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哀牢山失踪人员搜救行动的几点思考

2022-06-01 06:26赵方张媛高博伟张立军南燕云
中国应急救援 2022年3期
关键词:哀牢山失联救援

赵方 张媛 高博伟 张立军 南燕云

2021年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四名工作人员,进入云南哀牢山山区开展野外调查作业后失联。11月15日普洱市镇沅县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搜救,包括森林消防队、消防救援队和部分民间救援组织在内,总计投入8000余人次参与搜救工作。至21日,搜救人员确认四名失联人员全部遇难。

1 失踪人员及区域自然环境

1.1 失踪人员情况

2021年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四名地质调查员徒步进入哀牢山深部,计划翻过山脉到达玉溪市新平县完成预定调查任务,四人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具备野外作业经验和一定野外生存能力。调查小组原计划于13日下午或14日上午下山,但并未在计划时间内出现,与后方最后一次通话时间是13日12时59分。

为尽快完成任务,根据作业需要,四人携带了RTK定位设备、平板电脑、森林罗盘、工兵铲、砍刀、蛇药、防熊喷雾、皮尺、充电宝、汽油等20余种调查作业装备及食品,身着防寒服装上山开展工作。据现场搜救人员反馈,调查组四人曾临时搭建窝棚生火取暖[1],曾用砍刀劈砍树木开路,但RTK设备一直未使用,殉职时身边遗留的作业装备齐全,背包里尚有食物[2],说明没有出现食物供给方面的问题。

1.2 失踪区域自然环境情况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也是元江和阿墨江的分水岭,自西北向东南走向,全长约500千米,最高峰海拔3166米。主要由砂页岩、石灰岩和各种变质岩组成,森林覆盖率达到85.1%,是一座天然的生物资源宝库。哀牢山山高林密,藤蔓蜿蜒、沟壑丛生,地形特别复杂,每座山峰看起来都很类似很容易迷路。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区域地面大规模抬升,河流急剧下切,形成了一种深度切割的山地地貌,哀牢山山体的东部特别陡峭,相对高差极大。

受恶劣天气影响,14日至16日,失踪人员所在周边区域内持续降雨(中到暴雨),气温下降,且大雾弥漫,能见度非常低,可能会导致失联人员方位判断失误。同时山中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最高可达20度,夜晚气温骤降至6度,失联人员会因此而面临失温或脱水的危险。

2 失踪人员搜救过程

此次“11.15”哀牢山失联人员搜救任务持续了9天8夜。先后出动了包括重装穿越组,以及由向导、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扑火队组成的救援队共计8000余人次[2]。救援前方指挥部根据前期各救援力量反馈信息和实地搜救发现的遗落物品,以2号供给点(发现失联人员最后生火点)为中心进行哀牢山新平方向5个片区的搜索,并制定了“三区一线”救援方案,即:将救援力量划分为普洱镇沅、玉溪新平、楚雄双柏3个区域,分别以哀牢山山脊为线,沿哀牢山西南、东北、正北3个方向进行搜救。救援行动由划片循迹搜索转为地毯式重点搜索,搜救方式由独立搜索转为3个区域相向合围[3]。

2.1 确定搜索范围

现场搜救指挥部以早前发现4名失联人员活动痕迹的地点为圆心,自15日开始,经过拉网式、地毯式精准搜索,不断将搜索面积由最初的半径3千米、2千米,缩小到1.5千米,见图1。

图1 11月21日至22日搜救过程关键位置图(据云南消防救援总队)

2.2开展精细搜索

此次搜索采用了人工搜索、仪器搜索以及犬搜索的方式,但由于哀牢山地势特殊,仪器搜索以及犬搜索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更多的还是依靠人工搜索。

此次搜索中,救援人员使用热成像无人机在悬崖、沟壑等区域进行环绕拍摄,搜索热源线索,但是由于森林极为茂密,无人机在空中无法拍摄到林下的影像,效果有限;直升机在重点区域飞行进行喊话和搜索,但未发现有用线索,也未收到诸如烟火、求救图案等反馈;同时,消防救援队投入了5条搜救犬,先把已找到的失联人员物品给搜救犬作为嗅源,再由训导员牵引在重点区域开展搜索,但由于范围太大,搜救犬要在十几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工作,和传统的平地搜索、废墟搜索完全不同。鉴于山地丛林搜救作业环境特殊,人工搜索仍是主要手段。

在通讯保障方面,一架携带空中通讯基站的“玉龙”无人机21日抵达镇沅县开展飞行作业。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向镇沅、新平、双柏三地增派应急卫星通讯车[3]。

