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青
(商洛学院图书馆,陕西 商洛 726000)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作为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其信息需求关系着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同时也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一定影响[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及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初期,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及其变化规律,对做好农民信息服务工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对农民信息需求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史海燕等[2]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2 个维度综述分析了2008—2013 年农民信息需求与农村信息服务研究成果;邓志燕[3]分析了公众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问题;刘丽[4]开展了土地流转后农民信息需求结构变动及聚类研究;王小宁等[5]开展了供需视角下农村精准信息服务扩散影响因素研究;员立亭等[6]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服务使用意愿;白黎琼[7]以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为例分析了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科技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不同学者对北京[8]、河南[9]、四川[10]、山东[11]、湖北[12,13]等地区的农民信息需求进行了调查。较少针对农业信息化和农民信息需求的连续性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信息需求和信息服务的研究更少。
笔者从2010 年开始对商洛市农业信息化开展研究,分别于 2010—2011 年、2014—2015 年和 2017—2018 年对商洛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信息需求、农业信息获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查[14-16]。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商洛市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工作,分析其2010—2021 年的变化态势,本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信息需求类型、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获取程度和信息服务满意度5 个方面进行定量调查,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为了确保研究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本次调查于2021 年9—11 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样本涉及商洛全域 7 个县(区)、65 个乡镇、150 个行政村,选取15 个龙头企业、15 个农业园区、50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 个家庭农场、50 个生产大户和400 个普通农户作为调查样本。发放问卷580 份,回收有效问卷52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83%。调查内容包括信息需求类型、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获取程度和信息服务满意度5 个方面,共33 个问题,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选用Likert 5 分量表对选项进行赋值,“1、2、3、4、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利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将调查结果与笔者前3 个阶段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商洛市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的变化。
表1 农民需求与信息服务调查内容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等。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306人、女性215 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8.73%和41.27%;年龄分布在 20~40 岁的有 217 人,占比 41.65%,41~60 岁的有 194 人,占比 37.24%,60 岁以上有 110人,占比21.1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297 人,占比57.01%,高中专学历152 人,占比29.17%,本科及以上学历31 人,占比5.95%;职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主(包括法人代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社员)115 人,占比22.07%,村干部65 人,占比12.48%,普通农民341 人,占比65.45%;家庭年均收入在35 000~45 000 元占比达40.31%。
对农民信息需求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采用内在一致性进行信度评价,研究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 0.925,说明问卷信度良好。采用 KMO 检验效度,KMO 为 0.763>0.700,表示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检验,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2.1 信息需求类型 由表2 可知,从信息需求类型上看,社会服务、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方面的信息平均分值较低,食品安全信息平均分值最高,其次是医疗健康和农业生产信息。反映了当前阶段农民对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和农业生产信息需求比较高,数据集中,波动范围较小,相比之下农业生产信息比食品安全和医疗健康信息波动范围稍大。从调查样本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主和村干部对农业生产信息需求较高,而60 岁以上的农民对农业生产信息需求不高。子女教育和村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平均分值大于4,但数据波动范围大,数据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农民对子女教育信息需求不同,对村务管理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不同,60 岁以上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对此类信息需求相对较少。在乡村振兴阶段,农民信息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信息需求类型趋于多样化。
表2 统计结果
2.2.2 信息基础设施 从信息基础设施来看,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平均分值集中在1~3,出现频次最高的是3,平均分值较低且数据稳定,多数认为“一般”。电视平均分值为4.93,手机平均分值为4.87,数据都比较稳定,说明电视和手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而固定电话和电脑的分值范围较大,数据不够稳定,从调查样本看,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经营者有固定电话和电脑的占比较高。
2.2.3 信息获取渠道 从信息获取渠道来看,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从高至低依次为邻里互通、手机咨询、技术培训、电视节目、图书报纸和电脑查询,农民从电脑、图书报纸和电视上获取的信息较少,众数为1。通过技术培训获取信息的平均分值为3.10,众数为2,受众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说明近几年国家实施的新型农民、高层次农民、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均分值较高的是手机咨询和邻里互通,说明农民更喜欢通过手机获取所需信息,微信、QQ 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亲朋好友和街坊邻里的人际关系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2.2.4 信息获取程度 从信息获取程度来看,亲友乡邻提供需要信息的平均分值最高,众数为4,数据比较稳定。其次是自己能够获取需要信息,众数为3,分值范围较大(1~5),数据不太稳定。各类干部提供需要信息的平均分值为3.34,众数为3,分值范围较大(1~5),多于50%的人觉得自己可以获得信息,但能够获得有利用价值信息的却是少数。村级信息服务设施提供需要信息的平均分值最低,众数为1,多数人认为村级信息服务设施不能提供所需信息。
2.2.5 信息服务满意度 从信息服务满意度来看,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子女教育的信息服务满意度较高,众数为4。其次是政策法规,从侧面反映了全国普法教育和法治建设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信息服务满意度平均分值分别为3.70、3.55,众数为4,说明多数农民对这2 个方面的信息服务还比较满意。社会服务、市场信息和村务管理3 个方面的信息服务群众满意度较低。信息服务总体评价平均分值为3.87,众数为4,说明多数农民对信息服务给予了肯定。从调查数据分析,9 个问题的数据波动较大,数据不够稳定。
商洛市位于秦岭南麓,是西部一个欠发达山区市。2010—2021 年通过对商洛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跟踪调查,粗略地勾勒出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的变化过程。
