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传统监测向高质量监测转型

2022-06-01 05:30韩芹芹刘建珍李凡王涛通讯作者
中华环境 2022年5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高质量监测

文|韩芹芹 刘建珍 李凡 王涛(通讯作者)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紧紧围绕国家、省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任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为底线,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重点,以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常规监测为基础,以环境质量综合统计分析为突破,不断提高和加强环境监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十四五”以来,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必须积极适应形势变化,提供更丰富的生态环境监测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传统监测向高质量监测的转型。

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形势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全面负责辖区内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统计分析与评价工作,以及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生态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统计数据的审核,同时还要承担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监测任务等。

“十三五”期间,地方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但由于某些地方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地方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某些地方的空气质量总体上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然高发频发,细颗粒物浓度仍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时,某些地方部分湖库水质还处于重度污染的劣V类状态,部分河流断面水质仍无法稳定达到优良标准;某些地方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环境风险点位仍然较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要素环境状况的评估尚未实现全覆盖,这些都对完成“十四五”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带来压力,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亟待实现从传统监测向高质量监测转型。

从传统监测向高质量监测转型存在的困难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监测已从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哨兵”逐步转变为环境管理的“顶梁柱”,但要进入生态文明的主战场,为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还面临一定的困难。

首先,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一是随着经验丰富技术人员的相继退休,造成业务熟练的一线监测人员、技术带头人和综合数据分析人才短缺。由于对新进人员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新进人员的传帮带、培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机制,许多新增的生态监测工作开展起来效率低、误差大,这些都对完成不断新增的,特别是复杂、艰巨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造成较大影响。二是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彻底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环境空气污染突出问题,还需要在大气组分站建设维护、扬尘源及交通源站点建设维护、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系统建设维护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以满足基础数据采集分析条件,并及时开展细颗粒物的成因、机理与改善措施研究。三是还需要不断扩展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范围和覆盖要素,以更好地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

其次,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一是各种监测手段的整合应用还没有形成合力。目前,自动监测和手工监测、自行监测和执法监测、在线监测和常规监测还没有形成有效互补和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统一的质控体系,各类监测结果没能形成完整的基础数据系统,削弱了生态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支撑作用。二是生态质量监测能力拓展不够。随着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水环境的稳定达标,大气和水环境基础参数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会减少,碳排放、水生态、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监测以及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的监测将成为今后监测投入的重点。此外,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储备也尚处在起步阶段。三是作风建设还需加强,部分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效率还不能适应当前艰巨复杂的工作形势,部分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最后,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每年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目前,已建设和应用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大量的监测数据尚未深度发挥作用,与源源不断地向环境管理部门、决策部门提供有力技术支持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从传统监测向高质量监测转型的途径

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监测任务量不断增加,监测领域不断拓展,监测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市民参与环保工作的意识、环境信息公开程度也在显著提高,这些都要求传统环境监测必须积极探索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监测队伍要高举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的旗帜,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发挥“顶梁柱”作用,实现传统监测向高质量监测转变,高质高效地完成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各项工作,为地方如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要提升业务水平,强化人才转型。一是围绕“本领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行动。通过技能比武、岗位练兵、业务考核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干部职工立足岗位、钻研业务,尽快弥补弱项、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业务能力。二是注重例行监测工作与科研工作并举。在做好日常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鼓励技术人员申报并参与各类与实用技术联系紧密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培养大批业务骨干,做好人才干部队伍的可持续性建设。三是不断提升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加强对监测数据的“深度加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附加值”,深度解析环境管理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探讨污染源、环境质量与环境风险的内在关系,提高监测数据可视化表征能力,向广大市民提供更准确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与健康密切相关指标的监测与评估结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监测产品的期待。

第二,提高管理水平,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抓好作风建设,通过设立“党员模范先锋岗”、推选“最美基层环保人”等活动,争先创优,让干部职工向身边的先进看齐,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规范行为,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二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意识,实时跟踪最新技术标准、规范,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及时修订质量体系文件,不断增强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可操作性。把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摆在突出位置,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三是整合监测资源,确保监测结果发挥作用。以更严格的质控手段保障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以更加规范的技术方法支撑监测工作,确保各类监测结果能够广泛用于地方环境综合执法和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尤其要加大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学习,明确工作方向;加大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计划的学习,找准工作思路;加大对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学习,统筹工作安排;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和数据分析评估方法的学习,统一尺度。

第三,加强监测能力建设,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技术提升效能,以科技服务生态”,要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高质量离不开科技能力的升级。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部署,遵循天地融合、资源共享、全面覆盖、服务监管的原则,加快建立覆盖面更广、评价要素更全的天地一体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积极推进监测能力建设,提升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

结合地方生态环境管理的实际,尽快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是按照国家的总体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安排和“一市一策”重点区域空气污染防治要求,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的相关监测工作,包括开展大气组分监测、细化二次粒子、臭氧前体物等监测分析,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监测、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执法监测等重点工作,助力重污染天气应急、污染来源解析等所需的生态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系统建设。二是从以环境质量监测为重点向“生态质量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两手抓、两手硬转型,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以及地下水、水功能区、农业面源和温室气体等的监测能力,构建满足监管需要的地方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三是结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工作要求,进一步补齐地方生态监测、地下水监测、水生物监测、多种有机物监测、危险废物监测及核与辐射监测等方面的短板,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能力。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要围绕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切实履行监测部门应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围绕中心、科学谋划,切实提高技术支持和监测服务水平,高效完成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各项工作。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扬帆起航的号角。作为环保铁军先锋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要大力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更高质量的工作,奋力书写好地方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高质量监测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