2.3 定位并开展救援

11月21日18时33分,中国地质调查局一支救援突击队在2号补给点附近发现3人线索。救援指挥部运用无人机热成像看到3名地质员的清晰影像。

指挥部接报后,立即安排在附近搜救的救援队伍6支56人进行接应,并在距发现失联人员地点直线距离3.58千米的老鹰塘设置接应点。根据无人机影像,发现的3人所在的位置距离2号营地大约2千米[4]。21日傍晚6点33分,搜救人员报告称,在哀牢山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距离调查样地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85千米处,发现3名失联人员,均已无生命体征。同时,以发现地点为中心向四周对第4名失联人员开展地毯式搜索。22日早晨8点32分,在附近找到第4名失联人员,也已无生命体征。23日清晨,昆明森林消防支队连续翻越15座高山,于当晚21时50分将遇难者遗体顺利移交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完成了此次搜救任务。

3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哀牢山地区的特殊地形及气候和其他因素给此次搜救过程至少带来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困难:

表1 人员失踪及搜救过程主要时间节点

3.1 地形复杂

哀牢山在镇沅境内面积达13.5万亩,此次人员失联的区域,地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原始森林无人区,山陡林密、遍布山崖和沟壑,地形极其复杂[3][4]。

3.2 恶劣天气

时值入冬天气,昼夜温差较大,白天能达到20摄氏度左右,到了晚上则降到7、8摄氏度;山区树木高大茂密,加之连日降雨,林中有雾,能见度极低[3]。

3.3 时间战线长

搜救路线距离较远,从山脚前往搜索区域需要爬山约4个小时,随着搜索范围不断扩大,山中无路,行进困难,不具备夜间搜索的条件,队员往返宿地耗时较长[3]。

3.4 体力消耗大

原始密林林灌箭竹丛生,无路可行,必须用砍刀开路才能艰难行进,加之降雨的低温天候,使原本就不便行走的路变得更加艰难,对队员体力的消耗极大[5]。

3.5 无参考信息

除了自然环境外,此次搜救还面临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遇难者没有向外界传出任何讯息,也就是说,搜救是在几十平方千米的大范围山地进行,且没有信号、没有定位,没有任何可以供参考的信息或数据,救援如大海捞针,可以说是山地救援史上难度较大的一次救援[1][5]。

4 风险管控和救援建议

本文作者通过对大量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公开发布的素材及事故原因分析观点的总结和梳理,结合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提出风险管控和救援方面的建议。

4.1 风险管控

任何高风险行业领域都需要建立完整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此次野外地质调查事故中恶劣、多变的野外环境是造成人员失踪、遇难的直接原因。因此,工作前的安全评估辨识;工作中的风险管控防范、个人装备检查确认、方案计划研讨实施;工作结束后的梳理总结等流程是重要且必要的。落实风险管控并非仅为相关法律规定要求,而应视其为开展相关工作广泛存在的基本属性,在开展高风险作业时要围绕风险点时时处处做好评估工作,并采取措施有效避免。

4.2 救援行动

在艰难险重的救援行动中,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各方队伍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及时共享灾情信息,做到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在救援范围广、搜索范围大的山地(丛林)区域,救援指挥部可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建立多个补给站,并搭建简易棚舍,搜救人员可利用防御装备在山上过夜,并采用直升机空投方式补给,以提高搜救效率。

另外,由于山地(丛林)搜索地势复杂,气候不定,为保证搜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在组织任务中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作业,避免单兵作战。

4.3 救援装备

考虑到山地(丛林)救援地理及气候环境的复杂性,为更好地提高队伍持续作战能力,应结合环境特性配备相应的个人专业防护装备。同时,为最大限度降低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应减少救援人员个人物资装备的重量,尽量携带高能高热体积较小的野外作战给养,方便随时补充能量。

在救援人员采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搜索时,应将摄像头切至垂直向下的角度,便于穿透树林枝叶间隙以实现可视范围最大化;局部区域搜索过程中可采用扫雷航线(地毯式搜索)的方法,也可选择几个重要的点,用镜头摆动来扩大搜索范围。

另外,考虑研发能够形成电子化轨迹的便携式信标、求救通讯无人机等装备设备,人员在迷失方向时可根据形成的电子化轨迹原路返回,避免迷路;或利用无人机快速到达可直接与卫星通信通联的空间位置并发送求救信号,也可作为中继使用。

4.4 救援能力

因山地(丛林)面积广、范围大,需耗费较长的搜索及救援时间,且山地(丛林)植物茂密,动物的种群量大,救援环境极其复杂,建议在“非战时”更多地为救援人员开展野外生存的安全技能培训与考核。

应在平时做好随时派出先遣队的备战工作,在事故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为后续队伍的机动提供必要条件,尤其是当队伍被密林阻挡时,专业化的先遣队能够及时为队伍开辟道路,节省救援时间。

猜你喜欢
哀牢山失联救援
紧急救援
游到山顶的鱼(外一首)
3D打印大救援
听哀牢山(外一首)
怀念一台机器人:2月12日,“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被宣布永久失联
穿行于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
欧俄探测器抵达火星,着陆器失联
哀牢山
救援行动
高利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