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燕华
(山西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晋中 045300)
采动覆岩中形成的垮落带、裂隙带、弯曲带简称为 “上三带”[1-4]。垮落带高度的确定是了解“三带”分布范围的关键[5-7]。裂隙带和垮落带一起被称为导水裂隙带,导水裂隙带的确定是进行水体下采煤的关键。对覆岩发育高度的研究是解决瓦斯和突水事故的有效途径[8]。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综合机械化的技术开采煤层,而综采过程中,覆岩运动具有隐秘性,同时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而数值模拟可以很直观地观测到综采过程中的覆岩变化特征,是深入研究覆岩变化特征的手段之一,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9-10]。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两带”发育高度进行模拟。
山西寺家庄煤矿生产能力500万t/a,主采15号煤层,煤层平均厚度5.67 m,近水平煤层,以15115综采工作面为试验面,煤层厚度5.8 m,走向长度为3 761 m,倾向长度为275 m,采用综合机械化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
为了准确掌握回采期间采空区覆岩“两带”发育特征,将综采面回采过程简化设计成二维模型,模型的厚度相对于宽与高均较小。
2.1.1 单元划分
根据15115综采工作面覆岩特性,将岩层分成若干块体(见图1),每一块体可通过有限元形成变形体,根据试验目的、计算机载荷、计算精度等原因,将近煤层围岩划为密集块体,远煤层围岩划为稀疏块体,块体单元划分如图2所示。
图1 UDEC数值模拟模型
图2 块体单元
2.1.2 边界条件
模型边界条件如图3所示。模型前后左右4个侧面为单约束边界,底部为全约束边界。载荷条件根据模型深度将原岩重力作用于上部。
图3 模型边界条件
2.1.3 力学参数
覆岩柱状岩性特征如表1所示,力学参数如表2所示。
表1 围岩特性
表2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覆岩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2.2.1 覆岩“两带”发育规律分析
由图4可知,工作面推进至40 m时,直接顶开始垮落,垮落高度为6~8 m;推进距离50 m时,垮落带高度达到15~17 m;推进距离80 m时,随着采空区中部被压实,垮落带高度不再向上发展,此时垮落带高度达到最大值30.8 m;工作面推进到110 m时,上覆围岩一定区域出现裂隙;工作面推进到160 m时,裂隙闭合,裂隙带高度为66.4 m,覆岩不再随着工作面推进而继续移动破断。因此3号煤层垮落带与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30.8 m和66.4 m。
2.2.2 覆岩位移变化规律
为了细致分析覆岩变形特征,在工作面布置3个位移测量点,位移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随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在采动影响下覆岩的内应力不断发生变化,围岩自上而下形成“三带”,其变化曲线呈不对称分布。由于覆岩不同部位的各向异性,覆岩的运动是不同步的,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覆岩破坏高度逐渐上升,整个覆岩运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过程。
2.2.3 覆岩应力变化规律
开采过程中,在工作面布置应力测量点,记录工作面推进50 m、100 m、160 m时,上覆岩层的应力变化特征,并形成图6所示的应力变化曲线。
图6 不同推进距离下应力分布曲线图
由图6可知,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不同推进距离下,上覆岩层的应力沿工作面倾向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增加—减小—稳定的变化特征,工作面推进50 m、100 m、160 m时,应力峰值分别为10 MPa、9 MPa、8 MPa,并都出现在工作面中部。
2.2.4 覆岩破断裂隙发生、发展规律分析
对采动过程中覆岩裂隙进行研究,裂隙分布如图7所示。
图7 煤岩体裂隙分布
从切眼开口到顶板初次来压,覆岩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覆岩破裂失稳直至裂纹出现,裂纹数量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覆岩不断垮落,裂隙向高层位发展,当推进到某一距离后,采空区被压实,裂隙数量迅速减少。
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综采开采过程中覆岩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采动后垮落带发育高度为30.8 m,裂隙带发育高度为66.4 m。
2) 覆岩的整个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发育过程。
3) 应力呈现增加—减小—稳定的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