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婷婷
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外界生物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近年,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儿童肥胖、超重发生率越来越高,肥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和心理状态,比如儿童高血压等。与此同时,儿童阶段骨储备对儿童一生的骨密度有着显著影响,但是由于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儿童家长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再加之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较少,很可能未加强对生长发育儿童户外活动的关注,进而影响了儿童骨骼发育。儿童保健指的是以儿童生理特点为依据展开的系统保健管理,及早发现生长发育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减少死亡率和患病率,确保儿童健康成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单位应为0-6岁的儿童建立健康手册,并进行儿童保健和新生儿方式。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定期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质指数和骨密度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简单分析,具体如下。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本院84例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分组基于平行对照法,对照组(42例):22例男性,20例女性;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7岁,平均(4.56±0.57)岁;观察组(42例):24例男性,18例女性;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6岁,平均(4.52±0.55)岁;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②年龄高于1岁;③认知功能正常;④研究资料齐全、完整;排除标准:①存在先天性遗传疾病;②合并先天性畸形或者肝、心、肾等器质性病变;③低体重儿、早产儿或者营养不良儿童;④中途选择退出或者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常规保健宣教:定期开展知识宣传会议,并分发小儿保健发育有关知识手册,帮助每位儿童家属了解保健发育有关内容,同时在现场解答儿童家属提出的疑问,或者利用互联网、电话等方法建立随访机制,利用微信或者QQ等方法及时解答儿童家属的疑惑,方便其及时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状况,并意识到营养护理的重要作用等,从而合理规划儿童饮食等。
在进行常规保健宣教的同时定期监测学龄前儿童体质指数和骨密度,平均3个月监测1次儿童BMI,平均6个月监测1次骨密度,以监测结果为依据组织儿童及其家属展开健康知识宣传。除此之外,随访1年,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有关信息,具体有骨密度、身高和体重等。①监测体格:通过标准身高计测量身高,参与检测的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测量过程中,检测儿童需要赤足保持立正姿势,测量人员双眼需要平行压板,同时读数,单位为厘米(cm)。通过标准杠杆体重秤测量体重,单位为千克(kg),根据检测结果计算体质指数,公式如下:体重(kg)/身高(m)2=BMI。②儿童骨密度检测:检测仪器选择悦琦超声骨密度仪BMD-9双屏台,环境温度调节为18-20℃,每次开机后,应用标准体模实施校正,准确性误差约3%,每次操作由两名工作人员进行检测,检测部位选择胫骨中段。③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实施针对性干预:1)以儿童骨密度为依据实施干预对策。针对骨密度正常儿童,叮嘱儿童家长继续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运动习惯等。针对骨密度偏低儿童,告知儿童家长多让儿童摄入水果、蔬菜等,增加体育锻炼次数,鼓励、支持儿童采纳与室外活动。针对骨密度中等不足儿童,多摄入钙,并给予维生素D3和葡萄糖酸钙,多吃钙含量丰富的水果、蔬菜,比如香蕉、大白菜、草莓、菠菜、苹果等,含钙量较多的食物多摄入,比如虾米、奶制品及虾皮等,带领儿童多参与室外活动。针对骨密度显著不足儿童,检测儿童血钙和骨碱性磷酸酶,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钙含量降低的疾病,同时按照上述护理方法进行治疗。2)以儿童BMI为依据实施干预。针对BMI较低的儿童,叮嘱儿童家长,这一现象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的出现,需要对其挑食、偏食等习惯进行纠正,确保营养摄入均衡。针对BMI正常儿童,叮嘱家长保持现在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针对BMI偏高儿童,告知家长对儿童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糖分摄入量严格控制,多吃水果、蔬菜,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的食物。叮嘱儿童家长多带领儿童采纳与室外活动,比起骑自行车、跑步、踢足球和跳绳等。告知儿童家长加强对儿童心理状态变化的关注,如果发现儿童由于体型肥胖而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清情绪,则需要实施针对性心理调节治疗。
①观察肥胖或者超重发生状况,判断标准为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14)提出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展开判断,BMI高于第85百分位数表示超重;BMI为第95百分位数或者高于第95百分位数,表示肥胖。②比较BMI和身高。③观察骨密度水平。④观察总满意度,100分为最高分,指标包括满意、较为满意与不满意,每项指标的评分区间分别是80-100分、60-79分与<60分,(满意+较为满意)/总例数*100%=总满意度。
观察组体重正常率比对照组高,而超重及肥胖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肥胖或者超重发生状况对比[n(%)]
观察组与对照组宣教前BMI及身高对比,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BMI随访6个月比对照组低,而身高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BMI和身高比较(±s)
宣教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未见显著差异(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密度对比(±s,g/cm2)
观察组儿童家属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儿童家属满意度比较[n(%)]