2.3.1 农民信息需求的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2010—2011 年农民需求最迫切的是农业生产信息,占比为89%,之后依次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社会服务(主要是金融信贷服务)、子女教育、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和其他信息,占比分别为83%、77%、44%、35%、33%、31%和 27%[14]。2014—2015 年,农民信息需求按迫切程度依次为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市场信息、子女教育、社会服务、食品安全和其他信息,占比分别为 63%、60%、43%、38%、31%、30%和26%[15]。2017—2018 年,农民信息需求按迫切程度依次为市场信息、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子女教育、村务管理、社会服务(主要是金融信贷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和其他信息,占比分别为74%、68%、63%、57%、56%、55%、52% 和41%[16]。2021 年,农民信息需求按迫切程度依次为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农业生产、子女教育、村务管理、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和社会服务,其 5 分量表的平均分值分别为 4.76、4.65、4.61、4.32、4.03、3.21、2.71 和 1.84。
从4 次调查数据分析,近10 年农民的信息需求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农业生产信息需求程度逐步减弱,从2011 年的最迫切到2021 年第3 的位置,这种变化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土地开始从农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一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而土地流转后的留守农民也成了“打工者”,使得农业生产信息的受众由广大农民变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者;二是对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信息从开始较低需求到目前需求较高,充分说明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农民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2019 年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30%,中国居民已经步入了富足区间,更关注的是营养、健康;三是子女教育信息需求比较稳定,说明农民对子女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知识改变命运在农村尤为重要;四是村务管理信息2018 年后关注程度较高,说明脱贫攻坚完胜后农民生活、医疗、教育等得到保障,农民更多地融入家园建设,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更高;五是政策法规、市场信息和社会服务在2018 年前调查的需求较高,2021 年明显降低,与普法教育、法制建设、农业发展及农业农村政策变化密不可分。
2.3.2 农民信息获取的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2010—2011 年,农民获取信息来源主要是技术培训,之后依次是电视节目、邻里互通、图书报纸、手机咨询和电脑查询[14]。2014—2015 年,农民获取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节目,之后依次是技术培训、邻里互通、手机咨询、电脑查询和图书报纸[15]。2017—2018年,农民信息来源主要是手机,其次是电视节目、邻里互通、电脑、技术培训和图书报纸[16]。2021 年,农民信息来源主要是邻里互通,之后依次是手机咨询、技术培训、电视节目、图书报纸和电脑查询。
从农民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过程看,2011 年前后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不高,手机、电脑还未普及,所以技术培训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图书报纸在当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可知,随着农村有限电视的普及,2014 年电视节目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技术培训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渠道,手机和电脑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手机的大众化、智能化,特别是手机资费的大幅降低,2017 年手机成为农民获取信息最便捷的方式。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一直都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2021 年邻里互通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关系,当前农村的科教、文化、经济、信息等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信息多样化,农民的一般信息需求通过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都能得到满足。现阶段技术培训的作用更明显,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启之际,实现“五个振兴”对农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民信息需求的热点是食品安全和医疗健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者对农业生产信息关注度仍然较高,总体对农业生产和政策法规信息需求逐步减弱;多数农民可以自己获得信息,但获得有利用价值信息较少,邻里互通和手机咨询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技术培训和电视节目获取信息依然重要但明显减少;农民对信息服务总体评价是满意的,对农业生产和子女教育的信息服务满意度较高,对医疗健康和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基本满意,对社会服务、市场信息和村务管理信息服务满意度较低。基于此,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民信息服务工作的建议。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业信息则影响农民的决策。调查发现,多数农民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应充分发挥当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势,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民开展信息检索、下载、甄别与利用技能的信息素养培训,推送优秀农业科普文章,推荐优质的农业广播和电视节目,结合馆藏资源向具备阅读能力的农民不定期赠送相关报刊杂志。各级农民培训、农业信息服务及农技推广单位则应从职能出发,开展普及性、基础性的知识培训,特别要利用好各类培训项目,向高层次农民、职业农民介绍信息查询识别、标准检索下载、论文搜索阅读的平台和方法,做好农技宝、农业网站、空中课堂、专家热线、技术服务微信群及各类信息平台的推送。
把握服务对象的结构性变迁和信息需求多样性变化,根据农民的不同类型、不同需求,有目标、分层次地开展信息服务。关注当前农民关心的食品安全和医疗健康热点问题,宣传国家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推送医保政策、食品安全、生活保健和膳食营养等农民感兴趣的信息,引导健康风尚的农村生活习惯。针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对象的调整,在当前规模化经营与个体经营并存的情况下,研究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对科技信息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开展常态化的信息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评价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优劣,持续做好满意度较高的信息服务,不断改进农民不满意的需求类型,特别是农民需求较高而满意度较低需求类型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时代推进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农民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生产决策和参与市场的重要资源。当地政府要加快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上确保农村互联网信息化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加快物流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合作运营机制,整合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利用电信传输通道,实现“三网”融合,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要持续强化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和扶持,提升农村信息网点服务人员的素质,发挥好基层网点的作用,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因此应优化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主体方面优化“三员”,发挥图书馆系统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馆员充当信息服务的“联络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者提供信息搜索、甄别、分析及决策服务。发挥各行业系统的职能优势和技术优势,切实做好信息服务“指导员”,做好农民关心的热点信息和必须了解的重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推送,做好各行业的技术培训和基层信息工作的指导。发挥乡镇干部和村级信息员的亲民优势和一线优势,积极做好农民信息“宣传员”,及时将国家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生产技术以及社保、教育、救助、气象等民生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应从针对性和实用性出发,提供能够解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信息服务,充分运用融媒体、自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