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青菜叫“上海青”

2022-06-02 07:28朱韫儿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鸡毛小白菜抗病毒

朱韫儿

世界需要大科学,生活则由无数点点滴滴构成,而点点滴滴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惠及人类生存的大智慧。妈妈常说:“最普通的,才是生活最需要的。”美好的生活不仅仅需要大鱼大肉,也要有稀松平常的凉白开。宛如碧绿的青菜,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常。说起青菜,经常会在餐桌上听到长辈们的絮叨:“要多吃点,保持营养平衡。”

你或许会问,青菜跟科技搭得上边吗?不要急,待我慢慢道来。我对青菜的认知,还要从外婆说起。外婆是个勤快的人,她不愿意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被浪费,管不了别人,但可以律己。我小时候就多次跟着她种过菜,尤其是一种叫“上海青”的青菜。我见证了青菜从撒种子、浇水到移植、施肥,经过时间的洗礼,一直到餐桌上的全部过程。在餐桌上,外婆总会说:“多糯,好吃吧,多吃点,青菜营养好,维生素含量高,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外婆种的菜叫“上海青”,一茬又一茬,我们也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但我一直很纳闷,我们生活在绍兴,种出来的青菜怎么叫“上海青”?外婆说这是个青菜品种,然后又讲了“上海青”“苏州青”“本地青”。后来,外婆含含糊糊的解释激发了我的兴趣,我开始通过网络探究青菜。原来我们说的青菜只是广义上的叫法,江浙一带的人将青叶菜统称青菜或者小青菜。所谓的青菜泛指绿色蔬菜,按照农业生态学划分,可分为根菜、茎菜、叶菜、花菜、果菜等种类;按照科目分类,它归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从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小白菜及小白菜类的绿色蔬菜,品种多达几十个。可唯有“上海青”在亞热带及温带都有种植,在中国到处都有其身影。

“上海青”为何如此特殊?我只能继续借助搜索引擎,最后通过一篇《一棵名叫“上海”的青菜,原来也是传奇》(以下简称《传奇》)的文章,了解到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蔬菜,为何叫“上海青”的前世今生。这里有个故事,是因为一棵叫青菜的“科技之光”在上海被点亮,而后遍布五湖四海,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普遍食物。

在四五十年前,想要一年四季吃到新鲜青菜,简直是奢望。那时候,北方不用讲,即使在南方,在上海,夏天也就只能吃点鸡毛菜,遇上灾害天气,遭遇病虫害,这种只是小白菜幼苗的鸡毛菜也会比肉贵。而恰恰是在炎热夏天死活不肯长大的鸡毛菜,竟然是“上海青”的幼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一带的主流蔬菜品种是人称“矮脚菜”或者“矮脚青”的小白菜,这种菜口感糯,但体质娇弱,一旦遭遇病虫害,就可能整片菜地“覆灭”。由于易受虫害、产量低,被菜农纷纷抛弃,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矮脚青”在上海市场上几乎濒临绝迹,给青菜供应带来危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过,“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为拯救青菜,上海的农业科学家,首先从增强抗病毒能力入手,在“矮脚青”幼苗的鸡毛菜身上开展根治病毒研究。经过整整8年的精心探索,培育出了抗病毒能力强的初代科技青菜“矮抗青”。随后又进行了长相和口味的研究,使这个叶片青绿、产量高、长着一副收腰花瓶状的青菜,受到市场消费者的青睐。由于抗病毒能力强,身体强壮的“矮抗青”早在问世之初,与当时上海主栽的其他青菜相比,产量大幅度增长,一般品种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矮抗青”能达到亩产3000公斤左右。这种青菜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优、卖相好、口感糯,得到消费者青睐,一下子在全国掀起热潮。也是因为它源自上海,所以披上了“上海”的锦衣,被称为“上海青”。

仔细品读《传奇》一文之后,一直敬仰研制“大国重器”科学家的我,忽然对研究寻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的科学家肃然起敬,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代茶圣”吴觉农等。这些民生科研项目背后经历的艰辛,不像“大国重器”那样被社会和人们普遍关注,往往是寂无人知,比如这项拯救青菜的“上海青”项目于1975年正式启动,由上海农科院研究员姚文岳领队。当时科研装备落后,连实验室都没有,他就穿着短裤、背心,自己动手建造了土温室,连病理实验也是借用生化所的设备进行的。最终,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研究出了产量高、身体壮、抗病毒的科技青菜——“上海青”,并且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不仅惠及百姓的餐桌,还成为输出国外的文化符号。

生活的美好源自科学的不断进步。当你捧着米饭碗时,可能会想到袁隆平,但当你夹起青菜,尤其是这种叫“上海青”的青菜时,会想到谁吗?当外婆津津乐道“上海青”的每一片叶都十分碧绿,都在生长期完成了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时,我说:“这都归功于当初研究‘矮抗青’的农业科学家们。”外婆听后笑了笑,说:“现在是你在给我做普及了。”

指导老师:俞曼棣

猜你喜欢
鸡毛小白菜抗病毒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我的小白菜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学做小白菜炒油面筋
捐鸡毛
小白菜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
张飞丢鸡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