近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儿童保健工作深受各界的关注,许多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逐步完善了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且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及肯定。小儿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饮食因素、环境因素及生物因素等。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我国超重和肥胖儿童越来越多,并表现为增长趋势,这一现象除导致儿童身心负担增加外,也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因此深受健康及医疗组织的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骨储备显著影响着儿童生长过程中的骨密度,但是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及生活压力增加、保健知识了解较少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并未加强对小儿骨骼发育的关注。
儿童保健发育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儿童骨密度检测和BMI检测的重视,我国儿童保健发育也不断成熟,其在儿童保健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BMI检测具有操作方便等特点,而且价格适中,通过儿童的体重和身高便可取得相应的结果。检测骨密度过程中,主要应用超声检查方法,无辐射及伤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用于检测儿童钙吸收状况和骨骼状况。骨骼在机体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骨骼发育状况主要表现在身高,而许多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进而提高了骨脆性及骨折发生率,临床上预防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因及早在儿童阶段实施干预,对儿童饮食合理调整,补充钙吸收,从而持续增加骨密度,降低成年后骨质疏松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69.05%、14.29%、16.67%,观察组分别是95.24%、2.38%、2.38%,观察组肥胖或者超重发生率(4.76%)比对照组(30.95%)低,差异显著(P<0.05),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分析,通过实施定期监测体重指数和骨密度等,能够及时掌握儿童骨骼发育状况,合理控制儿童的体重,尽可能地降低超重、肥胖等发生率。BMI和身高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宣教前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BMI比对照组低,而身高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骨密度方面,宣教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定期监测儿童体质和骨密度后实施针对性健康知识宣传方法,能够对儿童体重的增加合理控制,使其骨密度水平改善,降低超重或者肥胖等发生率,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营养均衡。定期检测骨密度和BMI等指标,能够及时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明确儿童发育期间存在的不足,同时联合儿童当前发育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尽可能地保证饮食、运动科学、合理,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
现阶段,关于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成年后骨质疏松的预防特别重要,从本质上来看,需要从儿童阶段开展,尽可能地确保儿童阶段骨密度连续增加,从而保证到成年早期达到峰值。当前,骨密度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遗传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还包含健康行为及营养因素等。大部分儿童伴有挑食、偏食现象,导致微量元素摄入减少,特别是钙,其在骨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儿童阶段需连续补充机体所需钙,可以使骨的生长轨迹改变,以便骨密度可以长时间平稳的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与青春期前不同儿童所需钙效果更加显著,青春期后补充钙质效果并不显著。
如果学龄前儿童出现肥胖、超重现象,则会显著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同时也导致日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率提高。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偏快,很容易发生缺钙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儿童缺钙,更容易出现腹泻、偏食、阵发性腹痛、睡眠质量降低、抽筋、智力发育迟缓、“O”形腿、学步晚、厌食、说话晚、鸡胸等现象。所以,学龄前儿童开展儿童保健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儿童骨密度和BMI等进行检测,及早发现儿童是否存在肥胖、超重或者缺钙现象,同时实施针对性处理,从而确保儿童正常发育、健康正常。本次研究中,针对性干预实施过程中,首先以儿童骨密度为依据,对其日常饮食进行指导,如果骨密度正常,则维持以往的饮食习惯、生活及运动习惯;如果骨密度偏低,则需要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多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针对骨密度存在显著不足者,需多摄入维生素D3和葡萄糖酸钙等,增加虾米、奶制品等含钙量较多的食物,并对其血钙、骨碱性磷酸酶等进行检测,尽可能地保证儿童饮食摄入合理,营养充足。其次,以儿童BMI展开干预,告知儿童家长,如果BMI偏低,很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的出现,因此需要对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纠正,严格控制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等。带领儿童多参与室外活动、体育锻炼等,并进行骑自行车、跑步、踢足球等活动。除此之外,加强对儿童心理变化的关注,若其是因为体形因素而出现自卑等心理,则需要给予儿童相应的心理疏导和调节,尽可能地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儿童骨密度和体质指数监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捷,而且无伤害、辐射等,是了解骨骼状况的主要监测方法,利用上述两种方法能够及时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状和骨骼状况等,根据儿童监测结果给予其针对性干预对策,其对于儿童健康成长和骨骼发育有利,同时,良好的骨骼状况减少了儿童日后骨折发生状况和骨质疏松发生状况,从而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
总而言之,学龄前儿童实施儿童保健过程中,定期监测骨密度和BMI,同时以监测结果为依据为儿童提供针对性护理方法,降低肥胖或者超重等发生率,改善骨密度,尽可能地保证其健康成长,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