流的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形成有效对接,为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次,依托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绿色宜居村镇研究中心、智慧建造研究中心、绿色生态建筑研究中心、适老化建筑技术研究中心、建筑产业技能研究中心、建筑产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6个中心。学校通过吸引、聚集相同研究领域内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创新合力,组建起“以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导、以专项研究为任务,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基础扎实”的科技创新团队。学校通过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的双向联动,形成良性循环以提升平台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能力。
秦涛:针对高水平专业建设、教师发展平台建设、产学研创深度融合,您对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提出了许多新思路、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您能展望一下未来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如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吗?
沈士德:感谢您对我校发展的肯定!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建筑产业需求侧,以提升服务建筑行业整体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科创潜力,依托各类平台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重点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职业培训上发力,支持合作企业发展,以助力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助力建筑产业迈向高端。绿色建筑、低碳建筑、智慧建筑是建筑产业增值赋能的转型方向。近年来,学校瞄准建筑产业高端方向,整合优质资源,组建攻关团队,选准突破口,持续科技攻关,推进了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抓细落实。近三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面上)项目4项。这些课题重点围绕建筑节能、低碳、绿色发展方向,将解决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科学问题与低碳建筑技术发展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为实现建筑产业迈向高端贡献力量。具体而言,学校在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专项子课题,着力探究“装配式+BIM+EPC+超低能耗”的“中国智造”核心技术,瞄准建筑全生命周期,探索适用于建筑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湿循环下纳米复合纤维胶结充填材料损伤特性研究”,围绕建筑材料中的绿色低碳发展和碳减排理念开展相关研究,探究碳捕集、碳贮存、碳利用技术,积极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液/固三相接触油膜浮选气泡-颗粒聚集体稳定性基础研究”,可应用于建筑工地中的固体悬浮污染物的捕集与去除;在研的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光氧化在人居环境自净化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围绕室内装修建筑材料中甲醛的去除开展研究,提出了光氧化降解有害物质的新技术路线,对建设健康安全的室内人居环境价值重大。这些在研的重大项目关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技术,因应用前景好、潜在市场大、商业价值高,深受合作企业的青睐,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后,会给相关企业带来5亿左右的市场效益。
二是激发教师创新热情,支撑中小企业技术攻关。建筑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建筑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是推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学校在深化与建筑中小微企业合作中发现,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竞争力提升,又有利于推进建筑行业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对实现产业的高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校多措并举,鼓励教师深入合作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工艺开发、技术改造、咨询服务等工作。近三年来,学校重点围绕建筑企业技术改进申请发明专利118项,实用新型专利1 000余件;申请建筑用隔热隔音墙的3D打印技术、建筑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工艺、装配式建筑墙体接缝装置等国际发明专利20余项;针对绿色建筑施工、节能环保技术、智慧建筑工艺改进申请发明专利60余件;面向建筑领域的地面清洁和操作台面控制等相关领域申请发明专利30余件;申请作用于建筑施工安全保障系统、节能环保装置搭建、装配式建筑可调节装置等方面申请发明专利3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150余件。学校注重强化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建筑产业与ABC(即AI人工智能、BIM、Cloud Computing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融合,强化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推动技术产权转移、技术转移80余项,到账经费达130余万元。
三是加大产业工人培训,满足企业转型人才需要。当前,建筑产业存在由加快转型引发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存量”和“增量”的矛盾,一方面建筑企业面临着适应建筑工业化、智能化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现存的“低技术、低技能”的员工存量较大。三年来,学校瞄准企业痛点,依托“双高”建设平台,大力实施了因需培训的“靶向式”精准职业培训计划,不断加大完善产业工人培训,帮助企业化解“存量”矛盾。具体而言,学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开展了服务产业工人的“卓越蓝领培养计划”,完成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累计147 933人次;依托建筑产业资源优势,主动对接智能化、现代化产业需求,实施了服务技能升级的“鲁班技能拓展计划”,完成针对性教育培训服务累计58 415人次;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应对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了“技术培训进万家计划”,完成职业教育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累计49 207人次;实施了“职业生涯教育持续计划”,完成建筑企业职工施工安全教育培训累计34 223人次,面向社会开展建筑科普教育累计51 259人次。
三年來,学校围绕“双高计划”“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的核心任务全面发力,工作取得突破,事业取得发展。但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学校唯有咬紧“双高”建设不放松,继续充分发挥好“双高项目”的引领、支撑、撬动作用,才能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探索出更多新思路、新做法与新标准,才能为建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秦涛:可以看出,贵校聚焦建筑产业,积极推动人才储备、专业优化、办学模式等工作,在聚力落实优化职教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当前,我们已经迎来了“十四五”时期的良好发展机遇,您能谈一谈贵校的发展战略吗?
沈士德:“十四五”时期,伴随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碳中和、碳达峰等重大战略,建筑行业作为传统行业面临着迫切需要加快理念更新、推进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变革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作为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江苏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锚定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围绕“建好双高,争创更高”的主旋律,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紧跟建筑行业发展方向,持续助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集聚人才科创势能,全力推进学校事业不断高质量发展,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秦涛:优质、均衡、高质量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旋律,教育创新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优良素质,通过教师发展平台,才能培养适应教育变革需要的专业人才,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最终才能更好地助推国家经济发展。再次感谢您为我们分享的宝贵办学实践,期盼贵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能够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