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海燕
在临床上2型糖尿病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以疲乏、消瘦、多尿、多饮、多食为主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伴随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必须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否则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身心负担和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2型糖尿病目前在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二甲双胍为常用治疗药物,虽然也可获得一定的疗效,然而因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和效果也有所差异。近些年来伴随治疗药物的不断研发,很多新型药物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其中瑞格列奈可通过对胰岛素释放发挥刺激作用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具有起效快、吸收快、高安全性的优势,应用到2型糖尿病治疗中效果良好,适用于基层医院。本次研究为进一步评价瑞格列奈的应用价值,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对照研究,结果如下。
观察对象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2型糖尿病;②精神正常;③患者了解和知情本次研究,愿意参与;④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其他器官衰竭或肝肾功能严重疾病者;②认知障碍者;③心血管疾病;④免疫系统疾病;⑤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⑥近期有急性并发症者;⑦已经出现糖尿病并发症者;⑧1型糖尿病者;⑨依从性差,从研究中退出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予以二甲双胍单用治疗的25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70.48±3.45)岁(48~85岁),14例男,11例女,平均病程为(6.78±1.45)年(2~10年),体质量平均为(25.10±3.20)kg/m2(21~28kg/m2);予以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治疗的25例患者归为试验组,平均年龄为(70.54±3.48)岁(49~86岁),13例男,12例女,平均病程为(6.80±1.43)年(2~10年),体质量平均为(25.25±3.15)kg/m2(22~28kg/m2),2组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健康指导,对体重适当控制,适当运动,对不良饮食习惯及时纠正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二甲双胍(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106,规格:0.25g)单用,0.25g/次,3次/d,均在三餐时口服;试验组联合应用瑞格列奈(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62,规格:0.5mg),1mg/次,3次/d,均在三餐前15min口服,对患者实施1年的随访。
观察指标:①对比治疗效果,判断标准:通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降低血糖水平为正常范围判断为显效;通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控制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7.1~8.3mmol/L、11.1~12.5mmol/L判断为有效,以上标准未达到判断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②胰岛素抵抗: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即FNS、HOMA-IR、HOMA-β;③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餐后2h血糖,即HbAlc、FPG、2hPG;④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即SOD、MDA、GSH-PX;⑤对比治疗安全性,即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表1结果得出: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疗效更佳,P<0.05。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表2结果得出:2组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胰岛素抵抗(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
表2 胰岛素抵抗比较(±s)
表3结果得出:2组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餐后2h血糖)治疗后明显较低,P<0.05。
表3 血糖指标对比(±s)
表4表明:2组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
表4 氧化应激反应比较(±s)
表5表明:2组治疗安全性对比P>0.05。
表5 治疗安全性比较[n(%)]
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尚不确定,致病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生受到胰岛素β细胞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针对糖尿病患者,因游离脂肪酸过量堆积在胰岛素β细胞中,使一氧化氮合酶过多产生,损伤细胞,降低其代偿能力,使胰岛素异常分泌,无法有效分解葡萄糖(肝源性),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另外,高糖状态长时间存在会使氧化应激反应被诱发,导致应激产物产生,比如脂毒素、糖毒素等,使胰岛β细胞受损加重,进而造成疾病加重。相关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仅有50%β细胞功能,每年β细胞功能呈现4%~5%降低。糖尿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二甲双胍较为常用,用药后对周围组织发挥作用,分解利用糖分,对肝糖原异生发挥抑制作用,使胰岛素降糖能力增强,利用肠壁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降低,使血糖水平得以降低,因该药物对胰岛素分泌不会发挥促进作用,此低血糖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然而,二甲双胍单用效果却不佳,一般需联合用药。
本次研究显示联合应用瑞格列奈效果较好。结果中显示:与对照组对比(68.00%),试验组疗效更佳(96.00%),P<0.05;联 合 用 药 后:FNS为(12.12±2.23)mmol/L、HOMA-IR为(2.81±0.55)、HOMA-β为(4.69±0.16),单药后:FNS为(16.03±3.17)mmol/L、HOMA-IR为(3.46±0.60)、HOMA-β为(3.93±0.14),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胰岛素抵抗(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联合用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7.22±1.45)%、(6.41±1.78)mmol/L、(7.75±1.35)mmol/L;单用药: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8.70±1.28)%、(8.46±1.26)mmol/L、(9.23±1.40)mmol/L,可见,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餐后2h血糖)治疗后明显较低,P<0.05;联合用药:SOD为(97.68±4.65)U/L、MDA为(3.02±0.13)mmol/L、GSH-PX为(106.45±5.65)pg/mL,单药:SOD为(82.20±4.25)U/L、MDA为(3.78±0.25)mmol/L、GSH-PX为(89.30±5.24)pg/mL,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2.000%、20.00%,2组治疗安全性对比P>0.05,可见,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联合治疗效果较好,不但可促进疗效提升,且安全性较高,同时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反应,另外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获得以上效果的原因:瑞格列奈为一种胰岛素分泌剂(非磺胺类),短效,可使β细胞凋亡减少,可结合β细胞受体,对钙离子通道发挥诱发作用,使其内流,使胰岛素抵抗减少,在患者餐后1/2h,对胰岛素分泌发挥促进作用,使餐后血糖水平降低。因此,在血糖控制上,与常规药物相比,优势更为明显,联合用药效果更佳。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使协同作用得以发挥,利用2种机制发挥降糖效果。瑞格列奈对胰岛素发挥刺激作用,以恢复胰岛素β细胞功能,促进分泌,二甲双胍可使肠道消糖能力增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使胰岛素灵敏性提升,使血糖降低。刘美娥研究中选择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对照研究,比较甘精胰岛素单用和甘精胰岛素+二甲双胍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和单药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42%、77.77%,治疗后,联合治疗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6.30±0.18)%、(6.63±1.04)mmol/L、(8.70±1.16)mmol/L,单药治疗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7.43±0.56)%、(7.32±1.13)mmol/L、(9.72±1.24)mmol/L,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共同证实瑞格列奈的应用价,不但可促进效果提升,同时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证实了瑞格列奈联合用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基于本次研究所选病例样本较少,存在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可能会影响研究数据的准确性,需进一步选择大量样本,弥补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对基层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瑞格列奈价值较高,不但可对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性高,建议推广。